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重陽節散文
又一個令人思念的節日——重陽節到來了。也是思念親人的傷感時分,用文字來表述心中那份深深的思念之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月九重陽節散文,一起來欣賞下吧!
九月九重陽節散文1
最美是重陽,美在一份思念。
在詩人王維的筆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場景,已定格成對親人無盡思念的濃濃愁緒。即使真的分離,那份殷殷的牽掛和深深的思念還是可以隔著遙遠的距離傳到親人的身邊。
重陽節,這份思念,如花般綻放,美豔動人。
最美是重陽,美在一份景緻。
農曆九月還有著一個美好的名字,叫作“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燦燦的菊花綻芬吐翠,傲霜怒放,彰顯出生命的堅貞與高潔。她那昂首的姿態,使風霜不再那麼肆虐,讓大地變得分外迷人。
重陽節,這份景緻,如菊般傲霜,美好可人。
最美是重陽,美在一份孝心。
這一天,遊子把大包小包的情感從旅途的行囊中掏出,與父母一同分享,酒杯裡溢位的醇香,早已瀰漫在老屋外不甘寂寞的桂花樹上。秋陽中,父母爽朗的笑聲,已擺在院落的中央,幻化成最美好的食品,映照出他們菊花般璀璨的舒心。
重陽節,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淌,叮咚迴響。
最美是重陽,美在一份詩酒情懷。
這一刻,菊花酒擺放在桌前,詠菊詩迴響在耳畔。那是“但將酩酊酬佳節,重陽獨酌杯中酒”的無奈;那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戰地黃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臺”的憂思……那些溫暖的、豪邁的、多情的詩句盡在耳邊,將人們一顆顆柔軟的心濡染得瑩潤渾厚。那象徵延年益壽的菊花酒,將人們燦爛的臉龐映照得如花般動人。
重陽節,這份情懷,如燦然的傲菊,馨香瀰漫。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最美是重陽,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緻,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詩酒情懷。這份美,在與親人的團聚中得以薰染和昇華,放射出最真實、最樸素的幸福和光芒。
九月九重陽節散文2
我獨坐在靠窗的辦公桌前,望著窗外花壇裡盛開的菊花在瀟瀟秋雨中吐香搖曳而心馳神往。對於菊花,我總有偏愛之情。這不僅是因為我出生於菊花飄香的金秋十月,更重要的是因了菊花的飄若浮雲的獨特風姿以及“凌霜留晚節,殿歲奪春華”的可貴風格。菊花少牡丹之霸氣,無梅花之傲氣,同紅葉凌霜,與青松為伍。故歷代文人墨客多以菊之品德自勵自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韓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猶看黃花分外香”;蘇東坡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皆為膾炙人口的詠菊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教室裡傳來的讀書聲將我陶醉於賞菊的思緒重新拖了回來。可不是嘛,光顧著賞菊了,殊不知秋菊飄香重陽至,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悄然而降、近在眼前了。心中忽然就想起了那句“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詩句來。在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情有獨鍾的當屬重陽節了。若問緣由,那就得從其別稱——“老人節”說起。記得報紙上曾有過這樣一條新聞:去年重陽節,某報記者進行了一次隨機性的街頭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接受採訪的年輕人並不知道當天是重陽節,有的雖然知道是重陽節,但不曉得有老人節一說,至於老人節的內涵更無從得知。
由此可見,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恰恰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影響的日漸式微。他們甚至可以堂而皇之地用工作學習壓力大來解釋這種忘卻,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而對中國傳統的“七夕”卻不屑一顧,實乃可悲!
從教十餘載,雖不能言桃李滿天下,但也育人無數。每逢重陽,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到敬老院奉獻愛心,這樣意義深遠的應節教育不可或缺。
前文提及我對重陽節情有獨鍾,其實還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當屬其因。
自打記事起,父母就不在身邊,我自然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成了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幸運的是,他們對我百般呵護,生怕我受到一絲一毫的委屈。記憶裡,奶奶對我最好了。雖說那時家裡窮得揭不開鍋,靠奶奶每天步履蹣跚地撿廢品維持生活,但吃穿方面從沒虧待過我。重陽節那天是奶奶的生日,我喜歡看她在這一天綻放難得的笑容,宛若燦然盛開的菊花;我喜歡聽她在這一天講述自己的故事,充滿曲折和苦難;我喜歡聽她在這一天說出自己的願望——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腳踏三輪車,拉上心愛的孫女兒撿“生活”。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平靜的生活驟起波瀾,又是一個重陽節的晚上,我高燒不退,這可急壞了奶奶。屋外秋雨淅瀝,伸手不見五指,奶奶望著二十里外的醫院的方向,稍稍蹙了一下眉頭,背起我就出了家門。一路上,感覺她十分吃力地搖擺在泥濘的山路上。
