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有關端午節的小散文

端午節的小散文

有關端午節的小散文

  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你家鄉的端午節是怎麼過的?

  有關端午節的小散文:又聞端午粽飄香

  天剛矇矇亮,趕緊起床,準備過端陽。

  到西門的農貿市場,買一把新鮮的粽葉,稱半斤綠豆白糖。回到家,把艾草和菖蒲掛上門窗,薰兩根黃煙,把雄黃酒塗在額頭和臉龐。

  淘米,配料,洗葉子,一邊包粽子,一邊想起兒時的往事,還有遙遠的故鄉。那邊的親人,風俗習慣有些不大一樣。

  每年的端午,與母親一起包粽子的時光,便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小時候的那張小板凳,總是依偎在外婆和媽媽的身旁。

  一層兩層,緊緊的,嚴嚴實實,把糯米裹進粽葉,把做人的道理包進去,使勁兒的,把祝福也往裡面塞,裡面裝。

  母親寫得一手好字,頗有文采,還會拉手風琴,可她包粽子的手藝,釀的醪糟,做的針線活和胡豆醬,我更是要學很久很長。

  一掛兩掛,尖尖的粽子,開始在鍋裡翻滾,慢慢的變軟變胖,綠油油的皮葉開始泛黃,滿屋子瀰漫的味道,那是端午特有的清香。

  一個節不能瞎過瞎忙,找個有水的地方,剝兩盤粽子,把《九歌》《離騷》淺淺吟唱。還要向天叩問,屈原為何憂傷,為何投江?

  有關端午節的小散文:艾葉飄香話端午

  端午將至,大街小巷,有很多大娘和大嫂們,她們面前的木架上、地攤上,均懸掛著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五彩香包、香囊和五彩絲繩等飾品與掛件,無不吸引著過往行人的眼球。超市裡琳琅滿目的粽子、綠豆糕等禮品盒,應有盡有。菜市場裡,有的攤位上,不鏽鋼大盆裡,碼放著許多扎著各色線繩的粽子,以區別裡面裹著的餡兒;還有的攤位上,則是支起油鍋,只見熱油翻滾,黃燦燦的油糕就被夾起,架在了鍋旁。哦!夏風輕輕地吹過,香包的幽香,粽子的清香,油糕的噴香,全飄進人們的嗅覺裡,勾起人們極強的購買與品嚐的慾望,便會不由自主地掏起腰包,以解其欲和口饞。但是,在端午節的那天最讓我不能忘懷的是那野生的艾葉草。它氣味芬芳,香味濃郁,且是那麼的特別,那麼的淡定。它不顯富,不顯貴,不奪寵,與世無爭,即使被當作節日的必需品賣,也是一大把才一、兩元錢,可謂是“賤”草!但別忘了,在北方端午節的那天,可是家家戶戶都離不開哦!

  我曾記得,那時還在故鄉,人們儘可能的早起,出門、上山、爬坡去尋找它,撥開荊棘雜草,割下帶著晨露的艾葉,儘管褲管被露水打溼了,但如果尋找到高而粗壯的艾葉時,割艾人的喜悅之情便油然而生,喜上眉梢。多少年來,每當端午節來臨時,不管我走到那裡居住,很多次節日的清晨,等到我起來開啟房門時,一股艾葉草的芬香撲鼻而來,啊!過節了,這一定是樓下或對門的鄰里送來的,那一刻,只覺心底溫熱而起,感動不已!

  五月的端午,只見家家戶戶的門框和窗臺上,都懸掛或是擺放著,那綠中泛白,散發著特殊的香味艾葉草,有了它,節日的氣氛立顯出來,有句民諺這樣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作為重要內容之一……用以驅瘴。但是,自古以來,有關端午節的粽子傳說很多很多,但對艾葉的傳說也僅限此民諺了,但我要說:端午節離不開它,沒它不為此節!

