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三字經詳解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兒童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中屬於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三字經詳解,希望大家喜歡。
北宋時期,四川有一個名叫蘇序的人,從小不愛讀書, 晚年卻讀起書來,還寫了不少詩。蘇序有三子,依序是蘇澹、蘇渙、蘇洵。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蘇澹和蘇渙都以文學舉進士,蘇渙更是進士及第。
衰落的蘇氏家族開始中興,併為五代以 來的眉州貢舉,破了天荒,讀書風氣為之一變,後來眉州出學者千餘人,蘇氏一家確實起了示範作用。
兩個哥哥高中進士,對蘇洵來說應該是一個有力的鞭策,但是 蘇洵還是遊蕩四方,不用功讀書。
十八歲上蘇洵赴京趕考,名落孫山,十九歲結婚以後乾脆就不再讀書了。
蘇洵的妻子程氏,是大理事承程文應之女, 書香門第,受過良好的教育,頗有文化修養。
她對蘇洵的所作所為,非常憂心,常常為此悶悶不樂,擔心她的夫君會從此斷送了前程。
蘇洵也察覺到了妻子憂慮,開 始悔其少時不學之過。
二十七歲的時候,他終於幡然悔悟,終日端坐,奮發力學,不再出遊。
蘇洵在二十九歲時再度赴京考進士,儘管他為人聰慧,辯智過人,但因 其所學與科舉考試要求的章句、名數、聲律之學不合,結果還是沒有考上。
三十七歲時,宋仁宗舉辦特考,他再度赴試,還是沒有考上。
就在此時,他在異鄉接到父 親蘇序的死訊,急急趕回家中奔喪,心中非常難過。
常人受到這樣的剌激,通常都會放棄讀書,但是蘇洵卻由此領悟到,人不應該為了考試而讀書,故 此絕意功名,不再走此科舉之路,開始為讀書而讀書了。
蘇洵毅然燒掉過去為考試而做的幾百篇文章,重新閱讀古書。
他忽然發現不為考試而讀書,書中的精華反而 盡赴眼底,真正嚐到了讀書的樂趣了。
蘇洵如此用功八年,前五年養精蓄銳,不寫一文。
五年之後,方才動筆將心中的所積所感一吐為快。
他的文章文風古 樸、文理深邃、文意幽遠,得到歐陽修等文壇領袖的賞識。
嘉佑元年,蘇洵親自帶著兩個兒子進京赴試,一舉成功,雙雙及第。
兩個兒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於 父親純樸的文風。
蘇洵與蘇軾、蘇轍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繼“三曹”以後的“三蘇”,成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
可惜蘇洵年壽不永,死時僅五十八歲。
蘇洵的大兒子就是蘇軾、蘇東坡,號老泉山人,“蘇老泉”實際上說的是蘇東坡,後人張冠李戴、以訛傳訛,把稱謂搞錯了。
拓展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一箇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瞭;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註意。《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