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精選31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精選3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1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就經常背誦《三字經》給我聽,它是我接觸我最早的經典誦讀書。
一開始,媽媽只要有空就在我身邊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並沒要求我也跟著學,後來聽的多了,我也就慢慢會背了,從一開始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五子,名俱揚”,再到“弟於長,宜先知。”。再後來我就經常和媽媽一起配合背,有時候是一起背,有時候是接背,我背前面的,媽媽就對後面的,一句接一句。我越來越喜歡背《三字經》了。
媽媽看我背得越來越多,就開始給我講《三字經》的故事,像《孟母三遷》呀,《孔融讓梨》呀,我都特別感興趣,聽得津津有味。每天晚上,不聽聽這些故事就不肯入睡。這些故事讓我明白了好多道理,我下決心要做個尊老愛幼,對社會有用的人。
現在我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能自己藉助拼音讀《三字經》、看《三字經》故事了。一有空閒我就把《三字經》從頭來一遍,那些經典的小故事,也成了我在小夥伴之間炫耀的資本。課間的我,身邊總有很多“崇拜者”圍在身邊,那是我的同學在用羨慕的眼神看我背《三字經》、聽我講《三字經》的故事。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2
在五月份下旬,我認真地讀了《三字經》,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
《三字經》向人們講述了古代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
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中我知道昔孟母為了兒子的學習,不斷更換他們居住的地方;如果兒子還不學,就讓他懸樑刺股,可真是個好母親!
還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從中我知道玉如果不雕琢,就稱不上是玉器;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長知識,這對現代社會的人們有多大的幫助啊!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跟《三字經》沾邊的事,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儘早地成材,不停的轉學,直到找到一所他認為好的學校為止。這不跟“昔孟母,擇鄰處。”一樣嗎?
現在的小孩,也一點也不如古代的小孩。古代的小孩九歲就能幫父母暖被,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卻穿父母的,吃父母的,甚至花父母的,有人一點也沒想回報父母。真是有天壤之別。
《三字經》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流傳至今,仍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我喜歡《三字經》!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3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三字經》裡故事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的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再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求我們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裡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4
從老師教我們唱《三字經》這首歌開始,就深深的被她吸引,一遍又一遍的讀。
《三字經》包含了各類知識,它分為六個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明白了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使我明白懂禮儀,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讓我瞭解了一些名物常識;“煩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讓我快速瀏覽了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我遊歷了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口而誦,心而惟”到“戒之哉,宜勉力”我深知只有學習勤奮刻苦,長大才能有所為。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香九齡,能溫席”,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年紀雖小,卻懂得子女都應該孝順父母的道理。為照顧父親,在炎熱的夏天,小黃香拿著扇子在爸爸的床邊,把枕頭、席子都扇得涼涼的,把蚊蟲都趕得遠遠的,然後才恭恭敬敬地請父親去休息。冬天天氣寒冷,黃香每天晚上替父親鋪好被褥後自己先鑽進去,用自己的體溫溫暖冰涼的被窩,然後再去請父親來睡。小黃香九歲就能如此體貼的照顧父親,我們的九歲又在幹嘛呢?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5
在我五年級的暑假,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了《三字經》,翻開這本書,發現每句都是三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些趣味。
當我讀到“昔孟母,擇鄰處”時,爸爸就給我講了一個有趣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體會到了孟母的用心良苦和學習環境的重要,也讓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們不僅要學習,還應該專心學習,“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我們沒有取得好成績,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專心,注意每一個小細節,這樣才能成功。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讓我懂得,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是古人的智慧結晶,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粒思想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6
