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推薦

《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讀後感推薦

  我跟表弟的年齡相差8年,我讀大學了,他才讀小學,2000字讀後感。他的假期作業是跟我一樣寫讀後感,但是唯一不同的是,他指定的書是《三字經》。《三字經》這本書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是很出名的,每家每戶的小孩都會背出來。可是大學生的竟然只記得幾句。在童年的回憶下,我拿起了《三字經》看了起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記得以前是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最開始的時候,性格各方面都是善良的,性格相同就應該在一起,性格複雜的就遠離他。直到現在,我看到書上的翻譯才自己是亂譯一通。"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才是這句話的意思。要是給人知道,我身為大學生既然連《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都意思都理解錯,真是顏面難存啊!

  環境是培養一個人的性情,更是影響一個的性格。窮人孩子早當家這句話說得很明白,窮人孩子愁吃愁穿更愁沒書讀。家庭困苦的孩子,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放棄學業,選則離鄉別井出外打工掙錢;堅持讀書的'孩子,就每天放學去撿回收廢品,或者幫別人幹粗活掙點錢交學費。從小就經歷各種苦難,長大後,即使有在的困難依然可以從容面對。唐朝的時候,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唐太宗就下令將荔枝帶到北方種植,但是荔枝在北方根本生存不了。荔枝本來就是屬於南方的植物,一下子將它帶到北方又凍又潮溼的地方種植,難以接受就不能存活。其實人也是一樣,換一個環境生活都要生活都要時間去適應。在不同的環境,人的生活方式就不同,北方以麵條,饅頭為主食,而南方就是以大米為主食。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意思是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現在我國規定九年義務教育,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現代文盲,希望每個人可以透過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水平提高,對知識點的深化,學習的壓力就越來越大。家長與家長之間總是少不了拿孩子的成績作為自己炫耀的話題,彼此在閒聊的過程中,大家都在議論子女在假期中,去報讀了那些培訓班。看到子女玩,比誰都著急,馬上對他們又打又罵,然後趕他們去看書複習。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急切的心情,就是一種對子女的壓力。家長這樣做,間接地將自己養成書呆子,處了讀書,就不會做什麼。

  談到教育,自然少不了學校了,讀後感《2000字讀後感》。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不同於其它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它是為學子的成長和未來事業奠定良好品德及文化科學知識的第一基礎陣地。因此,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全面落實教育目標,領導必須實現學校的科學管理,運用和掌握實現科學管理的策略及方法。這必須與教育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不同程度的專題研究,使之實現教育科研成為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教科研專題研究的成效如何,重點是取決於學校領導者的素質怎樣。領導者的心理意向,表現出的是積極還是消極的行為,自然也就發生指導策略是否正誤和指導能力是否適應的情況。所以,建立和幫助學校領導提高指導水平,是有效地完成教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務和因素。然而對學校領導者的指導,不同於指導青年教師,更不同於指導學生,它要以誠懇、謙虛、友誼作最高標準,以積極認真地教育科研工作態度,不偏見,不狹隘自私為條件,而且只有適應領導者層次的心理需要,才能起到教科研指導的較好效果。

  學校是以誠懇、謙虛、友誼作為高標準的,如果是這樣,那麼父母遲接子女放學,卻被學校裡的老師責怪他們,這樣的就是誠懇。開全校大會,臺上說話的領導先介紹自己在那年得到什麼的證書,在某年得到什麼榮譽證書才進入話題,原來這就是謙虛。老師叫開會,學生遲到,罰學生,這就是高標準的友誼。學校越來越多,從事教育者的人就越來越多,那麼真正擁有教育資格有多少,不得而知。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珍惜大好的時光,持之以恆地讀書學習,那麼你就一定會得到豐厚的收穫,你的思想和學識就越加豐富。你也將會做出更多貢獻,這樣才不枉人生在世。我們要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時刻提醒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青少年沉迷網路是社會關注的問題。青少年沉迷於網路,導致成績下降,對網路有一種依賴,想毒癮一樣。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網癮,工作怕辛苦。為了輕鬆掙錢,他們會做偷東西、搶劫、詐騙等違法行為。一旦第一次成功後,他就會有一種僥倖心理,認為這些方法是最好的。同時為了,他們有可能做出傷害被害人,嚴重的有可能把他殺死。別人透過自己的勤勞獲得的血汗錢,結果被這樣的人搶去,甚至連命都沒了。他們這樣做,沒有好好的珍惜學習的機會,白白地浪費自己的人生,被警方捉獲判刑,才知道後悔。他的行為已經直接地影響了別人,不管他怎樣補償,但是一切都以成事實了。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曆史,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三字經》早就不僅僅屬於漢民族了,它有滿文、蒙文譯本。《三字經》也不再僅僅屬於中國,它的英文、法文譯本也已經問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譯本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加以世界範圍的推廣,也是兒童的必背讀物。可是隨著學英語的風氣越來越濃了,不少人為了孩子能學好英語,從小時候就教他們,可以是沒有想過,連自己國語都沒有學好就學外語,未免有點像小孩一樣,還沒能走就學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