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高竹印象的散文

高竹印象的散文

高竹印象的散文

  傳說中的高竹很神奇,高竹產楠竹、產貢米,產毛林柑、出美女。

  赤水一說高竹,大多數人會聯想葫市到官渡公路中間這一片神奇的地方,它原來屬於旺隆區的高竹公社,7個自然村居住了漢苗同胞3000多人,1991年建鎮並鄉撤區時劃歸了現在的葫市鎮,保留了高竹、高橋2個行政村。

  第一次聽說高竹,是緣於我的同學姜茂楷畢業後就到這個地方修行。後來聽說高竹這地方,是我有同學老公來自高竹,有工商所的本家的嫂子也來自高竹。後來,在我工作、生活交往的人群中高竹方向的人員逐漸多了起來。後來我媳婦經營竹鄉米,品種裡邊也有來自高竹的冷水稻。

  葫市到官渡公路的地名,大多數以公路里程命名,比如到2公里,那兒就叫兩公里。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地方應該是13公里,因為這兒已基本上是葫市鎮居民至高點了,從十三公里這兒分路就走向了高竹。從高竹又可以通向長沙、長期、官渡和旺隆。高竹,居高臨下,四面環山,算是赤水境內一塊福地呵。這些年,我們上上下下,跑來跑去,經過十三公里的機會就像回家,可是路過時候就沒有勾起我對這塊寶地的神往。

  週六,有幸碰巧了謝老師,得知星期天要安排到高竹考察苗圃建設。因為他們是工作,也沒有去想能和他們一道在龍年正月領略高竹風光。夜深的時候,回想謝老師他們的約定,漸漸勾起了我的神往,便巴倒巴倒的想,趁機去看看高竹的山水和高竹的人。

  早上起來,天空一片蒼茫,極低溫的天氣中似乎還故意地撒幾粒似雨似雪似冰點的那水水,差點就動搖了高竹的念頭,在走向辦公室的一剎那,我還是撥通了謝老師的電話,還好他們的計劃如約,我急急地申請終於得到一道同行,約上葫市林業站的明站長,我們在赤水大橋頭匯齊少老闆羅兵兄弟便驅車高竹了。

  早春正月,風是颼颼的冷,坐在車頭到不覺得。車過天堂壩,霧氣就上來了,到十三公里,公路就得溼滑了。由於硬化高竹公路新修涵洞,車到十三公里就顯擺了。停好我們的車、停好羅兵兄弟的車,我們兩車並一車轉乘高竹定線班車。高竹公路還在改造中,從十三公里到高竹這8.7KM就一節爛、一節硬、一節硬化了又去刨。好在路不長,十三公里平行了一段就是抹斜的坡,也就半把小時的路程便順暢抵達高竹場。

  高竹下車後,感覺從1000米左右的海撥下到了600多,山巔仍然雲遮霧繞,眼前的視野卻開闊起來了,彷彿就是寶源那溝溝的那樣樣,有山有水有梯田,只是泥色不那麼的好,除了黃泥巴就是鴨屎泥,土頭種包穀、種洋芋、產藠頭和魔芋,當然還有挖不盡的`冬筍、無汙染的圓白菜、化渣的大蘿蔔。退耕還林後、成片的竹林佔據了這一片一片的山地,除了水稻田種好自己的口糧外村民們唸的都是林業經,楠竹不再是他們單一的經濟來源了。年前,高橋、高竹兩村就有村民自發去重慶的江津市購買了桂花秧,開始栽種經濟苗,嘗試著讓高竹這片神奇的楠竹之鄉走出多種經營的新路子。

  在車上,已經得知今天的主題是謝老師為回鄉再創業的羅兵兄弟牽線搭橋,用羅兵的資金、技術和市場,融合高竹的林地和勞動力,開拓城市綠化苗圃市場,按羅說的說法,他要將成都那邊的桃花節、梨花節、櫻花節移植到老家葫市、元厚和四洞溝,培植我們的桂花節、銀杏節,讓赤水旅遊能留得住客、留得下錢。所以我們前往高竹的目的地也很明確。午飯安排在護林員吳吉遠家,考察地點是維高山下高橋村王支書那一帶公路邊的林、田、土。看了村民們栽植的桂花苗、看了天然生長的黃瓜米(紅豆杉),在從石廟子回高竹的路途上,羅兵、王支書他們就基本達成了合作經營的框架。

  在高竹,這個小小的鄉場,我們還能找到計劃經濟的痕跡,學校、衛生所、分銷店,只是鄉政府、公社駐地已經變成了村委會,原來三兩戶農家的高竹公社已經壯大成了70多家、逢五逢十有場期的鄉場了。集市上有魚攤、有百貨、有手機,有人收購魔芋種。在高竹,我們已經很難想象邊遠貧窮。是移民們在建設高竹鄉場,是留守者在更新黔北民居。雖然農網改造只是到了變壓器,來自自供區外的水電、火電已經為高竹鄉民們做飯、取暖提供補給了。只是吳老者的米酒不再烤。

  午飯是吳吉遠一家為我們提供的豆花、臘肉、楠竹筍,就了習酒五星。拌酸菜、圓白菜很順飯。吃飯的過程中,我們透過飯桌瞭解更多的高竹,高竹的路、高竹的水、高竹的電、高竹的學校、高竹的民風。這些資訊一下子向我的大腦湧來,海量、爆炸,然後剩下的只是早上去高竹公路邊背柴女們冰冷的身影,下午返程的路上她們的身影還在凝凍的竹林中晃動。

  高竹回來,記住了高竹仍然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