春假在家休息的日子,回味著三字經帶給我的無窮快樂,讓我受益無窮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孔融四歲時就學會了尊敬長輩,把大的梨給自己的哥哥吃,把小的留給自己吃。孔融就是我們的榜樣,有些人會和長輩搶東西,而有些人則會尊敬長輩。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而我們卻一定要父母監督才會讀書。孫敬和蘇秦為了讀書竟會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孫敬和蘇秦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晉朝的車胤,沒有燈,就捉螢火蟲裝在紗袋裡,照明讀書;晉朝的孫康,沒有燈,就藉著大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雖然家境貧寒,但都沒有停止學習。而我們卻時常不想學習,不想讀書。車胤和孫康那裡沒有燈,還是那麼努力學習。
三字經,你只要去細細體會它,就能懂得許多道理。不僅是三字經,還有論語、孟子、後漢書、禮記都很值得你一看哦!讓我們一起在國學的道路上行走吧!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說:玉石不經過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為有用或有價值的器具。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這句話出自《三字經》。
《三字經》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編撰的,同《論語》、《道德經》一樣,都是中華國學啟蒙教育叢書,它是我的良書益友。裡面有“孟母三遷”,有“孔融讓梨”,有“女媧補天”,有“開天闢地”等很多精彩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典故。對我教育意義最大的是“孟母三遷”和“孔融讓梨”這兩個故事。“孟母三遷”這個典故說的是孟母為了讓孟子專心致致的學習,三次搬家,看到孟子不好好學習,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這個故事不但讓我懂得了學習環境對學習有很大的影響,還讓我懂得了學習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孔融讓梨”
這個故事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就知道了把大梨送給哥哥,把小梨留給自己,讓我懂得了尊敬長輩和尊敬兄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應該懂得的道理。
《三字經》句句押韻,讀來琅琅上口,便於我們記誦。從問世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三字經》是我們中國的國粹,它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海外,為我們中國人爭了光,我們為中國驕傲,為《三字經》驕傲。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8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我喜歡看漫畫,這樣的書我一拿起就頭疼。在大人面前,我迫不得已的開啟書,哎...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著我念《三字經》,老闆著個面孔,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實目的並不是一味地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誘導地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本是善良的,性格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瞭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三字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不知不覺《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9
在這個寒假裡我背完了《三字經》這本中華國學經典。它的每個句子都有三個字組成,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容易背誦。
《三字經》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還有在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的傑出人物。至今這些語句中所蘊含的故事還在我的腦海中浮現。“炎宋興,受周禪”,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這句話中所講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開封。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他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便決定把將軍們的兵權收回來。於是他就大擺宴席,把所有的將軍都請進宮中,正當大家喝的盡興時,趙匡胤發話了:“我總擔心你們的部下有一天會把黃袍披到你們的身上。不如你們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做個閒官,買房置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這豈不是更好嗎?”第二天,將軍們都紛紛遞來了辭呈。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老師告訴我們《三字經》是我們祖先留給後人的文化瑰寶。我們要認真閱讀,反覆吟誦,才能達到增長知識,明事理的目的。我今後還要多朗讀它,《三字經》會讓我終生受益。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10
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經常聽到哥哥姐姐們的讀書聲,聽起來琅琅上口,問了媽媽,才知道他們讀的是《三字經》。
剛進入一年級,就趕上了學校開展“讀經典、頌經典”的活動,要求人人都要參與到活動中來,於是從媽媽的書架上隨手拿了一本彩色插圖帶文字,的《三字經》,藉著拼音和註釋我也讀了起來,誰知這本內容豐富,讀起來琅琅上口的書告訴了我很多感人的故事。
書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意思是說: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可對於家中“小公主”的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還不嫌夠,還想把所自己喜歡的東西佔為己為有,我和四歲的孔融相比真是自愧不如。所以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尊敬兄長、友愛謙讓的孩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使我知道了玉不經過雕刻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知道做人的道理。
讀了《三字經》裡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也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11
花開花謝,此消彼長,雲捲雲舒,又是一年。曾幾何時,我與經典悄悄相約,它——《三字經》永遠的篆刻在了我的生命中,照亮了我生命的歷程,指引了我前進的方向。
