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孫權勸學中的虛詞翻譯

孫權勸學中的虛詞翻譯

孫權勸學中的虛詞翻譯

  《孫權勸學》簡練生動,用不多的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情態和心理,既可見孫權的善於勸學,又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孫權勸學中的虛詞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初:當初,這裡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指孫權,字仲謀,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於建業(今江蘇南京),國號吳,不久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稱帝。

  3、謂:告訴,對……說,常與“曰”連用。

  4、卿:古代君對臣或長輩對晚輩的愛稱。

  5、今:現在。

  6、塗:同“途”。當塗掌事:當塗,當道,即當權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異議:當塗:地名)。

  7、辭:推託。

  8、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9、孤:古時候王侯的自稱。

  10、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11、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12、但:只,僅。

  13、涉獵:粗略地閱讀

  14、見往事:瞭解歷史。見,瞭解;往事,指歷史。

  15、乃:於是,就。

  16、及:到了…的時候。

  17、過:到;到達。

  18、尋陽:縣名,現在湖北黃梅西南。

  19、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

  20、非復:不再是。

  21、大兄:長兄,這裡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22、但:只,僅。

  23、孰若:誰像。孰:誰,若:像。

  24、就:從事。

  25、遂:於是,就。

  26、士別三日:有抱負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裡指“少”(與常見的“多”的解釋不同)。

  27、何:為什麼。

  28、呂蒙:東吳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人

  29、耳:表示限制,語氣詞,相當於“罷了”。

  30、始:開始。

  31、與:和。

  32、論議:談論,商議。

  33、大:非常,十分。

  34、驚:驚奇。

  35、今:現在。

  36、者:用在時間詞後面,無翻譯。

  37、復:再

  38、即:就。

  39、拜:拜見。

  40、待:等待。

  41、吳下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對呂蒙親暱的稱呼;在吳下時的沒有文學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暱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語氣詞。

  46、乎:啊。表感嘆語氣。

  47、當塗:當權,當道,即當權的意思。

  48、以:用

  49、見事:認清事物

  拓展

  翻譯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於是開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志士(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麼這麼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

  賞析

  該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文章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文章篇幅小,僅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於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則隻字未提。後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麼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詳略的安排極其精當。 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後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歎,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後果,井然有序。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歎:“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透過魯肅的與呂蒙的對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歎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呂蒙的謙虛好學, 魯肅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體,足顯作者的文筆功架之深厚。

  【附】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1-2] ,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