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高中語文勸學內容分析

高中語文勸學內容分析

高中語文勸學內容分析

  一、課文主旨

  這篇文章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二、內容分析

  全文分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說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說對待學習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有所提高。直木“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人只有經過“博學”(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著決定作用。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後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木要改造成為“中規”的輪,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礪”,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並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麼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於物”,憑藉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於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先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於“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境界。接著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次,從“舍”與“不捨”來論述學習貴在堅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於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捨”,也可以跑得很遠。接著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於“舍”與“不捨”。人們學習,如果一暴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恆,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荀子認為“積”必須是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堅持不懈。最後,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

  三、寫作特點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例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