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舍與得》
“捨得”一詞,追根溯源,最早出自《了凡四訓》。“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故《金剛經》雲:應無所著而生其心。在傳人中國後,迅速與中國傳統的老莊道學思想相互融會,成為“禪”的一種哲理。隨著光陰的流轉,“捨得”這一禪理,又迅速滲透到了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並逐步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舍與得就如天與地,陰與陽,水與火,山與海一樣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是相輔相成的動態體,存在於天與地之間,存在於物與心之間,存在於豁達與微妙之間,而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它囊括了萬事萬物執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間,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捨得是選擇,捨得是承擔,捨得是忍耐,捨得是智慧,捨得是痛苦,捨得是喜悅,捨得是漫漫人生的一本經。不否認,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們有著太多的,慾望,對金錢,對名利,對情感。這沒什麼不好,慾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慾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了太多的悲劇。因此,我們只要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成功的門環。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複。
《左傳》中有句話“君以此始,則必以此終”也就是說,你選擇了一個人,一個事物,一個職場,一個環境,一個氛圍,就相應的要承擔由此而帶來的付出與後果,選擇了一個人的勇猛,就要遷就容忍他的暴戾,選擇了一個人的智慧,就要遷就容忍他的狡詐。捨得無非就是人在江湖,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既不能物我兩忘,又不能物我兩得,而不能身不由己,隨心所欲。要知道你自己究竟是要什麼,不要什麼。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不做什麼。紅塵俗世有多少人,活得好辛苦,活得好無奈,活得一無是處,累死累活,究其原因,就是把自己活丟了。沒有把“捨得,捨得,何舍?何得?”,這本經吃透念好,活學活用。
賈平凹先生有一篇文章,說的也是《捨得》,誠如先生所言: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都懂得這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平凹先生是個參悟透了人生的奧妙與玄機的人,的.確,“捨得”二字,從理論來說,看似簡單明瞭,一望見底,但是要具體運作起來,講究就大了,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至於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如。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這是人們對佛教佈施觀念在尋常生活中的靈活運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給予的意思。捨得,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捨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從古至今,有無以數計的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捨得”二字的把握和了悟。
田忌與齊王賽馬,以下肆對齊上肆,上肆對齊中肆,中肆對齊下肆,舍了小負之悲,得了全勝之喜。李煜治國無方,舍明政之法,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婉約詩賦。蘇軾仕途坎坷,於是捨棄安逸閒適的生活,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豪放絕唱。諸葛亮自出茅廬,火燒赤壁,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謂之,“舍私益,得百世流芳。”越王勾踐亡國被俘,臥薪嚐膽,飽受欺辱,謂之,“舍王尊,得江山社稷光復”。韓信以三千將士迎戰二十萬趙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謂之,捨生死,絕退路,最終得到的是以弱勝強,“百二秦關終屬楚”。司馬遷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曉經綸,揹負宮刑屈辱,鑄就史家之絕唱,謂之,“舍奇恥,得美絕正史”。陶淵明仕途不平,歷盡滄桑,後歸隱於山林泉下,安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樂,謂之,舍名利,得自然之奇趣。王羲之勤練十八缸,終成大器,成古今之書聖,謂之,舍閒娛,棄安逸,得“《蘭亭序》絕世之美體”。李時珍一生行醫濟世,救死扶傷,歷經二十七年艱辛,終成中醫之鉅著《本草綱目》,謂之,“舍個人之安樂,得天下之安康”。林則徐憑藉一身正氣於虎門銷煙,弘揚我國威,捍衛我尊嚴,謂之,“舍個人之安危,得民族之大義……”
古偈雲: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這是什麼道理呢?古人修行要修福又修慧,你不修福,就沒有人供養你。你不修慧,你就會愚鈍。佛就是福足慧足,福滿足了,慧滿足了,所以,才叫“二足尊”。我們也要福慧雙修,不要學那個羅漢供應薄,修慧不修福,就是供應薄。修福不修慧,就像象身掛著的一串瓔珞,雖然美觀,但很愚痴。
所以,要在面子與裡子之間,名來與利往之間,拿捏好分寸與玄機,即是雙贏。捨得之間,舍之,得之,參透了這一妙門,即是福報。欲得而先舍,有舍才有得,大舍自我,大得於世,既死亦活。
舍一木,非捨生,木非生,生非木,木為幻相,舍為真得,一舍一得,靈大自在,神大收放,生有大趣,是謂“大悟”。佛曰:“大自在者!助人者,得天酬。舍因得果,捨不得舍,得不到得。欲得先舍,得捨得得,得得得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舍為布,舍為施,舍以修禪。捨得、捨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捨得笑,得到歡樂,捨得寬容,得到大氣。捨得誠實,得到友誼,捨得面子,得到實在。捨得酒色,得到健康,捨得虛名,得到逍遙。捨得施捨,得到美名。捨得紅塵,得到天尊。水舍形,而處處得形,山舍行,而無處不山。木舍足,皆有木存,鳥舍地,得御風之利。水因無色無形,而得大形大色。山因固守,而得人愛之,親之,畫之,頌之。木因無足,得人之足,得鳥之足,得獸之足。鳥得風之力得遠,得俯瞰。故謂舍既得,得既舍,舍捨得得,不可兼之。翼束金,則難飛,解金則翔空。此乃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只有念好捨得經,才能走好人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