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唯美哲理的散文

唯美哲理的散文

唯美哲理的散文

  哲理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講哲理,啟迪人生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文章相關內容,歡迎檢視!

  專心致志繡好一朵花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趕著生活的浪花,為自己編織著各種美好的圖畫。然而要想走上成功之路,還是必須依靠堅實的腳步。人們常說:“要想學得驚人藝,專心、虛心加恆心。”、“不怕事難為,就怕心不專;只要人有恆,萬事都能成。”對於成長中的人來說,從小培養‘專一’和‘有恆’甚為重要,因為它關係到一個人今後的長遠發展和事業的成功。

  從前有個國王,想為國家找一個宰相,後來他找到一位能夠擔當重任的人,國王為了試驗他,假意說要殺他,經人說情,於是要這個人捧著一個盛滿油的盤子,從東城捧到西城,不準滴出一滴,否則便要殺頭。這樣的條件其實很不容易做到,他捧著盤子走在路上,他的父母妻子哭他,他沒看見;有極美的女人從他身邊走過,他也沒有看見;後來,忽然來了一頭瘋象,嚇得滿街人四處亂竄,但它仍是一心一意在盤子上,不為所動。不久又遇到皇宮失火,眾人急忙救火,鬧的紛亂不堪,而殿樑上的一窩馬蜂,被火燒出,四處蜇人,這人雖然被蜇了幾下,仍然毫無所覺,依舊專心致志地捧著油盤往前走。最後,他一滴油也沒有滴下來的到達了目的地。國王便豐他位相,因為國王認為:“一個人做事能夠如此專心,便是八國之亂,也能夠平定下來,何況其他!”

  這個故事的意義,在於叫人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集中注意力是一種能力,它能夠將思維與行動集中在某一特定目標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工作量日益增加,和資訊發達的今天,已成為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我們能夠將集中注意力想象成利用放大鏡將陽光集中到一張白紙上,透過鏡片將散射的光線能量集中起來,並且聚成一點——能量強大的一箇中心點,迅速地讓白紙燃燒起來。

  著名的史學家張舜徽教授認為:“一個人如果立志做成一件有益於人世的大事,必須有恆心、有毅力、有耐性、有信念,才可以取得成功。”他在自傳中,回顧自己長期自學的歷程時寫道:“少年時期,讀古文辭,善誦長篇氣盛之文,手抄熟讀,不知費了多少心力。稍長,又喜閱覽大部頭書,從無畏難退縮之意。想起十九歲時讀《資治通鑑》,日近一卷,經過七個月的時間,將二百九十四卷的大書,讀完了,並且還寫了簡明的札記。後來年齡稍大,又發願要通讀《二十四史》,不畏艱難、不避寒暑,堅持不懈地認真苦讀。從《史記》到《隋書》,都用硃筆圈點,讀得很仔細;從新舊《唐書》到《明史》,也圈閱一遍。整整花了十年時間,終於讀完了這部三千兩百五十九卷的大書。——回憶年輕時候讀大部頭書,是用臨陣對敵,打死仗的辦法,去攻堅取勝的。既要有勇氣,又有傻氣,從來不感畏難怕苦,因而也就取得一些成果。”

  從這段自述中,能夠看到,教授的毅力是多麼的頑強,其傾心治學的精神,又是多麼專注。一個人倘若不具備專心致志和持之以恆的意志,那麼在學習、工作、和事業上是斷然無法成就的。

  孟子就十分重視學習的專心致志,反對三心兩意。他以學習下棋為例:下圍棋雖然是項小技術,但如不一心一意地學,也是學不會的。弈秋是著名的棋手,如果讓他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很專心地聽從弈秋的指導,而另一個人表面上似乎在聽,但心裡卻在想,快又一隻天鵝飛來了,得拿起弓箭去射它。那麼,後者的學習必定不如前者。這是因為後者不如前者聰明嗎?當然不是,關鍵在於後者的不專心。