聽媽媽講,我小的時候,好哭鬧,媽媽哄我的方法就是講故事,說來也怪,一聽故事,不聽話的我就會安靜下來,專注的聽著,媽媽的故事也由《小紅帽》、《灰姑娘》到《孟母三遷》,曾記得,在我七歲時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從媽媽手中接過《三字經》,這是一本集繪圖、文言、譯文於一體的畫本,從此,兒童嬉戲的地方少了一個頑皮的身影,客廳裡多了一份難得的清靜,就是這本《三字經》,使我明白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的真理,在學習時不敢偷懶,更怕自己是“不知義”之人。就是這本《三字經》,使我懂得了“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的孝敬,要做一個聽話,不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就是這本《三字經》,讓我知道了……
與經典作伴,與聖賢為友。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就是這本《三字經》,打破了我沉睡的心靈,讓聖潔的陽光照進來,於是,我每天吟唱著“人之初,性本善”,敲開了知識的大門,走進了經典的世界。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12
這個寒假的徵文主題是“誦讀經典傳承國粹”,我選了《三字經》,認認真真讀了幾遍。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的形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育我們好好學習的,等等。
其中我覺得對我幫助最大的一句話是“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要常常引以為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可虛度光陰。愛玩是我們小學生的天性,但我們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就說我吧,寒暑假的作業,每次都要等到快開學的前幾天才急急忙忙地去做完;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苟,認認真真地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並且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並要持之以恆,不斷超越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裡面還有許多精彩的詞句,值得我們深思。每天讀一讀,讓我們受益無窮,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13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三字經》,這是一本我國古代的啟蒙教育讀本,我看了很受啟發。
大家熟悉的“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尊敬和友愛兄長,這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比起孔融,我十分慚愧,有一次,外公想吃香榧,我想了想:香榧三年才能成熟,要省著吃,就給了外公三顆,把剩餘的都放了起來,這樣做太不應該了,等外公再到我家來,我要全部拿出來給他吃。平時在生活中,我要尊老愛幼,主動把好東西讓給別人。
文中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告訴我們:勤奮上進一定會有收穫,只顧貪玩沒有什麼好處,希望大家引以為戒,奮發努力。我要在今後的學習中,認真、努力、主動,遇到難題不退縮,多東腦筋,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向家長、老師和同學請教。多閱讀,多實踐,如果學習不勤奮,再聰明也沒有用。
《三字經》中的一字一句都講述了一個個人生的哲理,讓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到來和意義。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14
《三字經》之所以家喻戶曉的原因,是由於它內容豐富,知識性強。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朗朗上口的韻律,飽含哲理的內容,讓我在美的薰陶中得到品德教育。“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頭懸樑,錐刺骨。”這是《三字經》中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就像一塊玉,只有打磨後才會成為器具,如果沒了打磨就永遠是一塊玉石。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文化。只有不斷努力地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字經》就像一個老師,教導著我們,為我們鋪設人生的道路,讓我們成為有用的人。今後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15
《古人讀書的方法》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人人可以讀書,但讀書要得法,應該學習古人的讀書方法。歐陽修根據自己的需要,選了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自己規定每天讀300個字。讀完後,又規定每天背誦150個字。這樣,他總共用了十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每日定量計字,同樣能學到知識。
透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知道了讀書方法的重要性。呂老師嚴格要求我們背課文、三字經、古詩文以及成語接龍等,提高了我們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讓我們能出口成章。古人說的好:“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這學期,爸爸給我做了一個新的作息時間表:早上,洗漱完畢後,我大聲朗讀課文、三字經等;晚上,認真完成家庭作業後,我要複習今天所做的練習、預習明天所講的內容。背誦三字經和古詩詞時,對於不懂的字詞句子,透過查詢資料明白其中的含義。這些好的學習方法,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在以後的學習中,我還要進一步調整,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績。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16
寒假裡,老師佈置了背誦《三字經》的作業,剛開始背誦時我覺得特別的難,而且特別枯燥乏味。媽媽告訴我,不要著急背誦,先把每句話的意思弄明白,再讀一讀後面相應的小故事。慢慢的,我喜歡上了《三字經》,它竟然像魔法一樣特別的吸引我。
《三字經》簡潔明瞭,每句只有三個字,卻蘊藏著中國千百年來璀璨的歷史文化,從歷史故事到古今聖賢,從美德故事到人生哲理,寓意深刻,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三字經》中有太多經典的小故事值得我們去學習,像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古人好學的故事。“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它的意思是路溫舒小時候家境貧寒,放羊時就割沼澤中的蒲草編成“簡”,抄寫從別人那裡借來的《尚書》。另一個叫公孫弘的人,也因為買不起書,就在竹林間削竹簡抄寫《春秋》。他們都因為貧窮買不起書,但是都懂得不能荒廢學業,一直勤奮苦讀著。讀到這時,我就想到了我自己,我現在的教室寬敞明亮,我的老師和藹可親,我有漂亮的課本和豐富的課外書,我有這麼優越的條件,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三字經》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它啟迪著我做人的道理,指引著我學習的方向,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17
