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白話解
醫學三字經全文是市民額?醫學三字經白話文怎麼解析?
一、醫學源流
【原文】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
【語譯】中醫學開始有文字記載,相傳起源於岐伯和黃帝。後人託名黃帝和岐伯寫成《靈樞》和《素問》二書,特別是《素問》的內容更為詳細。
【註釋】岐黃:指岐伯和黃帝。黃帝是古代的帝王,約生於公元前2700年左右。岐伯是黃帝的臣子,同時也是指導黃帝研究醫學的老師。靈樞:又名《靈樞經》、《黃帝內經靈樞經》,為《內經》的組成部分。原書共9卷81篇,又名《針經》,別稱《九卷》。隋唐之際出現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包括《九靈》、《九墟》和《靈樞》。宋代以後,原本及傳本大多散失,現存《靈樞》傳本系南宋史崧據其家藏9卷本重新編校,改為24卷。本書與《素問》所論述的內容相近,尤詳於經絡、針灸而略於運氣學說。在介紹基礎理論和臨床方面則與《素問》內容互有補充,是我國戰國時期醫學理論,特別是針灸學的重要文獻,素為歷代醫家所重視。素問:又名《黃帝內經素問》。為《內經》組成部份。原書9卷,共81篇。唐.王冰註釋此書時改為24卷,並補入七篇”大論”,但仍缺刺法論、本病論二篇。經北宋林億等校注後,成為今存《素問》傳本的依據。本書包括人體生理、解剖(髒象、經絡)、病因、病理、診斷、治療、預防、養生,以及人與自然,陰陽五行,運氣學說等多方面內容。較系統地反映了戰國時期的醫學成就。特別是用樸素辨證的指導思想,綜括了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為歷代醫家所遵循。
【原文】難經出,更洋洋!
【語譯】自從《難經》這部書出現以後,中醫學的內容更為豐富了。
【註釋】難經:據史書記載,相傳為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姓秦名越人,約生於公元前5世紀)所作。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本書以問答釋難的方式編纂而成。論述以基礎理論為主,兼析症證。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62~68難論穴道,69~81難論針法。全書內容簡要,辨析亦頗精微。診法以”獨取寸口”為主,對經絡學說和臟腑中命門、三焦等論述則在《內經》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洋洋:盛大的意思。
【原文】越漢季,有南陽,六經辨,聖道彰。傷寒著,金匱藏。垂方法,立律梁。
【語譯】到了東漢末期,有南陽人張仲景在《內經》的理論基礎上,倡導了”六經辨證”的學說,使中醫學術理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他的著作傳流到現在的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這兩部書給後世醫家在診斷治療方面樹立了辨證論治的規範,成為學醫的必經之路,象渡口和橋樑一樣。
【註釋】南陽:指張仲景,名機,河南南陽人。從前為了對某人表示崇敬,往往以他的出生的地名來稱呼他。六經;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辨證是指張仲景根據外感病傳變情況總結出來的六個辨證綱領,亦即外感病過程六個不同層次的綜合證候。六經彼此間是相互聯絡的,可以合病、並病和相互傳變,不能截然分開。聖道:這裡是指中醫學。彰:顯著發揚的意思。傷寒:即《傷寒論》。東漢.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中有關傷寒病證為主的部份內容,原書2醫學三字經白話解經晉.王叔和整理,復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訂而成《傷寒論》。現存較早的有金.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和明.趙開美影宋刻本《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為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法和立法用藥規律,以條文形式作了較全面的論述。金匱:即《金匱要略》。又稱《金匱要略方論》。東漢.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經晉.王叔和整理後,其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共3卷。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根據當時所存的蠹簡重予編校,取其中以雜病為主的內容,改名《金匱要略方論》。全書共25篇,方劑262首,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部份外科、婦產科病證。本書總結了東漢以前的豐富的臨床經驗,提供了辨證論治及方藥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則,介紹了不少實用有效的方劑,為臨床醫學奠定了基礎。藏:這裡作寶藏解釋。
【原文】李唐後,有千金;外臺繼,重醫林。
【語譯】唐代著名的醫學書籍,要算孫思邈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繼而有王燾著的《外臺秘要》。這兩部大書可說是唐代醫學的代表作,一直為醫學界所重視。
