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三字經> 三字經是哪個朝代

三字經是哪個朝代

三字經是哪個朝代

  三字經是我們給幼兒啟蒙的閱讀材料。那麼三字經是哪個朝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字經是哪個朝代,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字經》出處

  《三字經》誕生於元初,直到明代才廣為流傳。20世紀80年代,《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性的啟蒙教材。然而它的作者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成為歷史“公案”。《三字經》流傳廣泛,家喻戶曉。《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目前難於確定。清代人多認為是宋儒王應麟所作 。

  《三字經》其書作者說法大致有四種:一、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十,明末諸生屈大均《廣東新語》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二,都以為作者應是宋末區適子;二、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注:“《三字經》,南海黎貞撰。”據此以為《三字經》為明代黎貞撰;三、或者又有區適子所撰,黎貞增廣之說;四、世傳王應麟撰,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學紺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經》作者自先生(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嘆其要而該也。”清代賀興思《〈三字經〉註解備要敘》:“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經》一出,海內外子弟之發矇者,鹹恭若球刀。”都明確認為《三字經》是王應麟所撰.

  成書過程: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兒童啟蒙教材.《三字經》是“袖裡通鑑綱目”千古一奇書!相傳為南宋進士王應麟撰,自宋以後家喻戶曉,它包含了廣博內容:“先舉方事類,次及經史諸子,觀其分別部居不相雜廁。雖字有重複,稀無藻採,其啟人知識過之。”既講教與學,又講禮儀規範和名物,還講歷史和發憤求知的典故。 《三字經》的成書與<禮記>及<急就篇>有一定的淵源關係,而陳淳撰寫的<啟蒙初誦>在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上都直接影響《三字經》.該書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蒙學讀物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字經》全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名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楊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墮

  逞干戈 尚遊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併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版本變化

  《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存疑)先生所作,內容大都採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同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時人覺得本書內容很好,紛紛翻印,因此廣為流傳,歷久不衰,成為歷朝歷代最重要的童蒙養正教材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三字經》的內容上,不同歷史時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為止所見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個版本。並出現相關注解本、插圖本。如明清時期就有《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和《廣三字經》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

  2008年我國新修訂了《三字經》,由許嘉璐、苟天林擔任總顧問,著名學者傅璇琮擔任主編,增加修改49處,修改內容佔原文10%,雖然只有1476字,可謂精品,無論就內容還是就表述形式,都保持其傳統文化特色,可謂“修舊如舊”,體現其高度的.傳統性。

  美中不足的是傳統版《三字經》一是記史最全的也只到辛亥革命,二是對四大發明等內容隻字未提,因此,又將1995年廣東教育出版社的《新三字經》附後,聊作補充。

  1949年後,又對《三字經》進行修訂。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觀內容的修訂。如:

  1、關於元代歷史的“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國祚廢。”改為“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2、關於清代歷史的“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舉總統,共和成。復漢土,民國興。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改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3、另外對網路流行的2008年版中錯字和錯音進行了糾正,如“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句中的“與”字,因其繁體與“興”字極為相似,誤為“興”;“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句中的“齊衰”標準讀音應為zī cuī,而網路流行的2008年版中錯為qí 。

  2008年修訂本《三字經》

  2008年修訂本《三字經》共計1476字,是以明朝趙南星本為底本,修改、調整之處共計49句,採自徵文作者作品共12句,餘下均採自王相、賀興思、章太炎本。並對修改和調整的字句都在註釋中說明了依據或理由,同時,重新對全文作了詳細的註釋。除了一般詞句詮釋外,還對一些典故、人事註明了出處,做出了全面的闡釋。另外,修訂組還以三字韻的形式來對本次修訂工程作一個總結:下錄者,三字經。七百年,廣流行。撰此經,王應麟。宋末人,生於鄞。為勸學,多警言。講形式,眾樂見。元以降,學人補。章太炎,最顯目。舊時書,有侷限。古文化,古理念。現社會,認知變。新風尚,新觀點。當取精,與時進。科學觀,指要津。知榮辱,倡和諧。大中華,日日新。

  2008年修訂本《三字經》原文及簡釋如下: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簡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簡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