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說粥的散文

說粥的散文

說粥的散文

  時值酷暑盛夏,兼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肆虐,這段日子一直宛如生活在令人窒息的蒸籠裡。清晨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地面上就好像下了火。午間更是熱得令人呼吸困難,渾身無力,食慾下降,很多家庭因此連午餐、晚餐都開始舉家食粥。連日來在家裡雖然無所事事,但是有點畏懼炎炎暑熱,一直食慾不振,午飯也自然以清涼可口的稀粥代替了熱氣騰騰的幹米飯。在悶人的熱浪裡,啜著稀粥,真是神清氣爽,真得是吃飯是為了活著。若不是為了活著,在這滾滾的熱浪裡,就如仙界的神仙們,或者就像潛伏在茂密的枝葉間的知了,餐風飲露何等瀟灑自在。

  啜著稀粥的時候,忽然想起著名的作家汪曾祺先生一篇散文裡敘述的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在北京工作的汪先生每逢炎熱的夏季,他自己以及普普通通的北京市民,一日三餐幾乎全部食粥。一般的家庭吃的是普通平常的稀粥,條件好的家庭煮粥時放入一把洗淨的綠豆,或者紅豆。熬成的稀粥裡就呈淡綠色,或者淡紅色;輕輕一嗅,一股淡淡的清香頓時沁入心脾,令人食慾大開。有的人家還可以在街頭的早點店鋪裡買幾斤煎餅,就著稀粥吃下去,既得到滿口的醇香,也讓喝稀粥不久就咕咕叫著抗議的肚腸平穩舒暢。想著如此吃粥,似乎是一種享受,也頗有一些迷人的詩情畫意。可是,我卻絲毫沒有這樣高雅的感覺。

  讀小學時正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每天早晨吃過一兩碗稀粥上學後,晌午時分肚子就咕咕地叫個不停。因此,每次上學或者放學的路上,經過鄰村柿子園時總是喜歡帶著搜尋的目光仔細地四處張望。特別是夏秋兩季柿子由青變紅時,更是想方設法弄幾個嚐嚐,主要是慰藉咕咕叫喚的肚腸。深秋時節的晴天,遇到有的人家在湖灘上曬紅薯片時,總是尋思著找機會順手拿幾片迅速吃掉。讀初中時每天清晨起得更早,熱了兩碗稀粥吃下去,就匆匆向學校跑去。因為從家裡到學校連走帶跑都要一個多小時,常常還沒到晌午肚子裡就餓得百爪撓心一般。那時候吃稀粥既喜歡紅薯稀粥又怕吃,因為紅薯稀粥帶著誘人的甜香,比寡粥好進口;但是,紅薯稀粥吃多了,肚子裡常常會泛出一股股令人嘔心的酸水。在家裡吃過稀粥小跑著趕往學校趕經過學校附近小鎮街口的早點鋪時,看到熱氣騰騰、白白胖胖的包子饅頭,炫耀似的擺放在視窗,總會忍不住咽口水。從讀初二開始,母親知道我每天上學跑的路遠,又正在長身體,天亮前吃兩碗稀粥到中午肯定餓肚子,想方設法給我留下一些乾飯。從此,我讀初中期間整個上午聽課時,才基本避免了餓肚子的苦惱。

  那時候,吃稀粥的次數多了,特別想吃乾飯,尤其是晚上更加想吃。但是,這樣機會僅僅只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絕大多數家庭從正月初一的晚上開始,又要繼續吃一整年稀粥,我家自然也不例外。那時正月初一的晚上全家就吃稀粥,心裡總是有種莫名其妙的鬱悶;總是覺得有不少話憋在心裡想脫口而出,但是總是說不出一句。少數條件好的人家,在過節或者過年時在稀粥里加一把綠豆,或者豇豆,熬出的稀粥真是香氣誘人。每次看到這些摻雜著豆類的稀粥濃郁的清香瀰漫在節日清冷的空氣裡,人人見了都羨慕不已。

