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描寫春節的優美短散文

描寫春節的優美短散文

描寫春節的優美短散文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

  過年遐思

  前幾天,女兒在微信中說“考上研究生了,拿到駕照了”,還說今年要開車送我回老家過年。我盼望著,盼望著……

  今年是我48歲的本命年。遙想兒時過大年的情景仍歷歷在目。那時農村大多數家庭普遍窮、姊妹多、住房少,生活接濟困難。我家姊妹七個,五男二女,勞力不少,掙工分也不少,但就是糧食總接濟不上,更談不上蓋新房。因為窮,沒有足夠的房子,幾個哥哥的婚事都受到了很大影響。幼小的我,心底曾暗暗發誓要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將來要幹大事創大業掙大錢蓋大房子,讓自己最親最愛的人有衣穿、有房住、有肉吃。而那時平常人家很少吃肉,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多少割上一點肉。於是小夥伴們都盼望著過年,可以吃好穿好玩好。

  我清楚地記得那時最好的年飯,碗底多是自家制作的紅薯粉條,然後再蒙些花肉、豆腐、海帶和肉丸。每逢大年三十、初一做好年飯後,媽媽總讓我們先給大伯大娘送去,然後才允許我們動筷。那時長輩給的壓歲錢都是一毛兩毛,五毛就不多。那時也很少有人喝酒,即使到舅舅家也是大人們沾沾嘴而已。

  那時的新衣多是自家用藍布、黃布做的,鞋也是姐姐納鞋底,媽媽上鞋幫,很少有百貨大樓買的東西,第一次買鞋就是解放軍叔叔穿的那種帶橡膠味的“黃鞋”。啥時能穿上一雙真正屬於自己的皮鞋或膠靴,驕傲地行走在村中大街上,也是我幼小時的一大夢想。

  那時最難忘的是老家上墳。我們老家祖宗留下規矩,凡是男丁,不管你幹啥,不管有多忙,不管有多遠,年三十必須趕回老家上墳。說是老祖宗要清點人數,賜福家人,必須人人到場,不到場就是不孝。那時上墳都是年三十晚上,踏著厚厚的積雪,帶上貢品和鞭炮到祖墳集中,依次給祖上進香,然後燃放鞭炮,火光沖天,炮聲震震。從燃放鞭炮聲音的高低、時間的長短就可以聽出一個家族富裕的程度和人員的眾寡。後來改成年三十下午上墳,上墳的人員也不僅僅限於男丁,女娃也可以,雖然方便了行走,但再也看不到“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象了。

  還有就是農村過年看大戲。那時沒有電視,幾乎村村都要排戲。我們村排練的《洪湖赤衛隊》、《劉胡蘭》、《朝陽溝》等劇目,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可惜劇中的老演員不少已不在人世,但他們那熟悉而又習慣性的唱腔設計和那一招一式的表演動作還不時浮現在我眼前……

  現在的農村,我兒時的夢想都已實現。成排成行的小樓規劃齊整,一戶一院住著寬敞明亮,硬化的街道乾淨整潔,街道兩旁還有路燈,不少家庭都安裝了閉路電視或網路電視,大多數農民都用上了手機,商場超市一個接著一個,有的還有網咖、歌舞廳,城鄉差別在一天天縮小,農民的幸福指數在一天天提高。我相信有黨的正確領導,廣大農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春節

  除了休息,我對節日再無別的盼望。其實當節日又逢放假時候,我也很少休息,倒是可以因此做些自己願意而且想做的事情。比如看書寫字甚或看看電影之類。先前總抱怨沒有時間,後來對時間這問題想了一想,轉而更看重“運動”之後,我現在每每說“我不能更多的做我想做的運動”了。

  其實節日的原本主要不是休息,而是總有一個或民俗或紀念或感恩或施行的主題。當節日連著放假,而人們又大抵對那些主題不以為意之時,節日的最主要功用就是給久勞的人們以暫時的休息了。

  當我開始對春節只有著休息的盼望,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此後是回鄉的迫切也消卻許多,至於每年的乘車難,也就不大以為意了。甚至到了去年,終於決計不回去,因為還記得前年在家的無聊,還記得在家的無聊而身手懶,至於半月過去,一無所為。我向來很想珍惜時間,雖則在這拉扯來的時間裡也並不能做出什麼事,然而白費了,心裡總是覺得很可惜的。

  最繁的是去吃喜酒。也不知道是否近些年興起來的慣例,鄉下人總把“好事”留在年尾年頭做。我想,也未必是“黃道吉日”都集在了臘月和正月,難得的長時的閒暇以及挨著過年這一大喜慶節日也是重要原因。而況,大多的“好事”的主角,都是常年在外務工的青年,而年頭年尾,是因了春節而放長假的時候,正合了做“好事”的條件。

  然而“好事”也未必想做就能做,難得有哪個父母不用為子女“終身大事”操許多心的。自由戀愛的口號雖然喊了許多年,怎奈青年們自己找到到物件的'也實在很少,別處我不大清楚,我們那邊鄉里,可是靠了“媒妁之言”的居多。這時候就須媒人四下張羅了,但也有不願乾等的,反正也閒極無聊,於是就三兩個的一起,到鄰近各村去探聽看望。倘有合意的,便找相宜的媒人,央他帶去提說。這樣的景況之下,但凡有著年紀相宜而未婚娶的青年的人家,年前後的每天都多被這等物事據佔。特別是那些有著條件不錯的待嫁的女孩的人家,提親者用“絡繹不絕”來形容,也著實不算太過。這就很須費些茶水功夫,但或者當事人家也是樂意的。然而,我卻暗地裡慶幸自己並沒有一個這樣的姐妹,樂得個安閒清淨,省得去看這些煩瑣事。

