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情詩> 敘事詩和抒情詩的特點

敘事詩和抒情詩的特點

敘事詩和抒情詩的特點

  敘事詩與抒情詩相結合,是高度綜合藝術的中國戲曲藝術的最顯著的美學特點與審美情趣之一。前者成就了中國戲曲藝術的敘事詩特色;後者成就了中國戲曲藝術濃郁的抒情詩特點。

  敘事詩的特點

  敘事詩是指那些具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主要透過對具體的生活畫面的描繪來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詩歌,包括史詩、英雄頌歌、故事詩、詩劇等。敘事詩雖然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甚至有環境、背景的交待,但是,在敘述故事、刻畫人物、交待背景、環境之中,都滲透著詩人強烈的感情,有濃郁的抒情氣息。分析敘事詩的結構,要將詩人跳躍著的感情以及隨著詩人感情跳躍而向前推進的情節糅合起來,抓住它們的發展線索來分析,進而探索作品思想內容的客觀意義,揭示詩人的主觀感受、體驗和思想感情,從中得到藝術的薰陶。

  寫作敘事詩,要對社會生活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以人物形象顯示生活的本質,展示時代的精神和力量。通常包括英雄歌謠,史詩,話劇等形式。它的結構形式主要分為紀事型、感事型、情節型這三種敘事結構。當中敘事詩在不同的敘事結構,它的敘事視角(全知敘述角度、限制敘述角度)有所不同,敘事方式多種多樣。著名的國外敘事詩有《巴特里克.史賓斯爵士》、《蘭德爾王》、《古舟子之詠》、《傑西.詹姆斯》和《弗朗基與約翰尼》等。中國的民間敘事詩是一種具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的韻文或散韻結合的漢族民間詩歌。敘事性是漢族民間敘事詩的突出特點。在漢族民間敘事詩的創作和傳播中,巫師、藝人、歌手等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有些重要作品還有專業的歌唱人員。這類詩歌除以口頭形式流傳外,有的還有手抄本。漢族民間敘事詩大多結構比較完整,故事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些還有尾聲。比興、誇張、排比、擬人、重疊、復沓等修辭手法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比較完美的文學作品,長久流傳併產生影響,在中國民間文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具有世界意義。同時在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特點

  寫作敘事詩,要對社會生活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以人物形象顯示生活的本質,展示時代的精神和力量。通常包括英雄歌謠,史詩,話劇等形式。它的結構形式主要分為紀事型、感事型、情節型這三種敘事結構。當中敘事詩在不同的敘事結構,它的敘事視角(全知敘述角度、限制敘述角度)有所不同,敘事方式多種多樣。著名的國外敘事詩有《巴特里克.史賓斯爵士》、《蘭德爾王》、《古舟子之詠》、《傑西.詹姆斯》和《弗朗基與約翰尼》等。

  中國的民間敘事詩是一種具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的韻文或散韻結合的漢族民間詩歌。敘事性是漢族民間敘事詩的突出特點。在漢族民間敘事詩的創作和傳播中,巫師、藝人、歌手等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有些重要作品還有專業的歌唱人員。這類詩歌除以口頭形式流傳外,有的還有手抄本。

  漢族民間敘事詩大多結構比較完整,故事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些還有尾聲。比興、誇張、排比、擬人、重疊、復沓等修辭手法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比較完美的文學作品,長久流傳併產生影響,在中國民間文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具有世界意義。同時在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內容本質

  敘事詩的內容本質--抒情性敘事詩的內容本質是抒情性。離開這一點,敘事詩的內容就會同其他不是詩的敘事作品劃不清界限。

  敘事詩當然要敘事,要合適地處理好事與情的關係,要在抒情中敘事,敘事中抒情,具有分明的抒情氣質。

  敘事詩的抒情性表現為它以詩的抒情原則統馭敘事而不是相反。敘事詩中常常出現抒情插筆--詩人自己站出來,直接向讀者傾吐自己對所敘之事的審美評價,抒發自己的激情。這些抒情插筆,是聯絡全詩各部分的紐帶,而且經常是"居要"的"片言",是精闢的警句。當然,敘事詩在詩中有自己的特點:敘事。這是抒情詩不能取代的。生活給敘事詩留下了位置。

  和抒情詩相比,敘事詩所敘之事是完整的。抒情詩即便有故事,這故事也不完整;敘事詩的故事卻具有完整性。

  敘事詩迴避複雜情節,不以故事的曲折離奇取勝,而是寓豐富於單純。

  特點分類

  中國民間敘事詩的產生、流傳和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按內容分,有創世敘事詩、英雄敘事詩和婚姻愛情敘事詩三類:

  創世敘事類

  這類敘事詩產生較早,大多以開天闢地、人類起源、自然萬物起源、民族來源、文化創造等為題材。此類作品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中儲存甚多。 如已蒐集、 整理、 出版的□族的《梅葛》、納西族的《創世紀》、白族的打歌《創世紀》、瑤族的《密洛陀》、拉祜族的《牡帕蜜帕》、阿昌族的《遮帕麻與遮米麻》、苗族的《苗族古歌》、壯族的《布伯》以及布依族和侗族古歌等長篇和短篇創世敘事詩二、三十部(篇)。 這些作品,主要敘述世界的創造者們(天神、巨人和半人半神式的英雄)開天闢地、創造人類及自然萬物的英雄業績。不少的創世敘事詩,同時把這些開闢之神作為文化英雄和本民族的始祖加以歌頌。這就使一些長篇創世敘事詩具有比較廣闊的內容,如詩中常常將一年四季的劃分,狩獵、畜牧、農事、工具製造、火的發明、造屋、祭祀以及婚姻、喪葬等生產和生活事象的起源,歸功於這些文化英雄。在關於民族來源、民族遷徙詩歌中,他們又充當著始祖神和氏族、部落守護神的角色。此外,也有些民族的創世敘事詩,只有開天闢地、人類起源等內容,形式較短小,如侗族的《祖源歌》、布依族的《十二個太陽》、藏族的《什巴開天闢地歌》等等。

  杜甫敘事詩的特點

  在杜甫以前,文人寫的敘事詩是很少的,而杜甫則在詩中大量運用敘述手法,以五、七言古體寫時事,即事名篇。可以說敘事技巧在杜甫手中達到了高度成熟,具體看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杜甫善於對現實生活催典型的藝術概括。他很善於選擇和概括有典型意義的人物,透過個別,反映一般。比如《兵車行》中那個"行人"的談話,便說出了千萬個征夫戍卒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別"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範例。杜甫還善於把巨大的社會內容集中在一兩句詩裡,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十分震撼人心,就因為它是詩人以如椽的詩筆,概括了社會現實中的尖銳的矛盾。

  第二,杜甫的詩敘事,常融入強烈的抒情。多數的敘事詩,他其實是作為抒情來寫的,例如《羌村三首》,記回鄜州省家事,寫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寫與家人、鄰里如何在這悲喜中相見,那種悲哀、同情、無可奈何,都交錯在一起。可以說,杜甫將客觀的真實的敘述與主觀的強烈的抒情融為一體,他的一些詩,很難分出是抒情還是敘事。有時還雜以議論,融抒情、敘事、議論於一體,長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賦的鋪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詩的意境創造。杜甫的詩歌記述的是時事,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畫面,而抒發的是一己情懷,這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詩歌表現方法的一種轉變,是杜詩異於盛唐詩的地方。

  第三,對話的運用和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為了把人物寫得生動,杜甫吸收了漢樂府的創作經驗,常常運用對話或人物獨自,並顧全到了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這類作品很多,如《新婚別》寫一位新娘子的獨白,使我們讀起來,有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

  第四,採用俗語。這是杜詩語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體詩中即多用俗語,但在敘事的古體詩中則更為豐富,關係也更為重要。因為這些敘事詩許多都是寫的人民生活,採用一些俗語,自能增加詩的真實性和親切感,並有助於突出人物性格和語言的個性化。比如同是一個呼喚妻子的動作,在《病後過王倚飲贈歌》一詩中,杜甫用的是"喚婦出房親自饌",而在《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中,卻用的是"叫婦開大瓶","叫婦"這一俗語,便顯示了田父的.本色。

  第五,杜甫的詩敘事。既敘事件經過,又用力於細部描寫。這些細部描寫,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畫,從細微處見出真實,展開畫面,把人引入某種氛圍、某種境界。如《北征》敘從鳳翔行在往郫州省家的一路所見,透過一些細節描寫,從一個視角展現了廣闊的歷史畫面。也正是這些細小的描寫,使杜詩的敘事方式有別於前此的敘事詩,它從概括描寫走向寫具體事件的片斷,因寫細節而更少概括描寫常有的誇張,更多真實感,並且故事性被沖淡了,而生活色彩則得到極大的加強,《兵車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別"等詩無不如此。

  抒情詩特點

  抒情詩是詩歌的一種,這種詩以集中抒發詩人在生活中激發起來的思想感情為特徵,主要來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詳細敘述生活事件的過程,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不具體描寫人物和景物。抒情詩的特點是側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優秀的抒情詩則往往激盪著時代的旋律。抒情詩因為其內容的不同分為頌歌、情歌、哀歌、輓歌、牧歌等。