  這件事說明了學習上的差異並非取決於一個人天資的高低,而在於他是否能夠專注。一個人若不能專心致志,思想容易被其他事物牽引,這就意味著他的智力容易被削弱、被分散,甚至被抵消。可見,兩頭尖的針不能縫衣,三心二意的人一事無成。

  孟子還認為:為學必須‘持之以恆’反對‘一曝十寒’。他以掘井為例:“假如掘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就停止挖掘了,那麼,那口井仍舊只是一口廢井。”學習或做事如果虎頭蛇尾,不能堅持到底,必定會是功虧一簣。有為者必有恆心,不獲成功決不罷休,而無恆心者往往半途而廢,只能落得個前功盡棄。總之,‘心專才可以繡得花,有恆才可以織得麻。’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必須‘持之以恆’,才可以成就事業。

  父母應教給孩子什麼

  網上看到一篇文章,確切地說是文章題目,說好多父母讓自己的孩子參觀別墅。我想當然的認為,這樣做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希望孩子現在要好好努力,刻苦學習,將來過上富足的生活。這些家長們真可謂‘用心良苦’。

  想讓孩子過上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的好生活,這是所有家長的共同心願。但是,如果用這樣的方法刺激孩子,我覺得有些不妥,甚至還有隱患。因為這麼做,不一定能達到家長想要的效果,有的還可能適得其反。

  我覺得教育孩子,最首要的,是教孩子怎樣做人,做人的教育,是重中之重的教育。

  良好德行的培養,不是一揮而就的,要在生活中慢慢引導,潛移默化,言傳身教, 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是引領他們一生的航標。這不能出現偏差。家長也應有這樣的理念,不奢望孩子各方面都出類拔萃,那是不可能的,只學著做一個普通的好人即可,好人首先要有好的品質,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寬容大度,吃虧讓人,誠實守信,一個人只有先學會如何做人,然後才可以學著做事,做人成功,失敗是暫時的,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暫時的,做人不成功,事業也不會成功,家庭更不會幸福,生活會走入死衚衕。大成憑德,財富是德行的付產品,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個人有了美好的德性,無論是富足也好,貧窮也罷,他的日子都會過得安穩,踏實。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如果德性欠缺,朋友不近,親人不親,他真正地成了孤家寡人,不抑鬱就是萬幸,哪還有快樂的日子呢。

  德性美好的人,勝不嬌,敗不餒,得勢不會目中無人,失勢不會一蹶不振,無論處在什麼境遇,都會樂觀對待,能在絕望中看到希望,陰影中看到陽光,面對困難,他也會往好的方面想,不退縮,不頹唐,對生活充滿信心,樂觀向上的人,本身就是陽光,這樣的人,生活怎麼會虧待他呢?他美好的品行,強大的內心,足以抵擋生活中的風風雨雨,這樣的孩子,無論他境況如何,即使他是打工的農民,父母也會相信,他有一棵快樂的心,他是一個成功的人。

  家長真的愛孩子,就得為孩子的長遠生活考慮,他過的好不好,不是物質的多與少,而是有沒有一個正確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會的`平和心態。善良,寬容,豁達大度,積極樂觀,這是一個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輩子也不會被人搶走。一個人快不快樂,幸不幸福,關鍵是個人感受,就象那面對半瓶水的兩個人,一個人覺得,還不錯,還有半瓶水;一個人覺得,好遺憾,才有半瓶水。如果孩子是那半瓶水的思維,那有多少財富才可以填滿那無窮無盡的欲壑呢?擁有這樣的心態,他如何才可以嚐到幸福的滋味呢?凡事過猶不及,如果慾望過多過大,力所不及,那除了帶來無盡的煩惱和極度的不平衡外,什麼也得不到。人的能力有大小,財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是能力與機遇的問題,和成功失敗沒什麼關係,只有會不會做人,才是一個人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社會已經夠浮躁的了,慾望這渾水,早已把人心攪亂,價值觀扭曲,孩子如果再把物質看得過重,被物質綁架,就會成了金錢的奴隸,他可能會為了獲得金錢不擇手段,甚至漠視法律,挺而走險,到那時,可是悔之已晚。財富沒有止境,沒有一個知足的心靈,物質再多也是貧窮,財富也要德性支撐,若德性不夠,就如兩條細細的雙腿支撐一個粗壯的身軀,會不堪重負的。那些土豪們,花天酒地,聲色犬馬的所謂快樂生活,就如肥皂泡似的,在上面浮著,再多的財富,也無法填補他們內心的空虛,財富不能讓他活的有尊嚴,反之,不恰當的使用財富,還會給他們帶來禍患。

