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必備】《勸學》教案3篇

《勸學》教案

【必備】《勸學》教案3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勸學》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絡。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絡。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名學生背誦《論語》片段,並翻譯。

  二、匯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裡,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研習課文

  1、全班齊讀課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處。

  2、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明確: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3、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於藍② ,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③ ,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⑤ 。

  ①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④輮:使……彎曲 ⑤規: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 ,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受繩:經墨線量過 ②金:金屬製的刀劍等 ③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參:驗,檢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當於“於”④知:通“智”,智慧 ⑤過:過錯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加工 冷凍

  明確:藍————青 水————冰

  勝於 寒於

  輮 繩 礪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

  行並列的,而是延伸。

  4、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

  ①須臾:片刻 ②跂:提起腳後跟 ③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疾:強,這裡指聲音宏大 ⑤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於物⑧也

  ①假:藉助,利用 ②輿:車 ③利足:腳步快 ④致:達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絕:渡 ⑦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於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後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1-3段。

  2、完成課後練習第3題。

《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絡。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以板書為提綱帶動各個教學環節,利於學生背誦、理解。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分解比喻句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係,教師示範分析第二段,用圖示法教會學生方法,然後以三人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推理能力,提高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設計一些探究性思考題目,如:“《勸學》到底勸人們學什麼?”“有人說,《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始終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進行論述。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等等,訓練學生探究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多媒體CAI。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朗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掌握重要詞語的音、形、義。

  2.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解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師生共同研習第1、2、3段,背誦1、2、3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裡、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板書文題)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註釋①,教師補充(多媒體顯示):

  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到齊國、秦國、楚國遊學,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

  三、解題

  《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的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2.檢查學生字詞積累情況

  投影: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請註明。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3)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兩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非平行並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學生齊讀第2段,以詞語提綱為線索背誦第2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在段落提綱的基礎上擴充套件增附詞語提綱。

  明確:跂而望 登高博見

  登高招 見者遠

  順風呼 聞者彰

  假輿馬 致千里

  假舟輯 絕江河

  (3)要求學生模仿第2段的思維推理模式,前後桌四人為一組討論分析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

  教師引申: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個同學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環境和條件,有順境,有逆境。關鍵在於每個人自身的努力,發揚主觀能動精神,不但會利用現有的條件,而且要學會創造條件改造環境。英國首相丘吉爾本來口吃,後來成為演說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的一個典型例子。

  (4)學生齊讀第3段,對照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教師強調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跂②致③絕④假

  3.學生朗讀2、3段,背誦1、2、3段。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背誦第4段;歸納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探究性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小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一遍,再抽查兩名學生獨立背誦。

  二、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學生齊讀第4段。

  2.請學生列出本段的詞語提綱,並用圖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分析。

  教師明確

  3.藉助詞語提綱、思路推理圖示,學生按圖索驥,嘗試背誦。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跬②鏤③一④焉⑤至

  對“至”作重點分析:下面兩個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區別?

  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說文解字》中本義是“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引申為“及,達到”,①句強調指出自身積累“跬步”達到的結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送詣也,送而必至其處也。”含有“使……達到”的意思,②句強調“善假於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當地表達了語意。

  4.學生齊背第4段。

  三、分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提問: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寫作特點是什麼?

  學生從課文中選擇相關句子作答。

  明確:①比喻說理,形象透徹;②正反對比論證,靈活而富於變化;③氣勢充沛,說理流暢,多用對偶、排比句式。

  要求學生在朗讀中反覆體會。

  四、探究性閱讀訓練

  1.提問: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麼呢?

  學生可能會回答:學習文化知識。

  教師否定,點撥並引申: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透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德,聖心備焉”這一句同樣著眼於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物件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勸學》中未選入本文的語句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迴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著人們求美、求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規範的實施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劉海洋傷熊事件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教育的些許缺憾。

  當然,荀子講學習要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和態度,對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具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

  2. 提問:有人說,《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從開篇到結尾始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行論述,“人”實質上是本文反覆詠唱的主旋律,透過文字,我們可以發現文中寫了哪些人呢?