  簡介

  抒情詩以表現主觀感情、抒懷詠志為主,它透過抒發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對客觀事物的再現要服從於主觀內心世界的表現。它不具體刻畫人物,不展開故事情節。 抒情詩一直是中國詩歌的主流,從《詩經》《楚辭》到李白、杜甫、李商隱等人的絕大多數詩歌都是抒情詩,敘事詩則是影響力次於抒情詩的一種詩歌,杜甫的《石壕吏》等詩歌、元稹、白居易的一些長篇歌行都是敘事詩,宋代詩歌中出現了說理詩。敘事詩和說理詩影響力都不及抒情詩。

  表現手法

  一.以景載情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現)牛羊。

  這是一首北朝民歌,它為我們展現了北方草原的壯闊之景。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境界更是豁然開朗。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裡。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整個草原因此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

  這一片北方的大草原,廣闊無垠,天空高渺,牛羊肥壯,牧草豐盛。在這樣的一片天地之中,立馬草原,展望家鄉風光,豪情滿懷,放聲高歌的草原牧民,似乎一揮馬鞭,就會從《敕勒歌》裡向我們躍馬奔來。

  整首詩歌,沒有一句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但我們卻可以真真切切地從詩中感受到那一份豪邁之情。整首詩歌,句句寫景,但句句見情。全篇不見一字寫情,但字字皆情。這首寫景抒情詩,詩人並不直接說話,而是透過筆下的景物來傳情達意。詩所描寫的景,就成了詩人情感的載體,情在景中,景就是情。這種寫景抒情詩,其特點就是以景載情。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觸景生情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人,一生以收復失地為己任,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他的一生,時時處處閃現出一個英雄人物不願在平庸中度過一生的英雄本色。但是苟安江南的南宋朝廷,始終沒有給這樣的一個英雄人物以用武之地,沒能讓他一展雄風,去實現自己的平生夙願。1176年,36歲的辛棄疾路過造口,想到就在47年前,金兵攻打江西,由南昌追擊隆裕太后的御船,直追到太和縣,才不及而返。隆裕太后逃到造口,棄船登陸,到達贛州。如今,47年過去了,中原故都仍在金兵佔領之下,而南宋朝廷仍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以收復失地。正當盛年的辛棄疾,在鬱孤臺下,激情難抑,大筆一揮,給我們留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菩薩蠻》。

  這首詩,寫到了“鬱孤臺”、“清江水”、“無數山”、“青山”、“江晚”、“鷓鴣聲”這樣一些景物。在寫景的同時也寫出了詩人自己的主觀感受,“行人淚”、“可憐”、“望長安”、“愁”、“聞”,這些詞語讓人真切地感覺到了詩人內心的傷痛。

  在這首詩裡,詩人由眼前的“清江水”想到行人淚,由“東流”水奔騰而去不受群山遮擋,想到南渡之人卻無法北歸,無法回到中原,只有愁緒滿懷。

  這首詞以眼前景道心上事,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而一併託諸眼前景寫出。

  《菩薩蠻》這首詞中所描寫的景,是詩人藉以抒情的觸發點。情因景而生而又緣於景。它的特點就是因景生情。而且這種寫景抒情詩中的景,往往是有歷史背景的。看起來是因眼前之景才有感而發,實際是對那景所具有的歷史背景有感而發,從而借題發揮,一抒胸臆。欣賞這種詩歌,往往要聯絡到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有關情況,我們對詩歌內涵的理解才會準確而深刻。

  這種寫景抒情詩,其特點是有景有情,情由景生,可謂觸景生情。

  三.以景蘊情

  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是柳永寫離別的一首詞,在這首詞中,詞人寫了“寒蟬”、“長亭”、“驟雨”、“煙波”、“暮靄”、“楚天”、“岸”、“風”、“月”這樣一些景物。這些景物點出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別時的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別時的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此時此地的景物各具特色:“悽切”、“晚”、“初歇”、“千里”、“沉沉”、“闊”、“楊柳”、“曉”、“殘”。這樣的景物組合在一起,為全詞定下了淒涼傷感的調子,也為我們營造出了一種“悲涼、冷落”的氣氛。在這樣的氣氛中,即將離開自己心上人的詞人“帳飲無緒”、“留戀處”、“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念”。詞人的一腔離愁,滿腹依戀,盡在字字句句一物一事之中了。在這裡,詞人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透過具有畫面性的環境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這首寫景抒情詩透過對離別時身邊景物的描寫,渲染出一種氣氛,營造出一種意境。這種氣氛又很好地把詩人的情感烘托了出來,而這種意境的產生,更是讓詩人的情感有如月懸中天,渾然天成。這種寫景抒情詩,情由境生,我們可以稱之為以景蘊情

  一首令人回味的抒情詩,不會只是純粹地直白地來抒情,更多的是藉助於一些景物來傳情達意。我們的古典詩詞尤其講究含蓄蘊藉,瞭解這些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欣賞這些古典詩詞,從中獲得藝術的薰陶,提升自己的藝術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