  其實這也是正當,說是人生“第一要事”也不為過的。我卻每有非議,對那些成天裝模作樣到處亂竄的人很有些鄙薄的意思。這或許也是“飽漢不知餓漢飢”之一端罷。

  但我總覺得無聊。這些年在外,回來有兩次感覺很意外,一次是突然就發現大多人家都有了“DVD”了,而且刀郎的歌曲都流行到這樣的偏僻裡的山村,流行在十來歲的小孩的嘴裡。再有一次,便是這一年,也就是前一次意外的後一年,我發現十歲小孩的嘴裡流行的是這個詞:無聊。這在我們先前是從未有過的,我們的那時,懂得什麼叫無聊麼?而況又近了這盼望許久的春節。

  但我接著又發現,“這盼望許久的春節”,只是我們幼時的所盼望。對於現在的他們,這已經不是“盼望許久的春節”了。我才知道,我原先的以為全是年紀的加增使我對春節沒有特別的盼望是錯,至少,它不是唯一原因。我現在更看清時世的變遷了。

  然而春節也就在人們閒適的忙碌中慢慢近了。該備的年貨大抵備齊,剩在後面的便是裡外的打掃清理,再後面就是貼春聯供奉各路神明先祖之類。看起來各家的供奉也是很有講究,煩雜的貢品以及器具自不必說,便是主辦的主婦所要履行的程式也很不簡單。先是到公同的祠堂裡去,燃了香燭鞭炮之後上下四方的拜奉;回來再到自家的牛欄豬圈,這裡手續可要簡便些;最莊重繁複的是自家裡,也不是一次一天就能完結,其時主婦們顯出了最大的虔誠,擺上全部的貢品,一道道的井然的做完所有程式,此後整個的山村就鞭炮聲不絕斷了。

  我是到了近時才從書本上看到關於春節的一些民俗,約略知道了所敬獻的是哪幾路神明。但我疑心鄉下婦人們並不很清楚,只沿襲這樣的虔誠的儀式。但我也並沒有去問過,也許,她們是知道的,倒是我從來無知。

  最高潮的倒是大年初一,因為人們都聚合到一起,敲鑼打鼓的拜祭祖先呢。年三十是吃過年夜飯就乾等春晚了,耐不住的只還是去打牌。春晚小孩們不要看,也去玩牌,父母親人給發的壓歲錢,這時候才是最大的用場。牌我是不打的,無聊卻總在,其實前幾天也就準備著要辦一個晚會,在村裡的老祠堂裡。中間幾天也斷斷續續的做了些宣傳,就是在大喇叭前喊話,還約了兩個一同籌劃的“積極分子”,至於晚會的“主題”與內容,幾經“磋商”之後,也大抵想定。

  時間也就不緊不慢的在含著些無聊的空氣中走去了。三十晚上,吃過年夜飯之後不多久,卻突然的下了場大雨,這是先前所未曾預料也未曾經遇過的,但“天有不測風雲”我卻聽得多,想了兩想之後,也就不再費力惋惜。幸而不多久也就小了,雖然未全止住,但於人來也不會有大礙。於是晚會準備照計劃開始。

  先是再喊最後一通話,算是一個“集結號”。喊完了就等,原本打算十分鐘後放煙花,結果是過了半個多小時才點燃,因為人來得太疏散,並且只到了一半。其時也還是經過一番爭論的,就是人還沒有到齊,要不要放?爭論的結果,是把這原本用作“開幕式”的煙花,當成“集結號”來使。理由是:或許那些還沒有來的人們會在看到煙花之後都過來的。

  事實證明我們的“決策”沒錯,不多時候人幾乎就到齊了。但我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在看到僅有的兩箱煙花燃盡之後,只覺得無聊,陸陸續續的又走掉了。我不知道“斷斷續續”跟“陸陸續續”可有差別,但我知道人們走的確比來的快。

  我還不洩氣,一面叫另兩個人去喊人,一面告解餘下眾人,說是你們只需看見你們自己的來了,不必看見別人沒來;不要因了別人的沒來而致使自己也走。這意思其實跟“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差不多。但我接著又說:“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只看到自己的來了,都只決定自己要到,那不多時人也就齊了;如果只看到別人的沒來,而又影響到自己來並等下去的決定,那麼人永遠也湊不齊”。“所以”,我總結道,“你們只需要看到自己來了,並且耐心的等一等,人就都會齊的”。“要有這個信念”,我最後說。

  然而去叫人的兩人帶來的卻多是壞訊息,許多人們都不願來。這樣的再等了一小時多半小時又少三分,也就是春晚播放了約摸兩三個節目之後,人也還差一小半。我心裡雖自有我的嗔怪,卻也無法可想。我們為人處事,總會以別人為參照,並由此覺知自己甚而至於改變自己,怎麼可能毫不去理會他人的行動。而況,這樣的晚會也總須多些人才熱鬧、才有晚會的意味,只看到寥寥的幾個人,真還不如坐在家裡看春晚。我雖有前面的一段慷慨號召,但反過來想,倘他們都不來,我也早就走了。許多的社會問題也是這樣,倘使人人都能看清自己、做好自己,那些問題就不會有,偏偏許多人卻並不這樣,那麼,剩下的我們該怎麼辦?無量數的“他者”不單是我們的參照,還跟我們的益利相關,這時候,是堅持自己還是順應大流?……我怕再等下去人會越來越少,於是就宣佈晚會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