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秦觀> 秦觀詞《踏莎行·霧失樓臺》精彩句欣賞

秦觀詞《踏莎行·霧失樓臺》精彩句欣賞

秦觀詞《踏莎行·霧失樓臺》精彩句欣賞

  內容摘要: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中有“江幸自繞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的句子。對於這句的理解,向來存在爭議,至今讓人莫衷一是。筆者試圖透過對有關教材的錯誤註釋,對有關教輔用書、有關賞書籍中的不當賞,進行辨探究,力求透過作者生平經歷,從作者思路,從詞作的層次關係,從作者的表現手法等方面探求作者的原意,作出貼近文字的賞。

  關鍵詞:為誰流下 欣賞 辨

  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1)中選入的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中有“江幸自繞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的句子。對於這句的理解,向來存在爭議,至今讓人莫衷一是。

  北宋胡仔的《溪漁隱叢話》中的材料說:少游到州,作長短句雲:“霧失樓臺……”東坡絕愛其尾兩句,自書於扇,曰:“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2)可見蘇東坡認為秦觀的這兩句是《踏莎行·霧失樓臺》中最精美的句子。至於精美在何處,為什麼精美,蘇東坡沒有說。

  國學大師王國維不同意蘇東坡的看法,他說:“少遊詞境最為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為淒厲矣。東坡賞其後二語,猶為皮相。”(王國維《人間詞話》)(3)王國維認為秦觀的這首《踏莎行》最精妙的句子是風格淒厲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兩句,蘇東坡欣賞的結尾兩句“江幸自繞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只是皮毛,蘇東坡對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的認識是膚淺的.。

  吳世昌先生認為王國維的看法也有問題,他說:“‘杜鵑’句,靜安謂此聯‘悽歷’。又謂東坡賞其後二語,猶為皮相。餘以為不然,東坡賞‘江’一聯,正是更深一層,豈徒嘆其‘悽歷’哉!詞下片‘砌成此恨無重數’,一‘砌’字最見功力。”(吳世昌《詞林新語》)(4)吳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按吳先生的說法“江幸自繞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也應是表達“無重數之恨”的。至於按什麼思路,從什麼角度來表達的他沒有談。

  唐圭璋先生有更明確的看法,他說:“下片,言寄梅傳書,致其相思之情。無奈離恨無數,寫亦難。末引‘江’、‘山’。以喻人之分別,無理已極,沉痛已極,‘宜東坡愛之不忍釋也’”。(5)唐先生認為秦觀以不合常理的方式,以“江”、“山”喻人之分別,表達自己與親人離別無窮之恨。不少有影響的評論者、欣賞者持這種“無理說”。

  《中國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中所收錄的葉嘉瑩所寫的欣賞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的文章就說,“在如此深望堅實之苦恨中,所以乃寫出了後二句‘山幸自繞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的無理問天之語”。(6)

  《宋詞鑑賞辭典》(7)收錄的靳極蒼所寫的欣賞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的文章說:“或解為江也不耐山城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裡,得不到自由,太不瞭解當時作者的心情了。”

  蘇教版教材也持此觀點,課下注釋對此二句說法大致有二:一說是怨恨自己不應離鄉入仕,入仕後又不應捲入元祐黨爭;二說是因自己忠而見疑,信而被謗,故對無情之天地造物,發出究詰與呼號。

  筆者認為,這種“天問式”無理說,也不妥當。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秦觀的人生遭遇,瞭解他寫這首《踏莎行》時心態,便可看出,秦觀還沒有“無理天問”。

  秦觀早年研經史,喜讀兵書。曾拜謁蘇軾于徐州,次年作《黃樓賦》,被蘇軾誇其“有屈、宋姿”。後編詩文十卷,拜謁王安石,被王安石讚譽為“清新妖麗,與鮑謝似之”。能得到蘇軾、王安石這樣的讚譽,秦觀對前程自然是充滿信心的。

  可是,秦觀三次科考,前兩次卻未中。他受到的打擊和壓抑使他刻骨銘心。他痛下苦功,在蘇軾的指導下,潛心科考。第三次終於考取進士。但是,他仕途十分坎坷。秦觀是一個很有政治才能和政治抱負的人。在蘇軾的指導下,他的策論充分展示了他經世濟時的抱負和才能。他縱論國家形勢,對政治、經濟、法律、軍事、人才等一系列重大的問題都提出了重要見解,充滿著灼熱的現實感和積極用世的精神,因此受到新黨毀滅性的誣陷和迫害。

  由於親近蘇軾,他被視為“舊黨”,從此受迫害不斷。元祐二年,他被蘇軾、鮮于以“賢良方正”舉薦秦觀於朝,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誣告,受到阻滯。元祐五年,回京任秘書省正字,元祐六年又被詆譭罷官。元祐七年授宣法郎,由秘書省正字升國史院編修官,參加修《神宗實錄》;元祐九年,哲宗親政,新黨還朝,舊黨遭罷外放,秦觀先被貶杭洲通判,因御劉拯告他修《神宗實錄》時詆譭先帝,於是在去杭州途中,又被貶至處州監酒稅;在處州時寫了《千秋歲》詞,被誣告私寫佛書,獲罪削秩,貶往州。削秩是把所有官職和封號除去,是對為官者最嚴重的懲罰。秦觀身心受到極為嚴酷的打擊,悲痛至極,幾近絕望,在此背景下寫了《踏莎行·霧失樓臺》。他的憬和絕望,他的接二連三的不幸遭遇,他的冤枉和屈辱,心中無限的哀怨和痛楚,咬噬著他,逼迫他寫下了《踏莎行·霧失樓臺》。他要抒發無限的哀怨和痛楚,要流露實現理想的絕望,但是,他沒有恨天,也沒有怨地,也沒有恨別人。政治上絕望之後,他後悔他的人生追求,後悔自己趟了官場這道渾水。他不敢怨恨迫害他的人,他更不敢怨天恨地。屈原作為宗室重臣寫作《天問》,尚且引起頃王的怨怒,而被放逐。這時的秦觀還未失去理智,大膽怨天尤人。因為此時的秦觀仍是被編管人員。不久被移至橫州編管;元符元年(1098年),被移遷雷州編管;元符三年(1100年)被召回,被複命為宣德郎,被放還橫州,就證明他在州時的心理狀況還是比較理智的。

  我們再具體分一下作品的思路,也可以看出“無理天問說”的不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