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三字經>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講稿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講稿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講稿

  三字經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深深地吸引著許多人,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

  演講人:錢文忠

  講師簡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季羨林先生關門弟子,中國僅有的幾位專業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學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留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與西藏文化學系,主修印度學,副修伊朗學、藏學。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門立雪》,譯作《唐代密宗》、《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

  內容簡介: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治平

  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在古代社會,它們是讀書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核心價值觀,在講述完《論語》之後,這一講將講述《孟子》《中庸》《大學》。那麼亞聖孟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現代社會還應該提倡中庸之道嗎?宋代大儒朱熹又為什麼會把《大學》列為四書之首呢?請聽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講解讀《三字經》第十集。

  全文:

  我們在上一講用了整整一講的篇幅講了《三字經》關於《論語》的12個字,那麼關於四書,按照《三字經》的排列順序的第二部,也就是《孟子》。《三字經》又是怎麼說的?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說仁義,就是《孟子》一共七篇,它的核心內容是兩個,道德、仁義,這是《孟子》的關鍵詞語,用今天比較流行的話來講。首先我們恐怕還是應該弄清楚孟子這個歷史人物的一個大致情況,孟子,名軻,戰國時鄒國人,孔子第四代弟子。孟子像孔子一樣,曾經想投身於政治活動,也像孔子一樣,周遊列國,遍訪國君,但是同樣也像孔子一樣,他的學說不怎麼符合當時國君的需要,不怎麼能夠滿足當時國君非常現實的要求,因此不被重視。有一次,孟子的故國鄒國,孟子的家鄉和孔子的家鄉魯國之間發生了爭執,兩邊打起來了。打起來了以後,鄒國的官吏,當官的,死了33個人,而鄒國的老百姓在旁邊束手旁觀。照道理兩國相爭,官員都撲上去了,你老百姓還不跟著官員上嗎?鄒國的老百姓沒有,在旁邊看熱鬧,導致鄒國的官員死了33個。那麼鄒國的國君會怎麼看呢?那毫無疑問是指責老百姓的,怎麼我官死了那麼多,老百姓一個都沒死。孟子怎麼看,孟子怎麼來看待這件事情?孟子對鄒穆公講:活該,誰叫你和你的臣子平時那麼殘忍地對待百姓,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你們的老百姓,今天總算是找到報復你們的機會了。這是孟子的思想,這是孟子的言論。孟子甚至還主張,壞的君主,不仁義的君主,是可以廢掉的,是可以讓好的君主替代的。這些思想的光芒,穿越兩千多年的時空,依然能夠讓我們激動。孟子有一句話,經常被我們引用“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民是最寶貴的,社稷,江山社稷,社稷第二位,君為輕,國君是最不重要的。國君在人民、社稷、國君三個裡邊,國君排老三。大家看看,這是什麼樣的思想,這在先秦諸子裡邊真正是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思想。

  解說:孟子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戰國七雄主要採用吳起、商鞅、田忌等人的思想,希望透過武力來雄霸天下。然而孟子卻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他倡導仁政、愛民的治國理念,是以德治國的思想源泉之一。那麼《孟子》一書在古時候又有著怎樣的命運呢?

  孟子在很多情況下沒有辦法讓統治者接受,更不必說他能討得統治者的歡心了。舉一個例子,朱元璋,明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就是因為讀到了《孟子》裡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話,朱元璋勃然大怒。雖然《孟子》在那個時候已經是科舉考試的必讀書了,四書已經是參加科舉考試必讀的書,題目就是在四書裡出的,但是這個皇帝看到這些話,非常生氣,採取了兩個措施。哪兩國措施大家知道嗎?第一,下令將《孟子》撤出孔廟。因為原來孟子和孔子是在那陪祭的,是配享的。我們這邊供奉著孔子,旁邊有孟子,都可以享受後人的獻祭,享受後人的敬禮。朱元璋覺得孟子不行,剝奪他這個資格,下令把孟子從孔子旁邊給搬走,不讓你待在廟裡,當然等於剝奪了孟子的地位。第二,朱元璋更狠,朱元璋下令把《孟子》裡面類似的話全給刪了,編成一個比較“乾淨”的《孟子》的本子,當然這是他所謂的乾淨。所以我們要知道,在明朝的讀書人參加科舉的固然是各個要讀《孟子》,但是,他們讀的《孟子》和我們今天讀的《孟子》不大一樣。我剛才引用的這些話,在相當的一個歷史時期,在明朝的《孟子》版本里是沒有的,因為統治者不愛看。但是《孟子》畢竟有它的力量,所以統治者對《孟子》的心態很矛盾。還是拿朱元璋說,朱元璋開始時候那麼強橫,到他的晚年,朱元璋又去讀《孟子》,是不是他讀的是原本,還是他讀的.也是刪掉的本子,我們不知道。他突然讀到這麼一段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他大為讚歎。這段話的意思講,就是如果上天要把大任,一個巨大的任務,一個使命,交給某一個人的話,那麼首先要使他的心志,苦其心志,使他的心志能夠忍受苦難。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我們講筋骨強健,能夠經受勞累疲倦。餓其體膚,還要餓他,使他能夠忍受各種苦難,做好承擔大任的準備。當朱元璋讀到這裡的時候,他又不禁拍案叫絕,一下又非常感動,覺得孟子說得好。幹什麼呢?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再搬回去,再搬到孔子旁邊,再享受後人的獻祭。同樣是朱元璋乾的事情,這很可以彰顯《孟子》這部書和孟子這個人坎坷的命運。

