重陽節詩歌《重陽登高》
《重陽登高》
作者:劉炳亮
生命的手,拉近了你我的距離
靠近,熱談,朋友的`心懷不負厚望
獨受一方唯美的淨空
會意的笑開放春花的燦爛
相約重陽,登高望遠
胸窩勃發一股朝氣
意志的繩索仍舊堅硬如鋼
啊,生命。啊,朋友
我們因幻想的心態
再給生命添幾多美麗
秋陽溫胸懷,老淚灑向紅葉
一聲仰天長嘆振奮你我
踏著不老青春的火輪
來年再叫江山多姿映眼簾
【重陽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
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千金月令》也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遠,為時宴之遊。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的方便,還自制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在唐代,一些著名詩人都以詩篇記載了重陽節的活動。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詩中說;“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杜甫《九日》詩中也寫道:“去年登高 縣北,今日重在江濱”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風依然風行。《東京夢華錄》載:“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倉王廟、四里橋、愁臺、梁王城、硯臺、毛駝岡、獨樂岡等處宴聚。”在南宋,據《武林舊事》載,宮廷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帝親自到萬歲山登高。清代,皇宮御花園內設有供皇帝重陽登高的假山。在民間,早期以登城門外五塔寺和左安門內法藏寺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薊門煙樹(德外土城)、八大處等為多。據《燕京歲時記》載:凡登高,必 “賦詩飲酒,烤肉分糕,一時之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