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抒情散文老師
老師,您是辛勤的園丁,把祖國的花朵培養成人。
無私奉獻教師魂
隱匿著無私,無聲地奉獻,歲月默默劃深額際,美麗的皺紋洩露了人間最大的秘密。
——題記
無論多麼優美的詩詞,也不能吐露無私的意境;無論多麼濃香的筆墨,也不能勾勒奉獻的圖畫;無論多麼肺腑的言語,也不能洩露良師的秘密。
當我看到坐在鐵梯上掐表的老師不由自主戰慄時,不知為什麼,我的心突然寒痠疼痛起來。
霧靄沉沉,如絲如縷,像一束舉世罕見之花垂天而開,輕潤大地;涼風習習,嬌柔細嫩,像箭鏃散落的鋪天蓋地,叫人寒戰;臺階溼潤,冰冷無比,老師們像一顆千年古松,靜坐鐵梯。跑道上比賽的運動員腳步鏗鏘,踏風而來,拉拉隊的加油聲震過高樓,老師們的眼睛犀利明亮,聚精會神,緊緊盯著終點的白線。走近細看,那長長的睫毛開滿了灰白色小花,黑色的鬍鬚掛上了均勻的碩果,握表的手被冷風消散了溫度,變得格外紅腫。情不自禁,俯下頭,細看的那一幕,我覺得無比沉重,一向有些多愁善感的我,此時惆悵一發而不可收拾。轉身,腦際充滿寒酸的苦水,快步穿過拉拉隊人群,去尋找我想為老師送去的東西。
教師
前生預約就今生的講臺
多情的手指
一廂情願緊捏傳播知識的粉筆
歲月的風鈴
是離別站上的風聲
放飛一批親手栽培的雄鷹
又去迎接下一批小鷹
時光默默流淌
刀刻的皺紋
撐起滿頭白髮
講臺上的粉塵依舊飛揚
無私奉獻
愛灑江舟花滿園
不求回報
肝膽一生兩崑崙
思緒飛翔,想起教師這個神聖的職位,十分震撼;聯想教師生平,慷慨豪邁而又淚滿盈眶,想起我中學兩位老師因癌症……不敢再想起,有多少個想起,就有多少個疑問,就有多少傷愁,就有多少懷念。開啟水壺,取來水杯,我願為老師們送上一杯熱水。
“老師,請喝水。”
“謝謝,太謝謝了,謝謝——”老師接過熱水,百般客氣,連聲道謝,那親切的聲音像是五味的杏仁糖,叫我有些哭笑不得。
我給老師的,只是一杯水,而換來的,是不絕於耳的感謝;老師給我的,是知識智慧,而換回的,是沒有道謝的離別……
回眸,十年寒窗,風雨泥濘,冰霜雪,披荊斬棘,都有老師相伴。多少次,老師諄諄教誨;多少次,老師默默關懷;多少次,老師又嚴厲批評。太多的多少次,讓我從幼稚走向成熟,讓我從調皮走向穩重,讓我從無知走向有知。然而,在離別的岔口,學生從來沒有向老師道過謝;在長久離別的日子裡,學生也很少為老師送去輕輕的問候;在想起老師的時候,學生卻沒有了問候的勇氣,因為心中有太多的慚愧。今天,叫我怎樣去接受老師的感謝?
無私奉獻教師魂,不求回報過一生。或許,這正是老師的偉大之處,是其他人沒有的品質;或許,這正是老師的神聖之處,是其他人沒有的情操;或許,這正是老師的備受尊重之處,是其他人感覺不到的溫情。
無論多麼優美的詩詞,也不能吐露無私的意境;無論多麼濃香的筆墨,也不能勾勒奉獻的圖畫;無論多麼肺腑的言語,也不能洩露良師的秘密。教師,是人世間最偉大的人,因為他們灑下來知識的種子,讓大地文明的鮮花盛開,讓國家興旺發達,讓世界變得那麼和諧美好。
師德乃教師形象之本
任何一個社會群體或群體中任何個人的公眾形象,都不可能是絕對完美的,教師隊伍亦概莫能外。作為教師隊伍在人們心目中整體形象的形成,儘管有種種主客觀原因,但歸根結底取決於這個群體成員職業操守的師德水準。舍此,誰也不能任意美化或玷汙教師的形象。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期間湧現的鄭千秋等教師可敬可佩的`崇高形象,是由他們為保全學生的生命而英勇獻身的高尚師德所造就的。相反,在相同時間和相同險境中出現的棄生逃命的教師“範跑跑”的卑微形象,是由他翫忽職守、背棄師德,置學生生命於不顧的苟且偷生的可恥行為所造成的。
何謂“師德”?何謂人類世代相傳、共同奉行的教師職業操守?中外古今眾多著名教育家和先哲聖賢,早就對為人師表的師德標準及其職業操守的內涵作了精闢的論述。孔子在兩千多年前便提出了“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理念,他積極提倡為師者要“因材施教”,應注重師德為先,奉行“身教重於言教”;漢儒董仲舒說,“善為師者,既美其德,又慎其行”;典籍《學記》雲:“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另有唐代韓愈的《師說》道:“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有史以來對於為人師表的職業操守的最簡明、最準確、最完整的高度概括。此論明白無誤地指出,一個稱職的教師,他的第一要務首先是要教育學生懂得為人之道的立德之理,然後才是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技能,併為學生釋疑解決在為人治學方面所遇到的種種困惑,只有如此履行既教書、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導的教師職責,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學生;也只有德才兼備的教師,才能完成這一神聖的使命。
有關高尚的師德,除了上述前人的論述,這裡我還想強調師德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即教師對學生的愛心。在教育界歷來就有一個由無數前輩優秀教師終其一生所感悟、總結出的共識:教育就是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愛是教育的基石,全力履行教育學生的職責,就是對學生的真愛,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比如孔夫子踐行“有教無類”、“誨人不倦”;韓老夫子提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清末武訓“行乞興學”的空前義舉;陶行知先生畢生為教育事業“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傾其所有,死而後已的精神;鄭千秋老師的捨生取義——他們感人至深的言行壯舉的動力,不都是源於對學生的真愛嗎?!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於教書育人而言,尤其如此。所以大文豪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學生”。
總而言之,對學生的真愛既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師德的最高標準。唯有踐行高尚的師德,才是樹立教師良好形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