  艾葉草,春夏秋冬,它可以生在崖畔上,也可以長在田地邊,沒有肥沃它也長,土地貧瘠它也長,四季輪迴,它自生自孽……但大千世界,萬物生靈,天地之合,即生此物,便有用之。

  很多史記上都有艾葉的記載:如《別錄》中:艾葉,主灸百病。《本草正》中:艾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溼,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還有其他方面的論述: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製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因此,看起貌不驚人的山野之草,竟然是那麼的神奇,那麼的對人類有作為,所以它不是賤草哦!

  年年歲歲,大地輪迴,我願五月的端午,艾葉飄香……

  有關端午節的小散文:常憶端午雞蛋香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們的風俗,但在我小的時候卻不知道粽子是何物。倒是端午節吃雞蛋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八十年代末的鄉村,雞蛋真是稀罕物。一年能吃幾次雞蛋呢?怕是屈指可數。在我的記憶裡,生病的時候,母親會煮個雞蛋給我補補身體。其實是讓我高興高興,一高興病就散去了大半。再就是過生日的時候,蒸兩個雞蛋糕,吃起來可比現在的蛋糕香多了。或者來客人了,炒幾個雞蛋當菜,那是吃不了幾口的。而最能盡興吃雞蛋的時候就是端午節了。

  端午節那天,母親老早就起床了。我常在睡意朦朧中聽到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聲音。其實,每一個早晨母親都會早早起來為我們做飯,母親總是躡手躡腳的,生怕驚醒我們。那窸窣的聲音成了我兒時最溫暖,最甜蜜的'記憶。等到我們起床時,母親早已煮好了一筐雞蛋,偶有幾個鴨蛋,鵝蛋。伴著艾草的薰香彌散在一個個端午的清晨,真讓人驚喜和陶醉。

  農村的五月是繁忙的季節,田野裡,滾滾的麥浪在陽光下閃耀著金黃的光芒,像鄉親們那舒展的額頭般溢滿了喜悅。端午時節多是麥收時節,這一筐雞蛋是積攢了很久的,為著端午,也為著這麥收時節犒勞自己。揣著雞蛋,跟著大人去碾壓打麥場,去地裡拾麥穗,去打麥子。那是我關於勞作最初的記憶,那時卻不感到辛苦。常隨著大人一起高興,一起憧憬著稻穀滿倉,憧憬著明天更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裡當然得有雞蛋吃,而且能隨便吃。其實孩子的願望就是這麼簡單而具體,端午的雞蛋能吃好幾天,那就是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了。況且吃幾天也不感到膩歪,剝開雞蛋仍是清香饞人。我常想,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個玩具,一種零食,就能帶給孩子莫大的驚喜與快樂。而那又不僅僅是物質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滿足。

  這也常常讓我感慨現在的孩子,他們的快樂在哪裡呢?物質極大豐富似乎吸引不了他們。我女兒上一年級,雞蛋變著法子也不想吃,糖果挑著吃,牛奶喜歡這種,不喜歡那種,玩具擺滿了房間……她不會理解一個雞蛋為什麼會給我們的童年帶來那麼大幸福感。他們是在城市裡圈養的一代,寫作業,上輔導班是他們的最重要的事情。六一節沒佈置作業,女兒高興的蹦得老高,看著她那麼高興,我卻感到了一絲的悲涼,為他們的童年。這更讓我眷戀與懷念我們兒時散養的歲月,也感謝那個時代。廣闊的鄉村任我們馳騁,鑽麥垛的興奮,採桑葚的快樂,捕知了的驚喜……

  又是一個端午節了,我會在街上買些粽子,收拾一桌菜,和家人圍坐在一起,細數著過往的歲月。不會煮雞蛋了,在這個雞蛋幾乎成主食的年代仍會常常想起,想起兒時的端午,想起母親煮的那香噴噴的雞蛋,也想起那割麥時節勞動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