  當然,追求美好生活,並沒有錯,但是,做父母的,我們不能給孩子這樣的理念,我學習,我奮鬥,就是為了將來多掙錢,錢是多多益善,這樣導引,孩子長大了除了認得錢,還認得什麼?人活著不能離開錢,對於年輕人,財富也是能力的體現,但年輕人更應該有一種使命感,應該讓他們明白,奮鬥不只為自己,為小家,更是為大家,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社會,奉獻給國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這樣的生活才有價值。

  

  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指引和內心的關愛

  可依靠的唯有自己

  這是發生在一個普通猶太人家庭裡,父親和兒子的故事:

  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指引和內心的關愛  兒子叫約翰,在他4歲那年,有一天他和姐姐在客廳玩捉迷藏。他們玩得正高興,父親抱起小約翰,把他放在沙發椅上面,然後伸出雙手做出接的姿勢,叫他往下跳。小約翰毫不猶豫地往下跳,在即將抓住父親的瞬間,父親縮回了雙手,約翰摔到了地板上,他號啕大哭起來。小約翰向坐在沙發上的媽媽求助,媽媽若無其事地坐著,並不去扶他,只是微笑著說:“呵,好壞的爸爸!”父親站在一邊,以嘲弄的眼光望著上當受騙的小約翰。

  這便是猶太家庭教子的方法之一,這樣做的目的是灌輸給孩子一個理念:社會是複雜的,不要輕信他人,唯一可依賴的就是自己。

  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房子被燒著了,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錢財,母親會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明白是什麼嗎?”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財,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

  你對爸爸的愛,遠遠勝過那部車

  一個猶太家庭的父親,存錢存了很久,終於買了一輛自己嚮往已久的新車。新車開到家後,他珍愛有加,每天都要洗車打蠟。他5歲的兒子見父親這麼愛車,也常常樂此不疲地幫爸爸一起洗車。

  有一天,這位父親開車回到家後,累得一動也不想動。於是他決定破一次例,改天再洗車,儘管自己的愛車因淋了雨,而顯得髒亂不堪。

  這時,5歲的兒子見父親這麼累,就自告奮勇地要幫爸爸洗車,見他這麼小的年紀,就明白體諒自己,心裡甚感欣慰,便放手讓兒子去洗。

  兒子要動手洗車了,卻找不到洗車用的毛巾。於是他走進廚房,立刻便想到母親平時煮菜洗鍋時,都是用鋼刷使勁刷才刷乾淨的,所以既然沒有毛巾,就用鋼刷吧!他拿起鋼刷用力地洗起車來,一遍又一遍,像刷鍋一樣地刷車。

  等他洗完之後,聽見“哇”的一聲,他失聲大哭起來,車子怎麼都花了?這下可闖大禍了,他急忙跑去找父親,邊哭邊說:“爸爸,對不起,爸爸,你來看!”父親疑惑地跟著兒子走到車旁,他也“哇”的一聲,“我的車,我的車!”

  這位父親怒氣衝衝地走進房間,氣急敗壞地跪在地上禱告:“上帝呀,請你告訴我,我該怎麼做?那是我新買的車,一個月不到,就變成這樣,我該怎麼處罰我的孩子?”

