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著:那麼喪還那麼陽光散文
再聽一遍郝雲的《活著》,陣陣餘音環繞,忍不住單曲迴圈一整天。
和餘華先生充滿了底層苦難的《活著》不同的是,同樣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甘,這首歌所表達的是那麼酣暢淋漓,看起來庸俗得不堪一擊的話放在裡面卻讓人聽起來舒服備至。
我們為什麼而活著?小到吃喝拉撒,大到治國理政,社會機制的運轉總是少不了人。
而我在十六歲的時候就開始畏懼死亡。
很小的時候不懂得生老病死,後來漸漸有了意識,直到十六歲自己身邊的親人離世才真正明白死亡的可怕。
當然,也有人說死亡不可怕。那是在戰爭時期的烈士還有保家衛國的勇士,以及平凡社會中的仁人志士。
而對於一個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來說,死亡無疑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我每天都仔細數著自己還能有多少天的壽命,可殊不知自己的壽命就在這恐慌中一點點流逝著,直到我聽到了這首歌。
坦白地說,我太喜歡這首歌隨意的態度。
它對人生的解讀和對自己的認識太過於透徹,形形色色來往不絕的人群,每個人都在忙碌著自己的生活,而郝雲所唱出的不僅是自己心中的吶喊更是對未來的期盼。
看上去是對日常瑣碎生活的無奈,可是無所謂的語氣中仍包含了太多對自由、對未來的嚮往。
在那段恐慌的日子裡,我甚至都要忘記了自己還是個要吃飯睡覺的人,杞人憂天到看生活總是不順,我忘記了生活的目的,更忘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所有的一切彷彿都在朝著壞方向惡化著。
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爭分奪秒地努力還是坐井觀天地等著死神的來臨,我甚至這樣喪失一切希望地想著,不管我怎麼選無非都是在一步步靠近死神罷了。
而我始終活著。
日子一天天過,不鹹不淡也沒有什麼起伏,但我終於漸漸發現這都不是我所想要的生活。
這才算開始有了追求與目標。
而我再塞上耳機聽到這首歌時,無疑是一個驚喜,我和歌中的聲音有一個抱怨,抱怨生活的平靜,抱怨活著的枯燥,抱怨不能及時行樂,抱怨沒有那麼多的詩和遠方。
郝雲的聲音是經歷過風霜的成熟男人的`磁性嗓音,讓人能夠深深陷進去,和他一起愁苦,一起哀樂。
大學課堂上唯獨有一個老師上課的時候沒有人敢玩手機,也沒有人敢睡覺。
她總是頭頭是道地講著莎士比亞、王爾德,還有她在全世界旅遊的經歷。
比較有趣,當然,也是她的嚴格讓所有的同學都不敢曠課。
每次講到這個老師大家都是異口同聲地點評她又嚴格又女強人。
她講翻譯的時候,突然提到她08年被診斷為癌症四度,僅僅一句話提過,風輕雲淡。
“我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我終於知道了為什麼她的課這麼精彩,因為她活得有力量。
而這也讓我想起了那首《活著》。
我終於從郝雲的歌聲中體會到他心中蓬勃的爆發力,壓抑而深沉,這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態度。
不是渾渾噩噩如同行屍走肉般地活著,而是為了追求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而滿懷希望、拼搏奮鬥著。
這時我才明白為什麼有人活得精彩,有人不畏死亡。為什麼烈士、英雄還有仁人志士一個個奔赴著死神而去迎著光明與希望而存在,向死而生。
這便是活著的意義。
活,要活得漂亮;死,也要死得其所。
這首歌像是一個燈塔,迷途而不知反的人總能在其中找到歸宿。
我也一再振奮,不那麼無所事事,而是真正開始投入到自己的學習中,才發現,原來生命和生活所帶來的樂趣是無人能敵的。
而他所唱的也從來都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他有自己的態度,他有自己的見解,他有自己的真實。
而我們最缺少真實。
他總愛說理想這個詞兒,看似遙遠,但是總歸是接近了許多。
我也總愛說理想這個詞兒,但往往出現在應付老師的日記上。
一本專門寫華為公司發展的《活下去,是最大的動力》這本書,光聽名字就彷彿充滿了鬥志。而郝雲的《活著》,沒有那麼多勵志的話,更沒有太多美好的詞兒,他只是唱出了很多漂泊在外打工數載的人的心聲,他只是站在底下望天空,踩得實,寫得真。
後來的我想好好活著,活出個樣來,起碼不枉自己走這一遭,我也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好好活著,活著就是希望,活著才有機會去追逐理想。
那麼喪還那麼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