  也許是蒼天有情對我特別照顧,初中畢業後我即升入師範學校讀書,有了國家補助的生活費,兼之學校的條件比初中好了很多倍;除了早餐是早已就不太喜歡的稀粥,但是搭配著白胖誘人、醇香濃郁的饅頭和包子。中晚餐都是十分喜歡的米飯。一邊喝著稀粥,一邊啃著饅頭包子。舒服自在,時而想起剛剛經過的初中生活,恍若隔世;真是浮想聯翩,感慨不已。

  參加工作後,和一位同事一起在學校簡陋的食堂吃飯。早餐自然是我國傳統的稀粥,另外兩餐想吃乾飯就吃乾飯。有時中午喝多了酒,頭暈腦脹,乾渴難忍,晚餐想吃稀粥就吃稀粥,十分自由。徹底解決了吃飯問題,自然開心不已。

  有件小事至今想起來都覺得有點不解,甚至好笑。因為學校小食堂僅僅兩人吃飯,一切費用便由兩人均攤。我飯量大,早餐兩碗多稀粥;同事飯量小,每餐一碗。不久,我就發現他吃了一碗後,另外盛一碗走出校園,很快就空著碗回來。有一天,一位同事走進辦公室一臉驚訝地說,XX怎麼端著一碗粥倒進了隔壁人家的豬食盆?我一驚,一句話也沒有說出來。可是,不知怎的,我卻想起了常常聽到的關於三年困難時期關於吃飯的話題。

  據說,開始的時候,人們天天吃飯,餐餐吃飯。剛剛擺脫了飢餓不久的人們自然欣喜若狂,大吃大喝之餘就是令人痛心的糧食浪費。這樣的日子自然維持不長,不久開始恢復到每天一飯兩粥,很快就變成了一日三餐粥,逐漸變成宛如淘米水一般的稀粥。有個腦子反應快比較精明孩子因為吃不飽,每次村裡大食堂洗鍋時總是睜著眼睛可憐兮兮地待在一起,等著洗鍋水裡沉澱的幾粒米舀出來,立刻挨上去討要。唉,想喝一點稀粥有時實在不容易呀。

  還是在生活困難的日子裡,缺少收入的山裡人常常挑柴草進城出售,掙幾個小錢補貼家用。黎明時餓著肚子從家裡出發,挑著一擔重達一百二三十斤的柴草翻山越嶺步行二三十里路,在太陽出山前到達城裡,肚子裡飢餓難受的程度是沒有經過的人絕對難以想象的。賣掉柴草後,淳樸勤勞的山裡漢子們抹著滿臉如雨的汗水,打賭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敢不敢花一角錢吃一碗城裡飯店的稀粥。

  當時,農村裡事情多、農活重,體力消耗大,家裡的勞力總是喝稀粥常常體力不支,早餐吃乾飯肯定不可能、不允許。很多家庭早飯熬稀粥剛剛沸騰時,在水裡撈出大半碗半熟的米粒,繼續蒸在鍋裡。稀粥熬好了,碗裡半熟的米粒也成了米飯。這碗米飯主要是給家裡主要勞力吃的,不過,作為家裡主要勞力的父親吃飯時,多半分一些給常年累月吃稀粥的孩子們。

  不需要仔細思考也可以知道,吃稀粥在我國曆史悠久。不過,到底從何時開始已經無從查考;但可以肯定出現在人類懂得用火,甚至是殷商時代的大鼎製造出來之後。吃稀粥本是尋常小事,目的是為了維持生命,自然無需言說。搜尋枯腸良久,關於吃稀粥的軼聞故事最早大概是一千七百年前晉惠帝司馬衷的故事最有意思。大臣們向他彙報說發生災荒,百姓餓死很多。惠帝很是吃驚好端端的人怎麼會餓死。大臣們只得直言沒吃的,人就餓死了。於是乎這位白痴皇帝說出了一句足以流傳千古的呆話,沒吃的,為啥不吃一些肉粥?在他眼裡,肉粥就是最普通常見的食物,喝一碗稀粥根本就算不了啥。除了說明惠帝是白痴,也反映出當時的貧富差距、生活水平差距是天壤之別。司空見慣等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另外一則著名的食粥的故事敘述的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年少求學時,因為家貧,也為了節約時間,黎明即起的范仲淹一邊熬粥,一邊讀書。熬好的稀粥冷卻後凝聚在一起,范仲淹就將凝固的稀粥分為四部分,作為一日兩餐的食物。靠著食粥勤奮苦讀,磨練意志,鍛鍊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開闊胸襟,培養了“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清朝中期時著名的文學家曹雪芹,舉家食粥,終於在貧寒的境況中完成了長篇鉅著的《紅樓夢》,實屬不易。