  他才禱告完,耳邊忽然出現一個聲音“世人都是看表面,而我卻是看內心!”突然間,他徹悟了。

  他走出房門,兒子正害怕地流著淚,動也不敢動。

  父親走上前去,把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裡,親切地說:“謝謝你幫爸爸洗車,爸爸對你的愛,遠遠勝過對那部車子。”

  凡事要透過表面去看本質,當家人或朋友無意間做錯了某件事時,我們要理智對待,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而忽略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學會用愛心去包容愛心,家會讓你感覺自己的周圍,時時洋溢溫暖的陽光。

  這種信任和理解真的很重要。

  這個故事對於眾多家長來說有很強的的啟迪和警示作用:“你到底愛的是孩子,還是孩子努力的結果?如果是後者,那說明你不會愛!”亦或是“你到底是愛自己的孩子,還是愛那個你心目中的孩子?如果是後者,那說明你不會愛!”,往往,在和孩子互動過程中,我們關注自己的感受,關注孩子是否改錯,關注孩子是否優秀,而我們忽略了關注孩子本身,這些都是打著愛的旗號傷害著孩子,但我們往往認為這就是愛。請牢記,孩子本身最重要!

  讓孩子去開闢自己的天空

  《一個猶太人的家庭教育》講的是一個偉大的猶太母親把三個孩子培養成才的理念和方法。這位母親生在上海,父親是猶太人,在她12歲那年去世了,隨後母親也離她而去,她成了孤兒。長大後在上海銅廠做女工,結婚後生下三個孩子,但不久後丈夫又離她而去了。為了逃避痛苦,她成為中以建交後第一批迴到以色列的猶太后裔。

  為了生存,也為了三個孩子能早日回到以色列,她先發奮學習希伯來語,然後,在路邊擺了個小攤賣春捲。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一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一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她的春捲小攤每天只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

  1993年,她接回了三個孩子,大兒子14歲,二兒子13歲,小女兒11歲。開始她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依舊做著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把孩子送去學校讀書,她賣春捲,孩子放學,她就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或者麵條。這一幕被鄰居看到了,就來訓斥大兒子:“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轉過頭訓斥母親:“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

  大兒子和她都很難受,但他們都在慢慢地改變,大兒子不但學會了做春捲,還把春捲帶到學校賣,每天,三個小孩子能賺到10個謝克爾,回家交給母親。母親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紀就擔起生活的擔子,但猶太人不這麼認為,在猶太家庭裡,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可以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於是媽媽不再提供免費的餐食和服務,同時也給他們賺錢的機會,以每個春捲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帶到學校後,可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自由支配。

  三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小女兒最老實,按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二兒子則以4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學校餐廳,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大兒子則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講座的噱頭就在於能夠免費品嚐美味的中國春捲,但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結果收入1500雅戈洛。

  隨後他們琢磨出了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學業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同樣作為父母,是不是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每天一睜開眼睛就為了孩子忙活,做飯、洗衣服、接送、輔導作業,然後才是做自己的事情,每天忙的團團轉,累得筋疲力盡。一發牢騷,孩子還會心生厭煩,根本不理解我的付出。再回頭看看,每一位中國母親不都是這樣嗎?這樣我們就很偉大嗎?我們付出了很多,卻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小皇帝”、“小公主”……

  我們希望孩子成才,卻又過度的保護他們,使得孩子變得無能無法自立;過分的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過多的干涉,讓孩子多了很多無奈;過多的指責,讓孩子變得不知所措,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想要為孩子創造一個無憂無慮,快樂成長的天空,但卻發現自己完完全全的佔據了創造者的位置,其實,這個位置也要有一部分讓孩子承擔。現在的照顧,也許會暫時保護著他們,但是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會在長大後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那個時候,我們是如何也幫不了他們的……也許,讓孩子過早的面對金錢面對名利面對社會,會有不捨和心疼,但他們總有一天要面對,總有一天要承擔。

  我們為何不像那位猶太母親那樣,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開闢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