  學生明確:“君子”“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善假於物”;吾“嘗終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知道“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個境界。

  教師適當引申: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抑“惡”揚“善”,避“惡”就“善”,所以文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學習的重要性。

  3.請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兩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適合的段落中去,並簡要說明理由。

  學生思考。

  教師略作解釋:冥冥:精誠專一,埋頭苦幹。昭昭:明顯的樣子。惛惛:同“冥冥”。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應從詞語的照應關係來著手解答問題。“蓬生麻中”點出外部環境,與“善假於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勸學》第3段論述“善假於物”的作用,故應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積”“鍥而不捨”“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應,故第2句應放在第4段段尾。

  (這樣分析,把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層次,讓學生接受美的薰陶)

  五、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多媒體逐題顯示:

  (1)選出古今義相同的一項( )

  A.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B.蚓無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從下列四句中,找出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C.求人可使報秦者

  D.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選三名學生回答。

  明確:(1)B(A.寄託:託身、寄居,今義多指把理想感情託付於具體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識的活動,今義指讀書用功,遇事肯動腦筋。D.卑鄙:指地位卑賤,見識短淺,今義多指品質、道德敗壞)

  (2)B(4句都是變式句,A、C、D都是定語後置句,B為狀語後置句)

  2.選五個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二,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

  六、課堂小結

  本文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荀子的一篇名作,連用20個比喻,反覆論證學習的意義、作用。妙語連篇,具有激盪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語言大師。春秋戰國五霸七雄迭起,諸子百家活躍於政壇、文壇,不但留下了他們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論,也同時留下了他們語言藝術的名篇精萃。同學們要發揚好學不倦的精神,把視野投向古今中外,從大千世界中吸收豐富的營養滋潤自己。

  在學生的背誦聲中結束全文。

  七、佈置作業

  1.結合荀子的《勸學》,寫一篇讀後感,題目是:學貴有恆——讀《荀子勸學》有感。

  2.完成課後思考練習三。

《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 學生能掌握積累下列文言常用實詞:勸、中、假、絕、師、傳、道、聖;掌握積累下列文言虛詞:於、而、故、焉、乎、之、其。

  2. 學生透過探討,認識到自主學習、從師而學是一個人獲得教養的重要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 學生能歸納出作者在文章中對學習規律性的闡釋,能在探討的基礎上說出自主學習與從師而學的內在聯絡。

  2. 學生能結合文章說出如何正確地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來說明道理。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 教學方式:問題探討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上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獲得教養的途徑》,懂得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那麼我們還可以透過哪些途徑去獲得教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和韓愈的《師說》,明白透過自主學習和向他人學習也是獲得教養的途徑之一。

  (二) 1.點學生讀《勸學》,正音。

  2. 掌握通假字

  3. .解題:勸,勉勵。這個字統領全篇,告訴我們這是一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的文章。

  4..理解課文,疏通大意。(結合課件完成)

  5..總結寫作特點:運用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這些比喻的運用靈活多樣,生動形象,增強了表達效果,使論證更有力。

  6.實詞積累:勸、已、中、槁暴、挺、礪、跂、疾、彰、假、絕、興、跬、功、鍥、躁

  7.虛詞積累:而,於

  8常用句式判斷(見課件)

  (三)佈置作業:

  1. 背誦、默寫《勸學》。

  練習“一詞多義”訓練:絕,強,假,望,聞。

  第二課時:

  (一) 匯入:從荀子的《勸學》我們學習到要不停地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今天我們來學習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所作的《師說》,來學習韓愈對從師學習的看法。

  1.文學常識:作者簡介,文體簡介。

  2.古文運動:古文運動,是韓愈、柳宗元等人倡導的一場文學運動,它主要是反對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的豔麗浮誇文風,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強調學習先秦、兩漢的文章,主張“辭必己出”、“惟陳言之務去”,韓愈和柳宗元等躬行實踐,終於把文章從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桎梏中解放了出來。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裡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5.本文了哪些論證方法論證中心的?

  (1)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分層:①總論點

  ②職能(正)

  ③必要(反)

  ④原則和標準

  (2)第二段文字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分論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作者的議論抒情

  ①古之聖人 聖人 眾人 聖益聖,愚益愚

  今之眾人(縱比) 從師而問 恥學於師 其皆出於此乎(反詰)

  ②對其子 愛其子 於其身 小學而大遺

  對其身(自比) 擇師而教 恥學於師 吾未見其明也(否定)

  ③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師道不復,智反不能及

  士大夫 不恥相師 群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歟(諷刺)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係 從批評反面現象中進一步闡明總論點。

  (3)課文第三段所用論證方法

  論點:聖人無常師

  引證:孔子的言和行

  結論: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

  (4)說明寫作緣由

  6.詞類活用現象

  六、教學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