  也許就像漆黑的夜空裡也有幾點星光,才讓夜行的人看見模模糊糊的道路。在黑暗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有極少數有識之士的做法,讓勤勞頑強、掙扎在貧困線上的農民綿延不絕地生存下來。每逢災荒,封建政府以及地方的有識之士,會搭棚施粥,救濟災民,讓無衣無食的農民勉強得以維持生命。施粥雖然只是象徵,而且目的各異,但是畢竟最低限度地維持了災民的生命。普普通通的一碗稀粥,也可以救命,用處真還不小。

  如此一想,吃稀粥還很有意思。

  俱往矣。如今早已時過境遷,在新世紀開始前,我國吃稀粥的人已經逐漸減少,吃稀粥的餐數同時也在逐漸減少。讓人驚喜讚歎的`是,就像“百花齊放”一樣,稀粥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最初是在熬煮稀粥時加入適量的綠豆、紅豆、米豇豆,或者小米、玉米、加工後的玉米末,熬成的稀粥飄逸著一股清清的醇香,色香味俱全。同時,液汁粘稠、香氣濃郁的糯米稀粥開始普遍,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酒店飯店的餐桌上,逐漸出現了紅米稀粥、黑米稀粥。特別在盛夏炎熱的日子裡,加入白糖在冰箱裡冷卻後的紅米、黑米稀粥,滑潤爽口,一口下去,頓時神清氣爽。隨即一回味,齒頰留香,令人難忘。在讓人難忘的稀粥大家庭中,還出現了一些新面孔,諸如鴨肉稀粥,皮蛋瘦肉稀粥……稀粥從清新淡雅逐漸轉變為色重味濃。熬稀粥的時候,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稀粥的種類繼續在發展中更新;色重味濃的稀粥漸漸減少,人們再次開始追求清新淡雅的味道。除了原來清淡的稀粥,蓮藕稀粥,紅薯稀飯正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因為這兩種食物熬煮的稀粥,純天然無汙染。同時,吃稀粥的人在慢慢地增多。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知識逐漸增加,對於飲食,已經開始注意選擇,據說稀粥對人體的好處很多。

  稀粥價廉物美、營養豐富。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粥記》中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據相關的專家研究表明,大米煮成稀粥以後,營養成分處於水溶狀態,便於消化,容易吸收。據營養學家測定,稀粥中含有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脂肪、澱粉、維生素B和B2、胡蘿蔔素、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對老年人來說,米粥是清淡可口、延年益壽的健康食物。更加引人注意的是,米粥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名醫張仲景發明的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都加用米粥,以調和胃氣,加強清熱作用。在民間,稀粥的藥用範圍也非常廣泛,如綠豆粥消暑驅熱;赤豆粥消水腫治腳氣;扁豆粥健脾止瀉;胡蘿蔔粥健胃利尿;山藥粥利脾胃補肺腎;栗子粥補腎氣治腰痠;肉骨頭粥補虛損滋心肝;菱粉粥通腸暖胃;蘑菇粥健胃抗癌;薺菜粥利肝明目;蓮子粥補氣健脾。不但粥能治病除疾,利於吸收,減少副作用,就是普通的米粥,也是病人或病後脾胃虛弱者的調養品。病人一般食慾不振,消化功能較差,米粥是病號理想的飲食。

  其實,在充斥著喧囂浮華急躁的環境裡,靜靜地聽風看雲,不慌不忙地熬一鍋不加任何食物清清白白的稀粥,默默地看著稀粥溫潤的乳白色,輕輕地嗅著稀粥淡淡的清香,過著簡簡單單的日子,享受著寧靜、溫馨,如此,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