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湖春行》導學案
引言:《錢塘湖春行》結構嚴密,格律嚴謹,對仗工整,語言流暢,生動自然,語氣平易,體現了通俗流暢的特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錢塘湖春行》導學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一、小組預習成果展示
1、簡介詩人
2、解釋詞語
早鶯:暖樹:新燕:淺草:亂花:
3、朗讀這首詩
二、對照註釋理解詩意,選擇你喜歡的一句詩描繪畫面,參考句式:
從————中我看到了————。
從————中我聽到了————。
從————中我感受到————
三、賞析古詩
1、賞析方法:
(1)、賞物像(描繪了什麼?)
(2)、抓特點(怎麼描繪的?)
(3)、賞語言(品味關鍵詞、抓修辭。)
(4)、體會詩中的意境和詩人情感
2、賞析以前我們先找到作者描繪了初春西湖的哪些景物?
3、舉例:幾處早鶯爭暖樹:“幾處”、“早”寫出了初春黃鶯還不多,“爭”用擬人手法寫出了黃鶯競相飛上枝頭歡歌的景象。展現了初春的勃勃生機。
4、小組合作賞析剩下的六句話
5、小組抽籤展示
四、背詩(比一比)
五、拓展
1、我來鑑賞
春雪
(唐)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1、第二句話中的“驚”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驚訝、驚喜)
2、三四兩句話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簡要賞析。
2、這是一首描寫春天描寫西湖的古詩,同學們喜歡春天和西湖嗎?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描寫西湖的詩句。小組內交流一下,組長可以記錄下來,看一下那個小組積累的多。小組展示。
六、賞析課文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間四句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有詩評家指出:四句之中,閒筆太多。他所說的閒筆,是指“幾處”、“誰家”、“漸欲”、“才能”,刪去之後,詩為“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亂花迷人眼,淺草沒馬蹄。”僅就吟景來說,原詩的形象和畫面全都出來了。然而,詩人寫的是“春行”,不是“春景”,他要讓西湖的春景隨著他的“行”而流動。沒有這八個字,春景是靜止的;有了這八個字,靜止的畫面便流動起來。
“幾處”是數量詞。“早鶯爭暖樹”,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冠以“幾處”,這美的畫面就不是一幅,而是多幅。這邊有,那邊有,遠處還有。“柳浪聞鶯”為西湖一景,其實,春日西湖的四周,處處可聞鶯啼。“誰家”是疑問詞。詩人並非著意描繪“春燕啄泥”,而是有意追問:“那啄泥的春燕是誰家的呢?”隨著這一發問,說不定詩人會加快腳步,雙眼緊盯著那隻春燕,看它到底把春泥銜到哪戶人家去築巢。這麼聯想開來,不是比僅僅刻劃“春燕啄泥”的'畫面有趣得多嗎。“漸欲”“才能”與“幾處”“誰家”一樣,不提供形象,不組成畫面,但加入詩中,卻使形象得以擴充套件,畫面得以延伸,自然之物會隨著詩人的“行”而流動起來。
朗朗吟誦是讀詩,細細琢磨是品詩,好詩可讀還耐品。有的詩初初一讀,覺不出多妙,但慢慢品讀,卻妙氣橫生。直接讀出的詩味,多來自直觀的形象;間接品出的詩味,多藏在形象之外的“閒筆”中。
那位詩評家就當詩評家吧,千萬別當編輯,更別當總編。否則,白居易們的詩作投到他手裡,他大筆一抹,說是砍去“閒筆”,實則傷筋動骨,那詩作的命運就慘了。
七、知識拓展
知識舉要
雲腳
“腳”的本義指人和動物行走的器官。又可指器物的支撐,如椅腳、桌腳。還可指器物的下端,如山腳、牆腳。又可指殘餘的滓末,(現代漢語中有“下腳料”之類的詞語)由此引申為末端。如日腳、雨腳,杜甫《羌村三首》:“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本詩“水面初平雲腳低”中的“雲腳”,指雲層的最低處。
初
“初”在古漢語裡用作副詞,常用來表示時間。常指動作行為的第一次或發生後最初的那段時間。
1.常用在動詞前,有時用在形容詞前,可譯為“開始”“乍”,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jì)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本詩“水面初平雲腳低”。(初:乍)
2.用在動詞前,表示事情是頭一回這樣做。如《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初稅畝”。
3.用在句子(或短語)開頭,表示對往事的追溯。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初,亮自表後主”。
4.表示“從來”“素來”一類意思。如《漢書·蓋勳傳》:“群臣初無是言也”。(初:素來,從來。)
漸
“漸”在古漢語裡常用作副詞,意思是“逐漸”,表示情況的逐漸變化或程度的逐漸加深。可譯為“逐漸”“越來越”“漸漸”。本詩“亂花漸欲迷人眼”即用此義。
“漸”用作動詞時有“加劇”“疏導”“沾溼”等許多義項。如《書·顧命》:“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漸:加劇。)《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漸:疏導。)《詩·衛風·氓》:“淇水湯湯(shāngshāng),漸車帷裳。”(漸:沾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