【註釋】李唐:唐朝(618~906)的統治者姓李,故稱李唐。千金:指《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均為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又名《備急千金要方》,作者以人命重於千金,故取以為名。該書成書於公元682年,共30卷,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諸風腳氣、傷寒、食治、養性等門,總計232門,有方5300餘首。收集的方子非常廣泛,並記載了很多有效的藥物,以及有關證候、處方、用藥製劑、服藥、藏藥等方面的寶貴經驗。較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千金翼方》共30卷,在《千金要方》的基礎上又有新的補充。首載本草,其次為婦產、傷寒、小兒、養生、內科、外科、針灸及禁經等。除了記載古典經方外,並採集了當時的民間單方,以發揚民間醫藥。外臺:指《外臺秘要》。為王燾編著,書成於公元752年,共40卷,分1,104門,載方6,000餘首。收集的醫方更較《千金要方》為豐富,儲存了唐以前很多古醫書資料,故除為一本醫藥歷史文獻外,至今仍為臨床實用的參考書。
【原文】後作者,漸侵淫;紅紫色,鄭衛音。
【語譯】唐代以後的著作逐漸地增多了,其中不免也有一些不夠成熟的作品,濫竽充數,如果拿這些作品來和古典醫書比較起來,那就有些趕不上了,好像拿紅的顏色來與紫的顏色相比、鄭衛音樂與古代雅樂相比一樣。這裡面有正色,有雜色,有雅樂,有委靡之音,顯然是不同的。(愚按:作者尊古之心可以理解,但將宋代眾多醫藥學家之著述都喻為”鄭衛”之音,不免過於偏激。宋代亦出現不少有影響的著作,如劉翰、馬志等所著《開寶重訂本草》,王懷隱等所著《太平聖惠方》,唐慎微所著《證類本草》,官修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聖濟總錄》,個人著作如嚴用和的《濟生方》,許叔微的《普濟本事方》等都對後世醫藥學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註釋】侵淫:漸進。這裡是增多的意思。紅紫色:這裡是說明雜色(紫色)不能與正色(紅色)相比。鄭衛音:鄭、衛是春秋時二國名。
【原文】迨東垣,重脾胃;溫燥行,升清氣;雖未醇,亦足貴。
【語譯】到了金時,李東垣在醫學上倡導”重脾胃”的學說,主張用溫燥性的藥(如補中益氣湯中的升麻、柴胡等)來升提清氣。他臨證處方用藥較多,是比較龐雜的,不夠純正;而他的醫學理論很有特色,有很多可貴之處。
【註釋】東垣:姓李名杲,字明之,晚號東垣(1180~1251),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由於他在醫學上認為”胃氣為本”主張用溫燥藥補脾胃,故後世稱他為”補土派”的始創者。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醫學發明》等書。
【原文】若河間,專主火;遵之經,斷自我;一二方,奇而妥。
【語譯】象金代的劉河間,治病專從治火著眼。他的學說,雖然是根據《內經》的理論發展而來的,但有很多是自己的見解。他所制定的幾個方劑,不僅有它的獨創性,而且還是很妥善的。
【註釋】河間:指劉完素,字守真(1110~1200),河北河間人。為金元四大家之一。重視《內經》理論,並有所發揮。根據當時疾病流行,多數醫者用辛燥之品治療無效的情況,提出”六氣皆從火化”的理論,對熱病和其他雜病的治療,有很豐富的經驗。主張降心火,益腎水,善於用清熱瀉火的方劑來治療,故後世稱他為”寒涼派”的創始者。著有《運氣要旨》、《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等書。
【原文】丹溪出,罕與儔;陰宜外,陽勿浮;雜病法,四字求。
【語釋】元代朱丹溪的醫術,在當時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他提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學說,認為很多病應從滋陰著手,人體的”陰”應當常補,”陽”則切忌使它浮動。治療雜病的方法,應當從氣、血、痰、鬱等四方面來分別處理。
【註釋】丹溪:姓朱,名震亨,字彥修,號丹溪(1281~1358),浙江義烏人,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治病主張滋陰,故後世稱他為”滋陰派”的始創者。著有《丹溪心法》、《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等書。罕(han)與儔(chou):”罕”是稀少;”儔”是同輩的人。四字:指氣、血、痰、鬱。朱丹溪以此四者歸納疾病的各種原因。
【原文】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過。
【語譯】又象金代的張子和,治病主張用攻下的方法。攻下的藥物效能都是比較猛烈的,他用得很精當。不過也必須注意疾病的情況,用藥要恰到好處,中病即止,不可過量。
【註釋】子和:姓張,名從正,字子和(1156~1228)。河南考城人,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治病強調以祛邪為主,認為邪去正自安。多采用攻法以祛邪,善用汗、吐、下三法,因此,後世稱他為”攻下派”的創始者。著有《儒門事親》等書。
【原文】四大家,聲名噪;必讀書,錯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