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清明時節雨紛散文

清明時節雨紛散文

清明時節雨紛散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

  今天上午,在省會城市南昌讀書的兒子給我打電話,說清明節放假三天,準備回家裡來。我對他說,後天我們遊氏家族將“做公堂”去遠在幾十裡外的南塘黃境祭掃祖墳,回來正好可以參加祭掃祖墳的行列。因為他的兩個哥哥都到祭掃過,惟獨他還沒有去,這次正好去給“祖公腦子”叩幾個頭、作幾個揖。

  說到清明節,在我腦子裡記憶深刻的是那首唐詩,瞧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已把清明節的天時地利人情描寫到了及至了啊。因為每年的清明節都在四月五日前後,而我國每到四月就開始盛行來自海洋的夏季風,這將會帶來大量的雨水,給農民的春耕生產帶來方便,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將會在大江南北徘徊,所以又有“春雨綿綿”的說法。儘管如此,但並不意味著每年的`清明節就一定會下雨。有些地區還經常報道清明祭祖掃墓時引發山火的新聞。由此可見,不是每年都“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們老家就有“清明晴,挑得秧去蒔草坪;清明雨,蓑衣斗笠高掛起”的農諺吶,意思就是說,要是遇上清明節那天是天晴的話,這一年肯定是風調雨順的,相反則是個大旱之年。由於古時候清明節大多數都是下雨,而年景也大多是旱災歉收年,農諺的根據也在此哦。

  也就在昨天,我給一個叫JH的朋友發簡訊提前祝福清明節快樂,對方回覆說清明是鬼節……我本想回復簡訊澄清清明節是鬼節的觀念,因為清明是後人向先人寄託哀思、緬懷先烈、傳承遺志的節日,跟農曆7月15中元節(鬼節)是有區別的,但我還是忍了。靜心想想,清明時節雨紛紛,眾人皆知,那紛紛飄落的,不是雨,是天下斷腸人的淚啊!君不知,這清明祭祀是有古之淵源的哦。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避害而在亡了十九年。他們一行曾到—個很荒涼的地方。有一天,重耳又餓又累,身體不舒服想吃肉。坐下來休息時,發現隨從介子推不見了。過了一會兒,見介子推捧著一碗肉湯一瘸一拐地獻給重耳。一問才知,介子推割了大腿上的肉。重耳非常感動,含淚對隨從的臣子們說:“如果我將來能夠即位,不忘今日之情,定要重賞大家。”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當上國君,稱為晉文公。可是他即位後,介子椎卻不辭而別了。於是他就派人去找介子推,沒有找到。後來聽說介子推同他母親隱入了綿山,晉文公又親自到綿山去請,卻找不著準確地點。這時,有人出主意,介子推是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揹著母親出來。晉文公就差人放火燒山,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他們母子出來。火熄後,人們在一棵大柳樹下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抱而死。晉文公十分惋惜,他感念昔日之情,便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綿山,同時下令將綿山改為介山,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為清明節。晉國的老百姓懷念介子推母子,每年在清明的前一天就不忍舉火,寧願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寒食節後即是清明,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有的還帶上食品到介子推墓前祭祀、掃墓。也許介子推“施恩不圖報”的高尚精神感動了上蒼,天也落淚,所以清明節總要下雨。唐朝詩人杜牧寫出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千古絕句。

  我們可以欣喜的看到,隨著時代的變遷,清明節寒食祭祀的習俗不但得到了傳承和發展,而且其內容也豐富起來了。如人們把清明當作“踏青節”,在清明節那天到野外遊覽。到外踏青對健康非常有益,因為郊外新空氣中含的負離子明顯比城區多,對人的生理活動有益處,而鳥語花香、鬱鬱蔥蔥的自然景色,又會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所以,目覽山川風光,心情格外舒暢。本人就非常樂意在清明節出去參加祭祀活動,既可表達對先人的崇敬之情和後繼有人的祖脈延續之氛,也可帶上相機飽覽山水風光。呵呵,寫長了些,趕緊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