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 教案範文集合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孫權勸學 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孫權勸學 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利用課文註釋和教師提示讀懂課文。
2.朗讀課文,揣摩語言,領會人物形象。
3.積累詞彙。
4.教育學生努力讀書。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可透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匯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
見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麼,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呂蒙學習效果的?是透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議論~結友。
6.思考:(教案 ) 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則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透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
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絡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儘量讀準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
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並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
談談學了這篇課文後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孫權勸學
1.《資冶通鑑》
2.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讚歎)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孫權勸學 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 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 透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徵。
(三)情感目標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
重點 品味魯肅、呂蒙對話並說出其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
難點 聯絡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設想
教法設計
1、自讀質疑學生藉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將其中疑難提出,小組間討論解決,或提出來共同解決。
2、編課本劇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將課文編成課本劇,一來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有益於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二來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合作探究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可透過合作,共同探討解答。
媒體 投影片
教時 1課時
孫權勸學 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司馬光和《資治通鑑》;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瞭解文言語氣詞所表示的不同語氣;
(3)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過程與方法
(1)反覆的朗讀課文,能用現代漢語正確翻譯課文;
(2)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二、教學重點
品味孫權、魯肅、呂蒙對話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
難點:聯絡生活,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說到三國這段歷史正如歌中所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確實在三國時期出現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劉備、孫權,真可謂三國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說過這樣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佩服,對於孫權,我們瞭解他當帝王的一面,今天我們瞭解他的其他方面。
孫權勸學 教案 篇4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透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匯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透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透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絡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儘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並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清說明。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後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冶通鑑》
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讚歎)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教學設計(B)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學生查字典,理解“吳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兩個成語的含義。
吳下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後泛指缺少學識、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二、學生自讀課文。
1.根據註釋疏通字詞,有疑難之處即提出來。
2.教師落實重要詞句。可結合教學設計(A)
三、學生齊讀課文,分析理解“外機功學”。
I.呂蒙是怎樣從”吳下阿蒙”一變而為讓人“刮目相待”的?聽從了孫權的勸告,”‘就學”。
2.孫權是怎樣功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①‘“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允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②“孤豈—…·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③“卿言……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四、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呂蒙與魯肅的對話,揣摩“刮目相待”的內涵。
說明:朗讀時要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的心境,讀完後教師應作點評。
思考討論:
1.魯肅為什麼對呂蒙會“刮目相待”?因為他從與呂蒙的談話中,發現呂蒙才略大增,與先前的“吳下阿蒙”判若兩人。
2.呂蒙學有所成.課文直接表現這一點沒有7是怎樣表明的7沒有直接表現目獲的才學大增,學有所成,而是從魯肅的佔語中側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吳下阿蒙!”表現了魯市怎樣的感情?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象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慾見。
4.“士別三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怎樣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嘆語氣,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後感到很自豪、自得。說明:呂蒙的“自豪、自得”緣於對學習有新的認識。從學習中獲益非淺。
5.“刮目相待”後。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麼?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五、背誦課文。
六、佈置作業。
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學了本文後你的體會。
板書設計:
孫權動學
《資治通鑑》
孫權勸學 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文學常識
2、掌握文言字詞
3、透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徵,《孫權勸學》教學設計及教案。
4、物塑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5、學無止境,開卷有益,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與《傷仲永》比較)
重點:
1、字詞。(本文是略讀課文,字詞部分以課外準備、課內教授相結合)
2、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難點:
聯絡課文、生活,讓學生真正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的道理。
教學設想:
1、學生在課下藉助工具書自瀆課文,對字詞自讀質疑。
2、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神態、心理。
3、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
1課時
預習:
熟讀課文,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並記下疑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以關羽匯入,引出呂蒙。
多媒體展示關羽圖片,以“敗走麥城”的故事,引出呂蒙。
二、介紹《資治通鑑》和司馬光。
透過預習《孫權勸學》,你們覺得《資治通鑑》應該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明確:瞭解文學常識的目的是:豐富我們的文學知識和修養,並給我們提供進一步學習、看書的基礎。
三、全班朗讀全文。
用幻燈片打出幾個應該注意的讀音。
四、字詞過關。
昨天已經讓同學們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預習課文了,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孫權勸學》教學設計及教案》。下面,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點字詞和字詞疑點。
1、每個小組至少提出3個重點字詞,並解釋詞義。
2、提出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字詞疑難點。
——給學生2分鐘的交流時間,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回答。
五、翻譯全文。
請一個同學翻譯全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注出翻譯不恰當的地方和翻譯得精彩的地方。
(教師總的指導)
六、分析人物形象。
瞭解了課文之後,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呂蒙為什麼能夠打敗關羽呢?——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重要作用呢?——孫權。
請大家再次深入地閱讀課文,想一想孫權、呂蒙是什麼樣的人(分析人物形象)?從哪裡可以看出來?(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孫權——
呂蒙——
我們在《最後一課》中學了很多描寫人物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神態)。那麼,在這篇課文中,主要採取了什麼描寫方法呢?
——對話。我們知道對話是人講的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神態。請我們同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朗讀,一個人扮演一個角色。試著把握課文中人物的感情、語調。
請幾個小組來讀一讀,互相交流。
七、總結。
這是的一篇關於勸學和學習的文章。我想我們大家要反問一下自己:我是一個好學的人嗎?我正在用學習完善、發展自己嗎?如果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那麼我們最重要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司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業。
1、小練筆(任選一題):
(1)仔細閱讀課文,想想呂蒙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2)小作文《當呂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學案第15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