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勸學的教案反思

勸學的教案反思

勸學的教案反思

  《勸學》一文中包含著教育家荀子的諄諄教導。他在傳輸學習的意義和作用的時候,避開了單純說教的機械和呆板。分享了幾篇《勸學》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勸學》教學反思篇一:

  荀子的《勸學》一文,我原本的教案設計是這樣:

  讀第一、二段,第一步:找觀點,提問:這部分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追問: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再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它們的角度不同表現在什麼地方?

  讀第三段,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列舉出來。這些設喻各有什麼作用?然後歸納本段大意:能學習才能善假於物——學習的重要作用。

  第四段則是先劃分層次,再概括本段主旨。

  而在實際授課時,這個步驟完全發生了改變。因為學生把課文已經朗讀過多次,又自行翻譯過,所以在我隨意的問道:同學們特別喜歡或認同哪句話?有幾名學生選擇了“不積小流……金石可鏤”這一段裡的句子,認為這說明在學習中積累和堅持很重要。

  然後有一名學生很乾脆的說:“我喜歡‘學不可以已’這句話。”我有些意外,讓他再解釋這句話的意思,他說“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我順勢問:為什麼不能停為什麼要學習?這名學生有些遲疑,很多人就自己趕緊看課文,於是有人念出了第二段末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我又問,那前面幾句怎麼說的是“青、冰、木、金”?學生便答道“那是比喻”,於是我們就分析了每組比喻的內涵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接下來我繼續問:人學習有什麼作用?為什麼普通人學習了就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學生們很自然地從第三段裡找到了“善假於物”這句話,我們又共同明確了:善假於物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這正是學習的作用。 然後,我說:現在我們就算同意荀子所說的人需要學習,可是具體該怎麼做呢?這次學生就爭著念出了第四段的那些句子。我說,咱們用幾個詞總結一下吧,這樣學生很快的歸納出了積累、持之以恆、專心這三個詞,還有人說這說的是學習態度。我問:講到了學習方法嗎?便有學生注意到“積累”也是一種學習方法。

  一個臨時的問題改變了整個預設的教學過程,卻達到了同樣的教學目標,而且學生們非常活躍,對自己的學習態度還進行了反思。這樣的“勸學”沒有生硬之感,同時在潛移默化中為後面的議論文寫作教學做了準備,真是意外的收穫,也讓我再次認識到閱讀教學中最佳化提問的必要性。

  《勸學》教學反思篇二:

  《勸學》這首詩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三板塊的第一課。以短短的28個字,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青少年時期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如果虛度光陰,就只能是“老大徒傷悲”了。

  課的開始,由學生講的一個小故事《鑿壁偷光》引入,然後詳細介紹作者,讓孩子們知道這首詩就是作者的學習經歷和體會。然後讓學生自由讀詩,遇到困難互相幫忙,接著互相考一考。再用同樣的方法學生字。接著老師考,以考代講,當學生遇到不會的生字,老師詳細講解。最後開火車

  讀字卡檢驗學生字的效果。我還設計了兩個鞏固練習,學生都完成的較好。接著便是讀詩,先要求讀正確、流利,再讀要求有節奏。然後教師配樂示範讀,學生再讀時要求邊讀邊想象畫面。然後點名讀,檢驗讀的效果。接著指導寫字,第一課時指導兩個,第二課時指導剩下的五個。也是採取選擇難得指導,容易的自學。最後讀詩感悟,感悟作者寫詩時的心情,寫詩的用意。課後題中有三個名言警句,我用一個小故事把它串聯起來,有助於學生理解這三句話的意思,有助於記憶。最後,學生完成檢測單,教師評價。

  從教學效果來看,尤其是從學生完成檢測單的情況來看,學生在本節課收穫頗豐。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優勢,既培養了學習能力又給每個同學以發表意見的機會,學習氛圍濃。

  雖然感覺有一些成功之處,但也發現存在著許多不足,比如寫字教學中,教師教師指導的部分過多了,沒有充分相信學生,導致寫字佔用時間過長,讀文時間減少了,學生在進入意境之後,沒有充分的讀文時間,感覺“讀中悟、悟中讀”落實的不夠紮實,而學生寫字的效果沒有達到最好。指導寫字時過於強調字形,強調每一筆在虛宮格中的位置,而忽略了對字的整體感知。

  為此,今後我要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漸進,耐心指導培養,保證教學任務的勝利完成。

  《勸學》教學反思篇三:

  “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從出生以來,就與學習結下了不解之緣,不論透過什麼方式,他總是在學習中得到不斷地完善,繼而讓自己的生命豐富和充實起來。可以說,學習對提高每一個人的思想認識境界都有著巨大的作用。離開了學習,人生就成為了一片空白。

  自古以來,苦口婆心勸勉人們努力學習的大家層出不窮。從孔子“學而時習之”到顏真卿“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再到王安石“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都飽含著名家大師語重心長的激勵。古有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焚膏繼晷”之發奮圖強終成一幫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讀,終成一代大師的典範……所有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學不可以已”的諄諄教誨。而將這一主張全面,徹底,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勸學》成為千古名篇,也成為幾經變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於它獨特的魅力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實質經久不衰。

  我對自己在《勸學》一文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結合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對這堂課的教學進行剖析,以促進自己向更高、更遠、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我首先要檢討的是我的教學語言的凝練問題。身為語文教師,本身應該在語言文字的體悟和運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語文教師注重教學語言和表達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響,才能透過語文教師自身的學識與人格魅力影響一撥又一撥的求學者追求卓越。但是,因為平時不大注重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甚至在平時課堂教學中率性隨心的習慣,導致教學語言的.散亂。此次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凡事都應該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為一些隨意性的語言影響對文字的深刻意義的解讀和感悟。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傳承下來的身後文化底蘊透過思維的外殼彰顯出來。所以,在往後的教學裡,我會注意自身語言表達的嚴格要求,一定會三思之後,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學語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後在進行流暢,有文化意味地表達,向著言簡意賅的方向努力,力爭讓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自己的口中更美麗地凸顯,將一個語文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升到更為嚴謹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導學案的使用上沒有能夠做到圓滿。這次的教學,也是響應以及貫徹落實語文新課改精神的實踐,我們都盼望著取得教學效率最大限度的體現和收穫。而使用導學案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習慣與能力,同時也是為了發散學生學習時的擴充套件性思維。在《勸學》教學裡,基本上讓導學案起到了引發學生學習的目的,也有了知識的生成性,充分體現了學生敢於主動質疑,大膽質詢的精神以及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心裡。開了一個好頭,但在結束的時候,沒有將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佈置,導致整堂課的教學沒有了餘韻。我們所追求的餘音嫋嫋的效果自然也沒有完全達到,也致使學生產生了沒有吃飽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