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故鄉的小溪散文欣賞

故鄉的小溪散文欣賞

故鄉的小溪散文欣賞

  故鄉有條彎彎曲曲的小溪,它在那裡低吟了幾百年,時而清脆動人、時而怨聲嘆息;它流淌了幾個世紀,或款款而來、或疾步如飛。它流過山村、田野,流進我的快樂童年和青蔥歲月。它用不同的聲調和方式,把悠悠時光和人生故事送入大海,卻永遠也帶不走我心中那抹七彩的印記,那份甜蜜的回憶。

  老家四周叢林疊翠,小溪位於村前,聽村裡的老人說村後有山、村前有水的地方是風水寶地,適宜人居。老家的名字也與村前的小溪有關。傳說開閩王王審知的妃子黃厥,即臭頭皇后,途經此地,到溪邊洗手,由於心情歡暢把水揚了起來,水花潔白清瀅,如珠灑落,她便高興地說:“白水,白水!”村名“白水”因此得名。

  小溪的溪水從西青山的山谷流出,經過西青農場、潼關村,再到我們村,而後流經後墓、羊角山等幾十個村莊,匯入大海。小溪兩旁是肥沃的良田,農耕時代,它是農田的主要灌溉源,是莊稼的命根子,是農民的生命線。人們或以渠溝引水,或挑或提,為禾苗送去清冽的甘泉,為鄉親們送去豐收的希望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村前的小溪也從不辜負人們的期望,即便是乾旱的年月,也總是竭盡所有,滋潤著沿途的生命,從不幹涸。

  記得小時候,溪水兩旁水草豐茂,象兩排穿著綠軍裝計程車兵,身姿挺拔,精神抖擻,緊緊守衛著清澈的溪水。那醉人的綠,總會讓人禁不起誘惑,拔斷一節,咬在嘴裡,淡淡的青草香和絲絲甜味,永遠複製在我的味蕾記憶裡,在多年以後的回憶中,還不禁磨牙回味。水中魚兒清晰可見:或獨自向水面寫著“O”形文字;或三五成群,在水草根部來回穿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一陣風吹過,水草突然低下頭,嚇得魚兒箭似地飛離,水草抬起頭,笑得站不穩身子。

  夏日裡,小溪是孩子們的快樂遊園。炎炎烈日擋不住孩子們的戲水熱情,遠遠就能聽到快樂的打鬧聲。我們經常兵分二隊,打起水戰。水花在空中飛舞,吶喊聲、歡呼聲、尖叫聲,把水花托舉得越來越高,整個小溪在孩子們的激情燃燒下沸騰起來;跳水是必不可少的娛樂專案。找個水深的地方,爬上岸,用身體在空中劃一個漂亮的弧線,頭朝下,整個身子象飛矢射入水中,雙手雙腳再輕輕一劃,儼然一條美人魚遊向遠處。有剛學跳的,總是在猶豫中把身體重重地砸向水面,掀起一大片水花,而後捧著肚子疼痛地笑著。失敗了沒關係,總會在夥伴的一次次示範和優美動作的引誘下,再次勇敢地爬上岸,繼續向水中跳,哪怕是再次掀起水花一片。

  或許是我們的到來驚擾了水中的魚,它們時不時從我們身邊遊過,輕輕啄你一下就不見蹤影。魚兒們的抗議引起我們的興致。在水清的地方,我們會三、五個人用手圍成一個半圓,慢慢合攏,把魚趕到岸邊,魚兒無處可逃,只好跳躍幾下,乖乖就擒。我們把捕捉到的魚輕輕捧在手中,大多情況下,觀察一會兒就把它們放回水裡,再看著它們奪命逃離的'身影,留下滿足的笑容。

  長大後,我離開家鄉,離開充滿美好回憶的小溪。再回到家鄉時,我多麼想再次撲入小溪的懷抱,可是清澈見底的小溪不見了,溪水變黑了,水草枯萎了,魚蝦死了,空氣中充滿惡臭味。小溪再也無力滋養它身邊的生命。它像一個深度中毒的老人,佝僂著乾癟的身軀,緩慢地行走著,時不時吐出嘆息的氣泡,控訴著自己不幸的遭遇。

  小溪象媽媽的雙手。當我們還是孩子時,它是那麼地圓滑豐潤,那麼地白皙無暇,我們總喜歡把臉貼近她,感受溫暖。而現在,在歲月無情的侵襲和生活的過度榨取下,那雙手已佈滿傷痕,乾柴似的模樣,時時刺痛著遊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