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再憶師恩的散文

再憶師恩的散文

再憶師恩的散文

  李嚮明先生是我初一到初三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背微駝,面容清瘦,精神矍鑠,個頭大約在1米75左右,畢業於西北師範學院(現在的西北師範大學)。他平生嗜菸酒,喜穿蘭咔嘰制服並常年累月足蹬布鞋;膝下兒女一雙,妻閒居在家,生活似乎一直清貧如水,仙逝於古歷2003年11月21日,終年69歲。

  先生與我的恩情,不止於教書育人。記得當年,我曾經為先生寫過許多篇日記,儲存在離開家門上初一時父親給我的、那個精緻得略顯古樸的筆記本里。成年後,在幾次隨工作調動的搬家中竟將它和許多存留之物遺失,不能重溫昔日對先生的感謝和我天真幼稚時的筆跡與文字,每每想來、惟存遺憾!而對先生的記憶,我卻永遠也不會丟失,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將這份記憶翻開的次數明顯增多。

  一、一輛腳踏車,托起感恩心

  初一開始不久,我從下鄉落戶的西川公社李堡中學被父親託人轉學到縣一中,班主任就是先生。對於我家的遭遇和生活的窘迫,先生自然不會知道。在他面前報到的我穿著一身嶄新的衣服、陽光且朝氣,看不出一丁點農村孩子進城的寒酸和侷促,這也就有了那次罰站後故事的延續。

  記得當年,先生對於學生的要求是很嚴厲的。他有個自己的規定:遲到一次,罰站三分鐘;交一篇認識深刻,字數不少於1000字並用毛筆書寫的小楷檢查。

  大家發現,開學伊始的那段日子有同學觸犯這條戒律後,先生真的會毫不留情地落實自己的規定,並在嘴裡同步重複著:“等你們長大後就會知道,我這樣做也是為了你們好!”云云……

  對於這條戒律的落實印證著先生的細心與耐心、執著與頑強。即便是別的老師的課程,他也要在窗子外面偷窺看誰遲到了沒有,如發現哪個座位空著,他就會在教室門口“守株待兔”,決不含糊。等“兔子”碰到“樹上”後,他就會提著你的後領,親自帶進教室,並向帶課老師一番交代,然後“狠狠地”掃一眼正襟危坐的其他學生,才會苦大仇深般似的轉身離去。

  有一天下午,我也遲到了,便也成了先生手中的一隻兔子。遠遠地看著先生在教室門口不遠處揹著手慢慢踱步,前期的僥倖心理一下子蕩然無存。怯怯的我迎著先生圓睜的目光走過去,當他的手揪住我的後衣領時,一句冷冰冰的話自天而降:“咋回事遲到了?你以為我逮不住你?”

  “李老師,我今天感冒發燒,中午在寄居的親戚家睡了一會,睡過頭了。醒來後我是跑步過來的,以後再也不遲到了……”我懦懦地解釋著。

  一聲斷喝:“你騙誰?遲到了就是遲到了,哪裡來這麼多借口!兩公里多的路你跑過來的?為啥不騎腳踏車?我看你是狡辯。先上課,下來把檢查寫好再說!”

  那是節地理課。被先生揪進教室後地理老師讓我背靠黑板、面朝不甚熟悉的同學們足足站了三分鐘,然後在同樣的斷喝“下去”聲中回到了座位上。淚水,一部分沿著面頰悄然而下、一部分在抑制情緒的過程中鹹鹹地溜進喉嚨……

  檢查是要交的,這是當日必須完成的慣例,不能馬虎,否則第二天就會“大難臨頭”。在雙手敬畏地將檢查交到李老師手中的時候,並解釋家裡很窮,父親還沒有能力給我買一輛代步的腳踏車時,先生悶悶地說道:“檢查寫的還算認真,以後再不要遲到了。聽見了沒有?回去吧!”

  第二天,先生在語文課上的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昨天小彬遲到了,當時我不瞭解情況,批評得有點重。今天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我向小彬道歉,小彬下來到我的辦公室來一下,現在上課。”

  下課後,先生親自搬過一把椅子讓我坐下,語重心長地說道:“孩子,你的情況昨天我知道了一點,老師錯怪你了。你父母不在身邊,要儘快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我們都來自農村,咱比不得縣城的孩子隨時可以找上工作,以後的出息就是讀書一條道。農村的孩子應該活得更有骨氣,沒有人會可憐你,你說是不是?你不是沒有腳踏車嗎?今天早晨我給校長說了一下,先借用一下教務上的那輛破車子,等你爸以後經濟寬裕後再買輛腳踏車,加上高中你還有好幾年的學要上,你這樣跑來跑去哪行呢!”