我國上下五千年有著璀璨的歷史和文化,其中有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我最喜歡三字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它的意思是指後天環境對學習、成長很重要,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做事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
有一次,我在寫作業的時候,我的心根本就沒在學習上,而是早就遠走高飛了,我用手支著頭,望著窗外發呆了20多分鐘才開始寫字,還沒寫到一半,我又開始玩玩具了,又玩了十幾分鍾,就這樣,一個小小的作業我竟用了兩個小時,不但字沒寫好,而且錯了好幾道,還受到了媽媽一頓批評。
還有一次,在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在認真給我們講課,我望著窗外,想著下課怎麼和小朋友玩,正在這時,聽到老師喊我的名字,說:“王雨,你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才回過神來,支支吾吾半天說不上來,自然挨老師的批評了。
國學也是一門文化,我們要把國學投入到生活學習中去,做個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人。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18
自宋朝開始,《三字經》已有七百多年曆史,大約一千一百多個字,已算得上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極易成誦。其內容,包括我國的傳統教育,農業、地理、天文以及道德,還有一些民間傳說等受到歷代世人們所傳承。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講的是西漢人路溫舒用蒲草編成席子用來抄書;公孫弘自己製作竹簡用來抄書。他們的生活都很貧苦,沒有錢來買書,但是自己卻能做到勤奮自勉、刻苦學習。“頭懸樑,錐刺股。彼不練,自勤奮。”講的是漢代時期的孫敬為了防止自己讀書時打瞌睡,把頭髮吊在了房樑上;戰國時的蘇秦讀書犯困的時候,就會用錐子來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學習時,懶惰便是最大的敵人,好學之心,便可使你在學習之路上所向無敵。
你望天上繁星點點,一顆星星有它不同的意義,獨一無二,可能它們的形狀會相同,可每顆星星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不是嗎?正如《三字經》一般,每一句,都代表了不同的含義,代表了不同的道理,彰顯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學好《三字經》,不僅能在學習上給予自己莫大的幫助,更是對古人們智慧結晶的尊重。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19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今天我讀了這本書,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我認為第一個部分是主要的——人之初,性本善。它講訴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性本來差距不大,但是因為後天受到各種外部的影響,所以差距越來越大。如果不去教育或不接受教育,人的本性中壞的一面就會露出來。
我現在經常和一些已經被影響的人一起玩弄的我都學壞了,我有些不接受教育了。我以後不能和那些人一起“鬼混”了,不然我的學習成績都會降低了,品德弄得不良了。當我想到會變差的時候,我決定不和那些背影響的人一起和接受這種良好的教育。
我們要不和不良的人一起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它是一本好書,光是第一個部分都能令我得到啟發。它令我懂得了不和‘墨’者一起,要和‘朱’者一起,否則受到各種外部的不良影響會讓我們將壞的一面露出來。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20
《古人讀書的方法》主要講了每一個人都可以讀書,但是有辦法的與沒辦法的讀書是有區別的。比如,有辦法的,就會輕而易舉的讀明白,沒有辦法的,就會讀不懂,讀不透,甚至越讀越糊塗,只有有辦法的才會學到知識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學習的一些方法才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文化。
透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一定要先學會做事的方法。比如,之前呂老師,教了一個叫“思維導圖”的學習方法,透過圖畫可以看著導圖瞭解課文內容,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語文課文的小方法,所以我和同學們都非常的佩服呂老師。
思維導圖,我第一次寫的時候非常難,但是經過一天天的反覆練習,寫它已經是輕而易舉了,有的時候還可以舉一反三了呢!老師讓我們寫完後再自己講講自己的導圖,同學們有的磕磕絆絆的,而我都沒有發言過,所以我要繼續加油,把我的思維導圖寫的更好一些,然後去上臺講講。
謝謝呂老師教會了我非常有用,受益匪淺的學習方法,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了課文的內容。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21
在我能記事的時候,我認真讀過《三字經》發現它向我們講述著古人們做人做事的準則,是一本有著啟示性的書,我也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在書中有很多動人的故事,我就不一一道來了,選兩三個作為題材吧!
現在的孩子,一點不入古代的孩子,這要說起孔融讓梨了,他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都是父母讓著,我想吃什麼就向父母要,這一點我做得很不好,但是透過學習讓梨的故事,我也經常讓父母先選了。
還有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有個女孩叫黃香,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了才讓父母誰……黃香她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懂得為父母減輕負擔,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勞累,真是一個懂事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看著她,再看看我,真是天壤之別。我現在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麼都不幹,吃飯還特別挑食等等。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把《三字經》又讀了一遍,又有了更大的收穫。爸爸媽媽說:“我也比以前更懂事了。”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22
在這個暑假裡,我把《三字經》讀完了!
