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無知與自由的短文散文

無知與自由的短文散文

無知與自由的短文散文

  政治事務的本質是如何對待人,無知與自由。因此,任何政治理論和學說都有意或無意地以關於人之本質特徵的假設為出發點。有的理論始於對人性善惡的道德判斷,有的理論發端於關於人類有知或無知的基本預設。尤其是對無知的關注,已成為東西方思想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古希臘,蘇格拉底就在其臨終申辯時告誡過我們:“認識你們自己,從而承認你之所知微乎其微。”中國的孔子也不約而同地指出,真正的知識不僅在於知道已知什麼,而且在於知道自己未知什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今日,羅爾斯為了演繹出正義的原則,設計過一幅只適用於原始初狀態的“無知之幕”,作為摸索正義原則的出發點。

  像其他的政治哲學巨匠一樣,哈耶克的社會政治哲學也是建立在其獨特的“無知觀”基礎之上的。這是理解哈耶克的鑰匙。

  不同性質的政治理論對人類知識狀態的界定大相徑庭,對此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派認為,絕大多數人都是無知的,只有少數天才才能做到全知,並能掌握終極真理,另一派則認為,所有人的知識都是有侷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通曉一切,或是把握終極真理;一派認為,儘管所有的人當初是無知的,但其中的少數人憑藉著理性和直覺最終可以克服這種無知,另一派則認為,人類的相對無知性是無法彌補和不可克服的。對人類無知狀態的不同看法,影響到對人的政治潛能的估價,最終也就形成了風格截然不同的政治理論大廈。

  哈耶克的觀點顯然屬於後一派政治哲學。直到哈耶克為止,無知作為各種政治哲學的重要基石一直處於隱性狀態,是哈耶克拂去了上面的塵土,使其展示出原形。他斷言:人類文明的發展正是建立在不可避免的無知這一事實之上的。研究社會的哲學家和學者們通常都對這種無知一略而過,或是隻把它當作一個小小的缺陷。但是在談論具體的道德或政治問題時,他們卻假定人們可以乃至已經獲得了相當完備的知識。事實是,儘管科學家們會自然而然地強調文明的已知之物,但文明的'知識遠未完備,法學論文《無知與自由》。所以哈耶克在《法、立法和自由》這三部曲的開篇中要求讀者牢記這樣一個事實,每個人對絕大多數具體事實的無知是必然的和不可彌補的,而正是這些事實決定了社會的程序。

  哈耶克的矛頭是針對著上面所說的前一種知識論,即他所謂的建構理性主義,也就是波普爾所謂的天真的理性主義。這種知識觀有三個基本主張:一是所有的知識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而且其總和是固定的;二是所有的知識儘管是分散的,但卻是可以集中的,並且被少數(政治)天才所掌握;三是知識可以透過人為的手段被合理地配置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這種知識觀極其頌揚人的理效能力,對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抱有絕對的信心。肇始於笛卡爾的法蘭西啟蒙哲學家們是這一知識觀的集中代表,建構理性主義有這樣一種妄想:確有某個(些)人能夠掌握所有的相關知識;而且,根據這種鉅細無遺的知識,可以透過設計建構一個理想的社會秩序,就像柏拉圖設計的理想國那樣。

  哈耶克所奉行的是他所謂的進化理性主義,或者說是波普爾所說的批判理性主義,也有三個相對應的立場:一是所有的知識和資訊並不構成一個整體,事實和資訊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知識也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總和;二是知識可以交流,可以擴充套件,但卻不可能完全集中於個別人或個別機構手中,更不可能被個別人所完全掌握;三是知識是社會中最稀缺的資源,只有透過市場才能得到相對最有效的分配,才能使創造知識的人得到最為合理的報酬,否則,勢必會造成知識閒置和人才浪費,從而侵蝕到創造知識的積極性。

  哈耶克認為,如果說他的經濟學說是屬奧地利學派,那麼其政治哲學則繼承的是休謨、斯密、弗格森等蘇格蘭啟蒙思想家,以及近代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創始人柏克。他的這一思想淵源和立場已在西方學術界得到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