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散文形散神不散
人浮於世,要處理很多情感,壓力漸大,總要有處發洩。這時候,開始對文字感興趣。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沒有人要求格式,便沒有格式,也沒有明確的主線路,勉強稱得上主線路的,便是自己時好時壞,若隱若現的心情。
有人美其曰:散文。其實就是一種心情,一種隨筆。
有時候一句話,或者一個感悟,一個細小的片段,就能引發一個感想。可以加一段虛幻的情節,也可以油然而生的幾段感懷,便也可以稱之為“散文”。
寫散文不是寫日記,因此不要刻意去探討文中的情節就發生在作者身上。每個人都不會傻傻的把自己的幸福或悲痛的事兒拿出來給大家分享的。所以,當我們讀一篇散文,無非去欣賞優美的文字和作者的情感,情節,就不必考究。
我喜歡寫一些東西,也喜歡讀一些身邊朋友寫的東西。無非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心情,有自己的寫作手法罷了。
前段時間問朋友怎麼不寫了,朋友說她的文章,不能稱其文章,不過是一些“抱怨”的東西罷了。有個朋友在“天涯論壇”上發帖,她說,很多人覺得她的東西有種“碎碎念”。但不管怎麼說,還是喜歡她們的文法,感情也還是真的。
女孩子寫散文會得心應手些,畢竟她們的心思細膩點。
這兩天又失眠,夜裡起來看自己寫的日誌,通讀也就馬馬虎虎。仔細品讀,更覺不堪入目,思想跨度大,銜接過於生硬。多讀兩遍便覺得如同嚼蠟,不堪入味。
有人說,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其實,散文不散。
散文也有自己獨特的結構模式,它不像記敘文,有明確的故事情節,也不像議論文,有中規中矩的格式。散文的特點就是平淡,但又不平淡。
平淡的是故事情節,不平淡的是人物的內心。
從朱自清的《背影》,到莫懷戚的《散步》,情節平淡到去死水一般,但就是這死水一般的情節中,蘊含的感情卻一直牽扯著我們。
“草書”是書法當中常見的一種形體,但並不是說,寫的潦草就是草書。小學的字型課上,語文老師便說,“書法當中,最難寫的便是‘草書’。”草書看似潦草,但結構緊密,有板有眼,有馳有緩。稍有不慎,便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
散文也是如此。看似平淡的外表下,隱含的情感便如:三月春水,暗流湧動。其內在感情層層遞進,直至結尾,一陣波浪,又戛然而止。你可以回味,也可以想象。
喜歡散文的人,多少都會喜歡詩歌。現代詩歌,想象更為壯闊,語言更為優美。
散文和詩歌一樣,不會強加給你一個特定的路線,讓你跟著路線走。散文中的路線無非是為了烘托思想感情的。至於領悟到什麼樣的感情,因人而異,散文也不會引以強加。
用“陽春白雪”形容散文一點也不為過,但好的散文終歸沒有把情感洋溢於外(也有抒情散文)。
散文中優美的詞藻適當點綴,部分情感在需要挑明的.時候,也點到為止。如飯後甜點,太多,就膩味了。
散文,真的沒有太大的情節波瀾,如小家碧玉般,隱約與含蓄交叉著。無非“榆柳桑槐”,“家長裡短”罷了。
有時候,妻子總問我,寫過的東西不真實,身邊都沒有發生過。有時候,散文的出現無非就是一句話,或者一個片段,一個靈感引發的。
時常,我在想,《背影》中的父親為什麼蹣跚著翻越柵欄給孩子買的是橘子,而不是蘋果。蘋果不更希望孩子一帆風順,平平安安嗎?但換位思考,一個人坐在車上吃著橘子,回想著父親蹣跚的樣子,橘子會比蘋果更加酸楚,會一直酸到心吧?
或許,《背影》中的父親,就是無意買到橘子,或許買了其他的水果,後來因為感情需要修改的,抑或者父親只留在月臺,什麼也沒買,但抒發的需要,新增的。這都不重要了,散文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喜歡散文的人,生活也會滋潤一些,這種“滋潤”,和物質沒有關係。
很多人對我說,戀愛談久了,便覺得無趣了;婚姻處久了,便覺得無趣了;生活過久了,便覺得無趣了……
這都是生活,這就是散文。散文看似平淡無奇,卻有豐滿的情感色彩牽引著。生活中,縱使兩個人牽手如左手牽右手,但也有不可逾越的感情,蘊含於內,不張於外。
生活,無非也是“油鹽醬醋”,“家長裡短”,平淡到如死水一般,也正是這死水一般的情節下,也蘊含著真摯的情感,層層推進著。
生活,也需要一些“華麗的詞藻”,也需要一些零零散散的“點到為止的感情抒發”,這些“小浪漫”如散文般,太多,就膩味了。
生活,引發了一篇篇散文,散文,也感動了一段段生活。正是因為一條層層推進的情感線,才使“平平淡淡”的散文不散,也正是因為一條無法逾越的感情線,才使“平平淡淡”的生活不致於垮掉。
有感情,才有生活;有情感,才有散文。生活不垮,散文,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