《三字經》裡面講了許多道理,有對原文進行的譯解,配套有對應於原文的歷史故事,並且還有相關的拓展知識,內容非常豐富。
其中鐵杵磨成針、黃香溫席等一些故事讓我感觸很深。
在現實生活中,你會像老婆婆把一根粗粗的鐵杵磨成一根細小的針那樣堅持不懈,一直努力,一直奮鬥嗎?你會像黃香那樣,孝順長輩嗎?你會像重義氣的荀巨伯那樣,在朋友病危的時候,去探望朋友,戰亂時,敵軍攻城,不丟下朋友一個人逃跑嗎?……就算有那能有幾次呢?
像南轅北轍裡的那個人,去南方楚國,卻往北走,不聽朋友的勸告,越走越遠,馬跑的越快,車伕趕車的本領越大,盤纏帶的越多不是越到不了楚國?這不是很搞笑!
書中有許多句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勤有功,戲無益”就是其中一句,它的意思是: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就像一些小朋友放學回家就玩電腦,看電視,把有限的時間花到了無限的電腦、電視當中。我認為我們小學生應該抓緊時間去學習,長大後報效祖國!
《三字經》講了人要勤奮好學、多動腦筋等一些人生道理!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23
自從我讀了《三字經》之後,感到特別慚愧。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天天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如果有一天我們離開了父母的懷抱,不知道我們還能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下面讓我來給你講講黃香和孔融的故事吧。
黃香九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匆匆離去了,留下他和爸爸的生活非常艱難,因為他爸爸冬天怕冷所以黃香就己幼小的身體來幫爸爸把席子溫熱,爸爸回來後看見黃香睡在自己的床上,知道原因後,抱著黃香痛哭了一場。夏天黃香的爸爸怕熱,睡前黃香用扇子把爸爸的`席子扇涼,然後把爸爸扶到床上去,爸爸熱的時候給他扇風,直到爸爸睡著了,他才回到自己的房間。
孔融四歲的時候,別人家送來一筐梨,母親說可以吃了,哥哥們都先搶著拿大的,等哥哥們搶完後,孔融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別人問他原因時,他說:“我是弟弟,應該拿最小的,大的應該讓給哥哥們。”
除了以上的兩個小故事,《三字經》裡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都會讓我們懂得許多的道理,教我們學會做人最應該懂得的是孝道——-百善孝為先!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24
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背誦《三字經》。透過閱讀和默記,我深深地體會到《三字經》中所講的仁、義、智、信在我們小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在《三字經》這些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講述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明白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不斷生存下來的;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再比如,我讀了介紹古時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後,就明白了我們中國以前有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我務必要像他們那樣,努力學習,爭取獲得更好的成績,為祖國爭光;又比如,我讀了書裡講孝敬那一部分,明白瞭如何去做一個孝敬父母與長輩的人;《三字經》中說到“有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先後三次搬家,讀到那裡,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為了能讓我讀書,不辭辛苦的工作,我從心裡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在這薄薄的《三字經》中,蘊涵著許多人生哲理,等待我們小學生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實踐,去學習!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25
一直想給年幼的孩子灌輸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國學方面的啟蒙。縱觀國學經典,我首選了《三字經》。開學之前,孩子已經可以部分背誦了,當然,其中內容,孩子還是不可能深知其意的。中華傳統文明博大精深,對具有五千年曆史傳承的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我們應該為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延續,著力點起希望之火。
本次學習要求是作一篇國學經典讀後感,其實,孩子現在尚不具備獨立的閱讀及理解能力,需要家長深入淺出的學習輔導。於是,我便讓孩子重溫曾經背過的《三字經》,逐步汲取其中的營養精髓。在我的指導和啟發下,孩子對文中的上述一段內容有了粗淺的認識和朦朧的理解。當然,不可能期望一年級的學生對這種歷史掌故的認識有多麼深刻,孩子們能夠粗淺的明白,應該怎樣對待學習,我覺得,已經是不小的進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的孩子,猶如一塊璞玉,玉不琢,怎成器?透過作文體驗,孩子已經知道如何去主動表達一些個人觀點,初步瞭解如何把自己的個人想法變成簡單的文字。孩子的長進令人欣喜,同時也體現了老師們的辛苦,我相信,孩子們在老師的辛勤培育之下,會有一個更加陽光燦爛的未來。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26
每天我寫完作業都要讀一些課外書。這學期,我就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它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書,它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有教我做人的,有教我做事的,還有教我學習的……
《三字經》中有幾句話讓我記憶憂新,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它讓我明白從小要好好學習,不能錯過最好的學習機會,更不能做一個平庸無能的人。像“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意思是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為父母暖被窩,夏天用扇子扇涼蓆。他的細心和孝順是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而“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句話讓我體會到兄弟間要相互謙讓,做兄長的要呵護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要尊重兄長。雖然我們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但我們有夥伴,有同學,所以我們對同學和夥伴也要相互謙讓尊重。
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後,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一定用學到的這些道理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27