就是那夜,那個重陽節的雨夜,意外發生了,一輛大貨車在拐彎處刮到了奶奶。當時就感覺她身體猛地一震,我就被她順勢撂到了地上,而她自己卻滑進了深壑,再也沒有爬上來。
這件事雖然過去了好多年,每每憶起,心裡都會有不可言喻的隱痛。彷彿又看到了她對我慈愛地微笑,我淚眼模糊,聲音哽咽“奶奶,孫女兒早就給你備好一輛腳踏三輪車了”。唯有此時,才能真正理解“子欲孝而親不在”的苦楚和無奈。
重陽節是奶奶的生日,也是她的祭日。每逢這一天,我都要登上那段吞噬奶奶生命的罪惡山路祭拜亡靈,以示感恩及懷念。
一陣略帶冷意的秋風掠過,滿室的菊花馨香沁人心脾。下課的.鈴聲響了,看著孩子們天真活潑的笑臉,心裡默想:又一年的重陽節近了,我要給他們好好講一節有關老人節的課。教他們如何做人;學會感恩;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道理;瞭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引導他們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汲取營養、茁壯成長,真正成為“知書達理、尚禮重義”的祖國棟樑之才。
九月九重陽節散文3
每天早晨洗嗽時,要站在鏡子面前打理自己這張布上了斑點的老臉。倘若看到兩鬢銀色的髮絲,瞧見眉毛上揚時額頭上泛起的皺紋,察覺原本漆黑、茂盛的頭髮稀疏了不少,由然地產生些許的人生感嘆。明天九九重陽,此情更甚。
九九重陽,一個老年人的節日。一直以來,我總是把它看成是父母、長輩們的節日,並由衷地祝福父輩們天天開心,時時快樂!而今眼目下,一種莫明狀縈繞心頭,那就是恰進重陽之門的念頭怎麼也揮之不去。於是我感嘆生命,感嘆重陽。
回憶起自己在二十幾歲的時侯,正是我們國家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那個年代,在物資生活上雖然是那樣的窘迫,但在精神的追求上倒感覺十分的充實——我們青年人,伴隨著春意盎然的革命歌曲《青春啊青春》、《年輕的朋友來相會》而成長:“青春啊青春,美麗的時光,比那彩霞還要鮮豔,比那玫瑰更加芬芳。若問青春在什麼地方,它帶著友情,也帶著幸福,更帶著力量,在你的心上!”“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偉大的祖國啊該有多麼美,城市鄉村處處增光輝。但願到那時我們再相會,舉杯贊英雄光榮屬於誰,為祖國為四化流過多少汗……”我還清楚地記得,為了把“文革”耽誤的時間奪回來,全國人民都在發奮讀書,自學成才。作為煤礦井下工的我也不甘落後,在筆記本上抄下“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和“人最寶貴的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等等至理名言,並作為人生的座標導航著自己的生命旅程。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但每當聽到那一首首充滿朝氣的歌曲時,我彷彿又回到了那激情澎湃的青春年代!每每看到那些純真可愛的幼兒孩童和少男少女,我不由地回味著,六一兒童節、五四青年節,是最讓人懷念的好時日!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晃眼之間,我已跨過天命之年;緩過神來,意識到生命的年輪已過了半世紀兩萬多個時辰晝夜。如用小時或分秒來計算,必定是個令人驚歎的天文數。
是啊,我們誰都不願意自己變老,也不願意這麼快就走進重陽節的行列。尤我這個起步之初的年紀,感覺還不習慣不適應。但畢竟五十還冒出了幾歲,乃是年過半百之人。年歲增長,事物發展,這是自然規律,何由阻擋!何況,你阻止得了嗎!?在工作單位上,同事們小到20郎當歲的年輕人,大到與我年齡相仿或比我長几歲二班老者,都稱我為“高老者”。不管他們是什麼樣的心理,或友好善意或有其他什麼含意,我都欣然接受回他們一個會意的笑。甚至於,寫了一些表達當下年齡心境的小文,索性署上“高老者”這一雅號,求得心安。
我們要明白,任何人和事物都是會變的。而不變的只有這個“變”字。就人的變,有精神和物質的,有身體和身心的,有外表和內在的變,有歡喜和憂愁的變,有如意和失意的變,有得到和失落的變;這個變,有從幼小長到大或長大後又到幼小的變,有從幼稚到成熟或成熟又到幼稚的變,有從單一到多項或多項回到單一的變,有從簡單到複雜或複雜又到簡單的變,有從純真到世俗或世俗又到純真的變,有從柔弱到剛強或剛強又到柔弱的變;這個變,有從好到壞或從壞到好的變;有從量到質或質到量的變,有從真善美的變到假惡醜或假惡醜到真善美的變……諸多林林總總的變,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迴避、且必須直面的客觀現實和人文規律。
人生,原本就是由一段段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路段組成。大凡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冤屈、背時,都必須面對。而如何面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在行。以我所見,在人生的路道上要想有點出息,悉心地去考量一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風雨,哪見彩虹”等經典絕句,箇中的況味可悟到八九不離十。換言之,一個人的生命所向有了定力,有了不變的信心和目標願景,就不至於會被生活中的區區小事所拖累,不會被不幸所壓倒,甚或對那些“拖累”、“不幸”,嗤之以鼻;才會在艱難困苦中成熟起來,堅強起來;才能夠用自給自足的心態擁抱自己所認定的,可以愈走愈寬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