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清明時節憶父親的散文

清明時節憶父親的散文

清明時節憶父親的散文

  又是一年清明節來臨,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身在異鄉的我,對父親的哀思越加濃厚起來。

  父親過世已整整十一年了。在十一年的歲月裡,雖然我經歷了幾多磨難,幾多辛酸,幾多坎坷,終有成功的喜悅。是父親的和藹的容顏始終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他的教誨一直激勵著我不斷奮鬥。

  我的父親是一個淳樸善良、與人為善、與世無爭的農民。解放前,父親兄弟姊妹多,經濟上沒有任何來源,唯一的三畝地,一家十幾口人全靠它,還得交租。父親在家排行老大,奶奶年邁,爺爺又過早離去,沉重的家庭負擔壓在了奶奶和父親的身上。家裡常常弄得吃了上頓無下頓。特別是五荒六月天,全家更是飢腸轆轆,沒辦法,奶奶想到了山上所種的苦蕎。奶奶從蕎莖上把那些半成熟的蕎子勒回來,用鐵鍋炒幹,上磨,連蕎糠一起加入野豆腐渣果子面和野猴子頭菜放入土鍋煮著吃,這樣的日子不知度了多少年……

  解放後,儘管日子有了好轉,但是隨著父親成家生子,家中的人口越來越多,生活狀況依然艱難。尤其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有時候甚至連樹皮也扒下來熬著養家餬口。為了不連累弟弟、妹妹,1962年,父親帶著我母親及三個哥哥離家出走,開始了漫長的`沿路乞討生活。母親牽著大哥,父親一擔籮筐挑著我二哥和三哥,最終從幾百裡的孝感來到了現在的荊州地區的京山縣。由於這裡地多,只要勤勞,總會有收穫。全家決定在這裡落戶了,靠著父母的日夜艱辛勞作,生活慢慢地好轉起來。

  我的父親,淳樸善良、勤勞寬厚。我記事的時候起,就感受到父親是一個不知疲倦的人,每天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幹活。在生產隊為了多爭一點工分,有時候一個人做兩個人的事。有時候累了,就倒在田埂上睡一會。分田到戶後,除了把自家的田地種好外,經常幫助那些貧苦戶和沒有勞力的人種地。由於長時間的勞累過度,隨著年輪的增長,各種疾病接踵而至:高血壓、肺氣腫、腰肌撈損、哮喘等。從1988年開始,很多地裡的活逐漸顯得力不從心了。之後的十年裡,幾乎在死亡的邊沿行走。

  1998年,父親終於燃盡了生命的最後一縷光焰。那一年,正好是我離家闖蕩生活的第二年。當我聽到父親去世的那一剎那,天旋地轉,淚流滿面,百感交集。心靈的吶喊,無法感動大山,心存的感恩,永遠都只能是深情的奠祭了。

  我深知,生命的意義在於精神的續延。呵,父親,您勤勞而質樸的精神將永遠鼓舞著我,在未來的歲月裡,我會用一顆積極而沉靜的心靈把握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