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背誦《三字經》。透過閱讀和默記,我深深地體會到《三字經》中所講的仁、義、智、信在我們小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在《三字經》這些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講述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不斷生存下來的;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再比如,我讀了介紹古時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後,就知道了我們中國曾經有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我一定要像他們那樣,努力學習,爭取獲得更好的成績,為祖國爭光;又比如,我讀了書裡講孝敬那一部分,知道了如何去做一個孝敬父母與長輩的人;《三字經》中說到“有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先後三次搬家,讀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為了能讓我讀書,不辭辛苦的工作,我從心裡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在這薄薄的《三字經》中,蘊涵著許多人生哲理,等待我們小學生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實踐,去學習!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28
《三字經》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諸子百家,內容豐富,包羅永珍是歷史、社會、人生的小百科全書。這不,我最近讀了這本叫《三字經》的書。裡面有很多很多的種類如:名人類(孟母)、人生類季節類等等多種型別。
一篇三字經都有翻譯文,原文,故事等。在這中,我也學會不少,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對,習慣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習慣好了,人生也就好了。這四句話告訴我們:人生新的都一樣,到後來習慣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習慣好了,人生也就好了。
再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這六句話說得就是無人不知的孟母,她有一個故事,叫《孟母三遷》這句話說明了我們讀書要認真,要有優良的環境,如與旁邊的小朋友玩來玩去的話,那麼學習肯定不好。這讓我想起諸葛亮說過的“非淡泊以無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話。
三字經真讓人受益匪淺。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29
《三字經》被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之一,它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它家喻戶曉,內容豐富,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無一不觸動中國人的心。甚至有些外國人也來中國學習《三字經》。
《三字經》是以三字為句,他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經》,卻是多麼的神奇,每一個字都是那麼充滿魔力,每個字都有深刻的道理,教會我們道德上的意義與做人的道理。
經過七百多年的流傳,《三字經》從零難相見走向宮廷內外,從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從名不見經的鄉間讀物成為聯合國推薦的世界啟蒙名著,其間的曲折歷史和歷代學者的心血與貢獻可謂紙書難盡,而它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更是垂裕千秋、造福後代。
《三字經》裡的一個個小故事,便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的指路燈,《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學會謙讓,《懸樑刺股》的故事讓我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三字經》,您就像一位老師,像一盞明燈,把中華傳統的美德傳承下去,也希望全世界的人們,能夠在《三字經》的幫助下,成為對國家有幫助的人。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30
我讀過很多書,但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經典作品,還是我的好老師。每一次讀它,都會引起很多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在《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有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時,就非常孝順父母。每當夏天,他總是先把枕蓆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休息。冬天則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呀!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種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記得我四歲時發高燒,晚上睡覺時總是不停地蹬被子,爸爸為了我,竟一夜都沒睡覺,一會兒摸摸我的頭,一會兒給我物理降溫,每當想到這件事,我就能體會到父母愛的偉大。現在我有什麼好吃的總是先給爸爸媽媽吃,等他們吃完了我再吃。爸爸媽媽吃完後,總是不忘說一句:“盼盼,你長大了,真棒!”
我愛這本書,喜歡書裡的精神和智慧。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摯地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每一個人!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篇31
三字經是一本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好書,它可以用幾個字代替我們十幾個字,它也可以用幾個字描述我們用幾十個字也描述不了的歷史故事,比如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剛剛出生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性情也都一樣。只是應為後天的生活環境於所受的教育不同,性格與所受的教育不同,性格與行為習慣產生了很大的差別。這麼多的字就只被12個字代替了,這就是古人的智慧。
我從年前就開始背,到了現在我已經背了半本書了,我背的不熟,但我任然堅持每天背3段。應為我一讀起來就不想停下來,這上面的故事太好看了。
其中一個故事裡的曹丕當上了皇上以後,因為嫉妒曹植的過人才智想把曹植殺死,便把他召到宮裡,說:“我限你在7步之內作成一首詩,曹植作的詩的內容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我們本是親兄弟,為什麼要互相殘殺呢?曹丕聽了以後羞愧的無地自容,便放了曹植,從這個故事中我看見了古人的陰險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