  解說:《孟子》有三萬五千多字,佔據了四書篇幅的70%。可以說,《孟子》是四書當中篇幅最大,部頭最重的一本書。那麼《孟子》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它有著怎樣的特色呢?

  和《論語》的這種簡約、含蓄相比,《孟子》有非常多的長篇大論,氣勢磅礴,邏輯嚴密,尖銳機智,而又從容舒緩,所以《孟子》一直代表著中國傳統散文寫作的最高峰。我們今天來讀《孟子》可以看到好多精彩的地方,我在這裡選取孟子和兩個國王的談話。有一天,孟子去勸說齊宣王施行仁政,(齊宣王:戰國七雄之一)你要搞好的政治。那麼齊宣王當然他心裡是不打願意幹這個的,認為你孟子很迂腐,你又不能幫我一下子立竿見影富國強兵,你又不能幫我滅掉對方,你又不能叫對方規規矩矩向我磕頭、向我臣服。他也說不過孟子,但是這齊宣王又不願意揹負這個惡名,就說我不願意施仁政,他也不願意背這個惡名。齊宣王幹嘛,大家知道嗎,耍無賴,就面對孟子耍無賴。這無賴是怎麼耍的呢?他跟孟子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你說我要實行仁政,好的,但是寡人我有毛病,我有什麼毛病呢?我好色,我實行不了仁政,我有病,孟子的回答是什麼呢?孟子的回答說好啊,好色有什麼關係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誰不愛自己的女人呢?假如國王你能夠把自己好色之心推廣開來,能夠使普天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就好比誰啊,周文王的先祖太王也好色,但是並不妨礙你實行仁政,你只要把你好色之心推廣去,你不也能施行仁政嗎?你喜歡女人,你應該讓世界上別的女人也有一個歸宿,你應該尊重別的男人也喜歡自己的女人啊,這不就仁政了嗎?這個齊宣王一想,好像光說自己好色,他自己躺地上打滾了,已經承認自己好色了,好像還擋不住孟子。又來了一個,還不行,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寡人我還有個毛病啊,什麼毛病,我比較好財,我開始好色,我現在好財,我也實行不了仁政。那孟子怎麼說呢?孟子說,好啊,你好財好啊,好財有什麼不好,誰不喜歡財物呢?周公的先祖公劉也喜歡財物,都喜歡財物,可是他老人家和百姓一起富國強兵,大王您如果能和百姓分享財物,這不就是實行仁政了嗎?你實行仁政有什麼毛病呢?沒有啊。這就是齊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對話,極其精彩。

