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我心中的木棉散文

我心中的木棉散文

我心中的木棉散文

  我站在乍暖還寒的北方想往南方,想看一看我夢中的木棉花。

  從山城通化出發,我選擇公路和空客做交通工具,穿越輕雪凌霜,迎著料峭春風,在漫山遍野的積雪中奔向南方。路旁的積雪漸漸地由厚變薄,直到荒草枯樹隱去了白色的蹤影。

  遠離了青黃不接,迎著徐徐的春風,濛濛細雨中,我的眼前出現了魔幻似的綠色,情不自禁地吟著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一旁的妻子也跟我一遍又一遍朗聲誦讀著。從前,對於韓愈的這兩句詩並沒有這麼多感觸,眼前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景色,確是觸動了我的神經。原來詩人的觀察是何等細膩!他描寫的初春的小雨細滑潤澤,恰如杜甫筆下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而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景象,遠看似青,近看卻無的朦朧,不正是王維筆下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麼?而我的木棉花會是什麼樣子呢?它會不會是籠著輕紗,醉意朦朧呢?

  就這樣一路欣賞,一路曼聲吟哦,空氣氤氳著溼熱,遍地的樹木草叢漸次蔥蘢。我發現我離南方更近了,我們已經告別了寒冷的冬天,走進了期待已久的木棉的春天!

  剛到南寧的那一天,正巧是那裡的回南天。計程車司機告訴我:南寧天氣特有的回南天是因冷空氣撤離,溼熱氣流迅速反攻迴歸,使得空氣溼度加大,到處是溼漉漉,空氣似乎都能擰出水來的景象。我想這灰濛濛的濃霧是回南天最具特色的表象吧?秦觀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應該是描寫回南天的罷?可是我的木棉花,在這很少陽光,又冷又潮的時節裡如何開放?

  汽車駛入白沙大道,路旁不知名的樹木花草匆匆而過,像接受我們檢閱似的。看到了!看到了!終於看到了夢想中的木棉樹!我從計程車上第一次目睹這盛開於高大的樹木上的木棉花,那像火一樣紅的花朵,傲然盛開於粗壯的木棉樹枝頭上,彷彿用她的火紅把這灰暗的天空點亮。細雨中的木棉又恰似美人裸浴亦真亦幻。熱心的司機告訴我:木棉也叫斑芝樹、英雄樹、攀枝花、吉貝、烽火,現為廣東廣州市、廣西崇左市、四川攀枝花市和臺灣高雄市的市花。我驚異於木棉花開花卻沒有葉子。司機說:木棉花開時沒有葉子,花落時才有葉子長出來,這是由於葉和花所需溫度不同,當氣溫稍暖和時,木棉就先開出了美麗的花朵,花兒開放很久之後,才見到葉子慢慢地長出來。哦,原來那句紅花要有綠葉相扶的俗話,在木棉花這裡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樣的一株木棉,她迎著乍暖還寒的風雨,歷經漫長的冬天,不早不晚,適時開放,該是向世人昭示著什麼吧?

  木棉不是僅供觀賞的的植物,它的花、皮、根均有藥用、食用和製造價值。將曬乾了的木棉花煮粥或者煲湯,可以解毒清熱驅寒去溼;木棉皮煮水也有清熱、利尿、解毒等功效,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洩瀉、痢疾等有顯著療效;木棉的用途也很廣,它的花蕊是很好的織物材料。據載:木棉樹高二三丈,切類桐木,二三月花既謝,芯為綿。彼人織之為毯,潔白如雪,溫暖無比。唐代詩人李琮也有衣裁木上棉之句;木棉的木質鬆軟,可製作包裝箱板、火柴梗、木舟、桶盆等,還是造紙的原料。

  南國嘉樹屬紅棉,對於木棉描寫最為全面生動的應該是清朝陳恭尹的木棉歌。詩中有粵東二月三月來,千樹萬樹朱華開。有加堯時十日出滄海,又似魏宮萬炬環高臺。覆之如鈴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濃須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犖犖。遠望成片的紅棉有如堯時十日出滄海,又似魏宮萬炬環高臺。紅棉好比堯時殷紅如血的十個太陽,從浩瀚的波濤上冉冉升起;又好像魏宮裡萬枝火炬,一重重、密匝匝地環繞著規模宏大、複道相連的高臺:是那樣輝煌璀燦,氣勢磅礴。濃須大面好英雄,最早稱木棉為英雄的當是這位陳恭尹先人。

  我曾經從四層樓上靠近觀賞一株木棉,只見木棉花伸開的五片花瓣,包裹著一叢叢細長挺立鵝黃般的花蕊,朵朵都有飯碗那麼大,像開朗女人張開的笑臉。難怪人們稱木棉花為英雄花,它的花紅豔大氣,卻不嬌柔媚俗。它傲然地盛開在的壯碩的木棉樹幹上,頂天立地,傲視群雄,是最高貴的花。木棉的`生命力強,對土壤的要求不苛刻,沙質土或粘重土均宜。木棉象徵著質樸、生機勃勃和蓬勃向上。我驚異於她的紅豔、她的崇高、她的倔強和不屈不撓。

  有人讚美木棉花生命力頑強的木棉籽,即使是極惡劣的生存環境,亦能夠發芽生長。連木棉花的墜落也分外的豪氣,從樹上落下的時候,在空中仍保持原狀,一路旋轉而下,然後啪的一聲落到地上。樹下落英紛陳,花不褪色、不萎靡,很英雄地道別塵世,真是一種英雄的壯舉!這使我想起,流傳於邕江大地的古老傳說。傳說中有位英雄叫吉貝,他多次率領黎族人民抗禦外敵,身中數箭,仍屹立山巔,身軀化為一株木棉樹,箭翎變為樹枝,鮮血化成殷紅的花朵。後人為紀念他尊稱木棉為英雄樹,把木棉花稱為英雄花。

  我彷彿看到當抗日烽火燃遍邕寧,抗日遊擊大隊、抗日自衛隊遍及淪陷區的各個鄉村,他們與日軍展開反掃蕩游擊戰。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木棉,勇士的身軀橡木棉樹一樣巍然挺立。

  我彷彿看見鄧先生這個南寧人民的優秀女兒,青年時代離開南寧投身五四運動,參加過兩萬五千里長徵,作為周恩來總理革命的忠誠伴侶共同獻身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生如木棉之挺立,死如木棉花之靜美

  我想到矛盾讚美的西北的白楊樹,稱它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在敵後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它不但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徵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北方有白楊,南國有木棉,是它們這種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英勇不屈的英雄精神撐起了民族的脊樑。無論世事變遷,不管順旅逆境,中華民族依然自信而堅定地屹立於世界東方!

  我心中的木棉,我要永遠讚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