  從此,我有了腳踏車,直到父親給我想方設法購得一輛“飛鴿”牌腳踏車時,一晃又是兩個年頭。還車的當天先生不在學校,當我自作主張地將那輛先生借來的腳踏車歸還教務室時,馬主任一臉地驚詫:“這輛車子嚮明老師不是早已花15元錢買走了嗎?他沒有給你說?”

  聞此言,生性倔犟的我,竟也忍不住在旁人面前第一次流淚了……

  二、一封書信,使先生激動不已

  高中畢業後順利地考上大學。到湖北一所高校報到後,第一個願望就是給老師們寫信,用以表達莘莘學子的一份感恩之情。記得我的第一封信就是寫給先生的。整整八頁紙字跡工整的書信,使得先生激動得不能自持。當年在寒假回家去看他時得知,先生將我的信件曾讀給了他後來帶班的學生,且手舞足蹈地給我說:“我就是要讓孩子們知道,我李嚮明教過的學生都是好樣的……”他當時孩子般燦爛的笑容,再一次銘刻於我記憶的深處。

  回家後,聊起見到先生後的情景,當年健在的父親說:小彬,他可能沒有告訴你,接到你信那天放學後,李老師就到咱家裡來了,興沖沖地給我和你媽朗聲誦讀了這份書信,我們怎麼也擋不住……

  回想起來,先生每個學期是要給我寫一封信的。信中的他,把我看作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動員我要學會勤工儉學,要自食其力,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平時要加強身體鍛鍊等等。

  毫無疑問,在當年全國大學招生只有區區三十多萬的年代,我是先生的驕傲和牽掛。一個人年輕時的記憶往往會成就永恆,我讀大四第一學期他在一封長信中這樣寫道:

  “……沒有衝刺的人生是不會領略山之高峻我為峰,海之蒼茫我飛舟的感覺。但衝刺是需要有精神的自信和勇氣。一個將自己浸泡在公眾眼裡的人,只能透過別人的.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看待這場人生;一個將自己鏈鎖在傳統意識的人,就不可能感受到奮力搏擊中取得的滿足,就不會完成自己人生的最初設計。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艘船,我覺得應該成為這艘船的掌舵者而不是揮槳者。當你為自己的這艘船設定目標後,那種讓你所有的智慧迸發力量、並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頑強進行衝刺,就是書寫自己精彩歷史的過程。我們常常看到身邊的人事,有些人遇到挫折一蹶不振,有些人遇到挫折逆境崛起。緣由無它,就是缺乏自信、堅強和不服輸的勇氣。人的一生,就是在困難中成長的,口含金鑰匙出生的畢竟是少數。在拼搏中活著的感覺會更好,即便被大浪擊沉,也能獲得不虧來世一遭的壯烈與人神共敬的尊嚴!

  小彬,你現在馬上大學畢業了,這些大道理老師知道你都懂。老師雖然一生清貧、無甚作為,只是一名老老實實的教書匠,但我在衷心地希望你走向社會後生活得更好、生活得出人頭地並不被人欺負和看不起……”

  先生早已走了,但從來沒有遠離過我的視線。他六十九歲的年齡,在當年比男子平均壽命足足少了7年。這樣的離去,對於他的人生是不是還懷抱著很多的遺憾,是不是將這種遺憾深深地埋進家鄉沉重的黃土、家人的無奈,並在未知的那個世界也已化作一蓬芊芊的小草在冬天寒風中蕭索而立,飽飲那一季生命過後的又一份清貧?我不得而知。

  多少桃李滿天下,沐浴春風躍枝間;暖爐烘形音容瘦,孤燈作影衣頻寬。曾幾何時,先生蒼鬢秉燭、黃容舒倦,聖雅相裹、清貧苦戀,窗外春秋寒暑、簾內筆點江山。此情此景,依然赫赫在目!

  今天,在這個碧空萬里的二零一八年九月十日,我把殘存的記憶再次揀起,真實記錄與先生今生相遇的點滴,是為記,也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