  那還是這個齊宣王,孟子看看大概也說不動他,齊宣王反正躺倒了跟你乾的,滿地打滾,拿他沒有什麼辦法。突然孟子又聽說齊宣王喜歡音樂,齊宣王是個音樂迷。孟子說,好,如果大王能夠喜歡音樂,那麼齊國就很不錯了,齊國就有指望了。所以孟子的思路是非常的獨特的。為什麼喜歡音樂,而你這齊國就會好了呢?孟子就跑去找齊宣王,說大王,聽說都在傳,說您喜歡音樂,哪知道齊宣王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也不知道他是耍無賴,還是說真話,還是不好意思,齊宣王怎麼回答呢“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就是寡人我不是喜歡先王高雅的廟堂音樂,我喜歡的是流行音樂,如此而已,那意思要給孟子擋回去。孟子說,好啊,國王你只要好音樂了,你真正喜愛音樂了,先王之樂和現在流行音樂是一樣的,齊國有救了,齊國有希望了。國王這一下摸不到頭腦了,我都說我好世俗音樂,那麼不高雅了,你還說齊國有希望,那孟子說得是什麼呢?這一段話歷來有不同的讀法,我比較認可的讀法,應該是“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你一個人享受音樂快樂呢,還是與別的人一起享受音樂快樂呢,哪種快樂?國王不傻,因為他知道自己要得民心,他不能說我一個獨樂,我一個人高興,我誰都不理。他回答是不若與人,那當然不如和別人一起快樂啦。孟子說,好,你既然是有這個說法,孟子又問了“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與少一點的人一起享受音樂快樂,還是與多一點的人一起享受音樂快樂,這兩種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國王一看,已經被孟子套進去了,只能回答不若與眾,那肯定是跟人多的一起快樂了。大家看,孟子是多麼會誘導人,多麼會說服人。但是我們也只能很悲哀地看到,我們更多的只能領受到孟子的無奈,因為他也沒有能夠說服齊宣王。齊宣王依然好色,依然好貨,依然好世俗之樂,沒見他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仁政來。這是一個例子,他跟齊宣王的。

  另外一個例子,他跟梁惠王。(梁惠王:戰國時期梁國國王)孟子去找梁惠王,也是要說服他,你要好好把國家管理好,孟子找了哪個切入點呢?很絕,孟子問了梁惠王這個問題,說大王,用這個棒子,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這梁惠王也不傻,沒什麼不同,這能有什麼不同呢?反正都把人給殺了,沒什麼不同。孟子問,既然這兩者沒什麼不同,既然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殺死人都是一樣的,那麼請問大王,用刀殺死人和用那些惡劣的、壞的政治來殺死百姓,來殺死人,有什麼區別呢?他把這個邏輯給建立起來了,那國王也只能回答,那也沒什麼不同,那等於承認壞的政治可以殺人。所以孟子接下來就去直接教訓這個梁惠王,說國王,您的廚房裡現在掛滿了那種皮薄膘厚的肥肉,你的馬廄裡頭有健壯的馬,可是您的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滿了他們的屍體,這等於是居高位的人率領野獸來吃人。就說你居於高位,你是國王,你不施行仁政,率領一群野獸來吃人。野獸自相殘殺,人都感覺到噁心,看到兩隻野獸自相殘殺人人都不願意看,何況做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治,你居然公然率領野獸出來吃人,怎麼能夠做百姓的父母官呢?大家看,這就說孟子和兩位國王的對話,這樣的對話在《孟子》裡比比皆是。多麼的機智,多麼的雄辯,多麼的仁厚,但是終究是多麼的無奈。

  【童聲】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解說:中庸原來只是一篇三千多字的小文章,但是宋朝大儒朱熹卻把它從《禮記》中提取出來,變成了單獨的一部書,並且把它推崇到了極高的地位。那麼中庸究竟是什麼意思,現代人還應該不應該提倡中庸之道呢?

  我們講了四書裡的前兩部,《三字經》排列當中,一部《論語》,一部《孟子》。那麼四書裡的其他兩部,《大學》和《中庸》,它們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其實這兩部經,我們在以前多少都涉及過,那麼在這裡呢,我們要花比較多的篇幅換一個角度去講述它。《三字經》首先講的是《中庸》,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就這12個字。這12個字,它的含量也很大,解釋起來也很困難,這裡邊有相當的一些東西需要加以說明。《中庸》的作者是誰?《三字經》很明確說了,也就是說是子思寫的。那我們前面多次地提到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其實在孔夫子去世以後,儒分為八。儒分為八的意思,實際上就說儒家後來有八個主要的派別,而子思之儒,子思這一脈的儒家就說八派當中的一派,現在看來還是相當重要的一派。《中庸》的重要性到底在哪裡?毫無疑問,我們在這裡不是一個長篇大論的場合,只能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明。《中庸》的重要性就在於它在儒家典籍裡邊理論層次最高,理論色彩最為濃厚。

