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高一《勸學》獲獎說課稿

高一《勸學》獲獎說課稿

高一《勸學》獲獎說課稿

  《勸學》,是收編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後代表人物荀況及其門人言論的著作《荀子》的開篇之作,整理了《勸學》說課稿,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課文是《勸學》,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和教學目標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5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師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一篇,《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這是一篇抨擊時弊,宣揚師道的著名論文,是韓愈議論文中的典範作品。文章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以嫻熟的藝術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階層的愚頑與可笑。靈活自然的敘述和議論,將“從師之道”的幾個重要原則問題闡述得極為深刻,令人信服。 而該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古代的議論性散文。透過本單元的學習在於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礎的文言語法知識,學習如何清晰有力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作為本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是檢驗學生前三篇文章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的關鍵。

  二說學情

  自上高中一來透過必修一二三的學習和積累,已經有了一些文言字詞、句式等知識的積累,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本單元前三篇均為論述性文章,學生對論述文的論證方法、結構方法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對於這篇文章的學習主要是引導為主,讓學生利用已經學習的知識,自主學習,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和總結。

  三說教學目標

  所以針對以上情況的分析以及新課標倡導的三維目標 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 掌握積累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議等現象和文言句式。尤其重點注意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 過程與方法 : 理解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

  情態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韓愈論述的從師之道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掌握文言知識 學會正反對比論證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瞭解韓愈論述的從師之道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四教學方法和學法

  文言文的學習,尤其應注意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高中語文課標提到,高中語文的學習應促進學生的探索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和探索的意識和興趣,使語文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積極自主探索的過程。因此,我的教學法為誦讀法 提問法 討論法 點撥法 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

  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再做靜態知識的佔有者而是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積極探究。且本篇文章為自讀課文,我將其設定為課時,對於課文中的有些學生可獨立完成或需要了解的內容,導學案的方式讓學生做課前預習。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 匯入及解題

  導語設計:

  遠古,教師有著較高的地位,“天地君親師”可以一見;現在,教師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一段歷史時期,尊師重教的風氣一直不是很濃,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說法,“臭老九”之稱由此而來。 教師地位之低,從師風尚不濃,可想而知。實際上,在唐朝這種風氣已然出現,尤其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當時的情況正如韓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韓愈的這篇戰鬥檄文----《師說》。

  引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在導語中將相關的背景進行簡單的介紹。

  環節二誦讀文字 整體感知,解決文言基礎知識

  首先 檢查預習情況 全片篇文章不長先抽查學生朗讀課文。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示再讓全班整體朗讀,檢查預習情況,同時令學生整體感知作品 學生質疑,師生共同答疑掃清字詞障礙

  其次 師生共同整理重點字詞句 這也是教學重點

  具體做法:

  先讓全班合作篩選出重要的字句,再由師生對照各自所找的重點,彌補學生的疏漏, 篩選重點可以讓學生以必修一以來已習慣的學習模式進行篩選,

  如選十五個相對重要的字詞 篩選出5個相對完整的句子,翻譯。

  選三個名言佳句等

  在這過程中可以先小組討論,達成一致後選取代表進行回答,要闡明篩選的原因並儘量不看書的翻譯句子含義如說不到位,若是學生回答的不全面,可由其他小組或者老師補充

  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討論後可評選最佳小組和最有價值組員。

  最後老師亮出自己整理的知識重點,讓學生對照 思考老師為何這麼篩選,以便下次能更準確的找出重點的文言現象 當然重點字詞是相對而言的 不能強求學生的重點和老師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