  文忠寄語:《中庸》在儒家典籍裡,理論層次最高,理論色彩最濃厚。

  那麼,大家也許會問,那麼能不能用盡量淺顯明白的語言,來說一說《中庸》究竟在理論上有什麼特別高明之處?有什麼特別的貢獻?我想最好的辦法,最老實的辦法,表面上看也是最偷懶的辦法就是用《三字經》的六個字來:中不偏庸不易。“中不偏”還比較好講,就是講處事、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極端,中不偏。不要走極端,以一種比較持中的態度來處事,來做事。“庸不易”就不那麼好講了,歷來的解釋都有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多少有點差距。一種說法“庸”是指經常,永不變化,持久,永恆這樣的一個意思。說法一:“庸”代表永恆。如果按照這種解釋,中不偏庸不易就是講中就是不走極端的這種德行,這種品德,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永恆的。“中”乃是永恆的,如果要這麼解釋的話,中庸就是這個意思。另外一種解釋是,庸是庸常之意。說法二:“庸”代表平庸。用我們今天的大白話來講,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長久,普通才是偉大。那麼這兩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我想宋朝的理學大儒程子曾經說過,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那麼看樣子《三字經》很有可能是從程子的話裡面總結出來的 中不偏庸不易。所以我想結合宋朝儒學大師的話,大概是前一種解釋比較穩妥一點。換句話說,“中”不走極端乃是永恆的德行。

  文忠寄語:“中庸”就是不走極端,這是永恆的德行。

  【童聲】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治平

  解說:我們常聽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的出處,就是《大學》這本書。《大學》共有一千七百多字,在四書中篇幅最小,然而朱熹卻把《大學》列為四書之首,那麼《大學》為什麼如此重要呢?

  那麼四書的另一部《大學》,又有什麼需要我們進一步解釋的呢?《三字經》用了12個字: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至治平,12個字,修、齊、治、平,用12個字。這裡的前六個字沒有問題,《大學》的作者是曾子,這大概沒有什麼太大的爭議,最起碼前面的一部分是曾子。(曾子,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儒家代表人物)書名《大學》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呢?這當然不是指今天的大學,不是指今天的大學、中學、小學這個大學。關於這個書名,我們的前人,也無非是兩種說法。一種說大學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廣博之學的意思。非常廣大,非常博大的學問。另一種說法,這個大學是相對於小學講的,是指什麼呢?君子達到從政之學,那等於講大學講的是君子去從政的這麼一種學問。無非是這兩種說法,換句話說,這也就是古人所謂的大人之學。我想這兩種說法其實可以互補的,並不見得就有什麼衝突,不必非要否定一種,肯定一種,這兩種解釋可以並存。《大學》它的重要就在於,它提出了中國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所謂的三綱領和八條目,這兩個概念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的一種核心觀念。對於三綱領和八條目我們今天怎麼評價,都不會過高,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什麼是三綱領呢?那就是《大學》的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意思呢?《大學》的宗旨就是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向新,在於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個綱領,也就是說,《大學》的三條宗旨,《大學》開始的第一句。什麼是八條目呢?這個八條目,《大學》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八個條目在裡頭,也就是說古代那些打算要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如果你想這麼做,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那麼你首先要什麼呢?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假如你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那麼你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假如你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那麼你首先要修養好自己的品行。假如你想修養自己的品行,那麼你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你的心思要端正。假如你要端正自己的心思,那你先要使自己的意念很真誠,誠其意,你意念要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而獲得知識的途徑,就在於考究、瞭解、認識萬物的道理。《大學》非常強調這個八條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在中國,無論我們今天怎麼去認識這八條目,在中國古代傳統當中,有無數的仁人志士確實是按照這個八條目去度過他們一生的。有的人付出了生命,有的人付出了整個家族的生命。那麼,這個八條目的核心在於哪裡呢?這個八個條目的最關鍵的環節在哪裡呢?這個八條目最重要的條目是哪一個呢?《大學》也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它明白告訴我們,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得以什麼以修身為本,你都得修養好自己的品行,這是最中間的一個環節,一個樞紐。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就是說沒有聽說過本亂了的,你修身修不好的,你別的還能做得到。你自己的品行修不好,你家裡還能太平嗎?如果每一個家庭或者家族不太平,你這個國家還能太平嗎?如果天下每一個國家都不太平,你這世界能太平嗎?也就是說你天下能太平嗎?這是《大學》告訴我們的中間環節。那麼《三字經》還舉出了哪些中國傳統典籍希望學子們能夠進一步去閱讀呢?請大家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