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錢塘湖春行> 關於《錢塘湖春行》的教學反思

《錢塘湖春行》的教學反思

關於《錢塘湖春行》的教學反思

  引導語: “詩不好教。”這是許多老師曾有的教學困惑。《錢塘湖春行》作者為唐代詩人白居易,上完這節課,老師們有哪些地方值得反思呢?

  篇一:

  反思剛過去的這堂課,心中遺憾多多,要是重上這堂課,我將從以下幾點著手改進設計:

  一、新課標強調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啟發學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教師要做到真正從內心的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

  二、注重國學知識的橫向與縱向的遷移,不囿於文字,給予學生一種大國學理念。

  三、開課給學生以更多的圖片、影片、古詩文資料等生活素材,構建其對西湖最直觀的印象。

  四、開放更多的體現在學生在基本問題掌握的基礎上對更多新問題的提出。

  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資訊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過程不是對新資訊的直接吸收和積累,而是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

  課堂上,學生不再只是聆聽欣賞,也不再被動接受老師的灌輸,他們學會了在創造和主動獲取中享受著學習的快樂,他們正一步步在自主開放的空間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也將在不停耕耘中忍受那份蛻變的陣痛,感受學生自主學習帶來成功的喜悅。

  篇二:

  這節課我試圖走出詩歌教學的困惑,一改過去詩歌教學中,教師講解字句的理解,學生閱讀背誦的.死板教學模式。大膽把閱讀、欣賞、領悟、感受的主動權全部交給學生,教師只略作點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課後發現,由於學生透徹地理解了詩歌,背誦起來也很順利,默寫時甚至很少寫錯別字,而學生筆下的春天也是生機勃勃,詩意盎然。

  反思課堂教學的設計,我覺得就是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實現學生與文字,學生與學生,老師與文字,老師與學生的對話,構建閱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課堂,搭建起互動的橋樑,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能想能說,會想會說。

  篇三:

  我在處理本課教材中,始終堅持一個信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標中提倡閱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關係。學生與文字,學生與學生,老師與文字,老師與學生這樣互動的局面,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文體地位,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見解或教參的解讀強加到學生身上,而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

  在這堂課中,我只有設計兩三個大的問題,當問題的設計是貼近學生的,讓他們每個人有話可說,注重題目的開放性,答案的多元化,還提倡學生多角度閱讀,有創意地閱讀。在這堂課中,我提倡的是返樸歸真的閱讀文字,從頭至尾我沒有將個人的閱讀體驗強加到教學中,生怕這些會左右了學生的思考與體驗,於是才有了想象思維的存在。

  這正是課標中所提倡的閱讀是一個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而沒有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解讀,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我認為這堂課的設計到實施到結束,有著全新理念的引導,教師真正做到了引導,而學生真正體現了其主人的身份。

  篇四:

  反思這堂課,有兩點明顯的不足:

  1.人文性體現得不足。整堂課教師都很注重語言的學習,但人文性也多是體現在文字之外的教師言語、行動和表情中,文字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導致文字語言的學習缺少文字情感的關懷。

  2.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小組討論前,由於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言。這是變相的“一言堂”!這是變相的“灌輸”!只是先前是由教師一言灌輸的,而現在,則是由少數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言灌輸。

  這便是我這次教學中的最大敗筆,也是我這次教學後的最大收穫!

  篇五:

  第一次聽聾啞學校的老師上課,感覺有點新奇,就像大多數人無法想像,弱智學校的老師怎樣上課一樣。普通與特殊,有跨度就有區別,但語文教學有其共性的地方,主題依舊是在語言文字教學上下功夫,要把握好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只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方法的不同而已。

  古詩詞教學對於特殊孩子來說,是個難點,最近我也在嘗試運用古詩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語感,的確,有些難度。八年級聾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好,感悟能力也很強.但由於聾啞缺陷,感悟古詩的音韻美,感受詩的意蘊,有一定的難度。聽完這一節課,我也有些自己看法,總結一下,以供自已日後教學參考。

  1、關於老師的基本素質。市特校的李老師是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教態自然親切,她溫柔細膩的語言,能平穩孩子的情緒。當課件呈現西湖美景,加以她優雅的手語動作,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如詩畫中的舞蹈,引生入美境。

  李老師的語言特別精練。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語言簡練,卻恰如其分,是對老師的基本要求,由於我教學生得重複多次,所以變得日漸有些羅嗦,語言上也沒注意修煉。

  2、教學設計結構嚴密,理解古詩的過程環環相扣,由“線—面—點”即從讀句,理解句,到整體感知,再到精彩字詞,多角度的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含義,從讀句、讀詩、讀字中去體會西湖的春景,也感悟到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

  3、能把握住古詩的要點,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便於聾生形象感知。一句詩,就是一個唯美的畫面,音畫是最直觀形象的,課件教學很適合特殊的課堂,也對老師的資訊科技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善於啟發學生想像,讓學生把感悟到的內心體驗,用手語表達出來。從中我能感受到她把新課標的理念內化到教學之中.課堂上能以啟發教學為主,同時給學生獨立自主的空間,讓學生小組學,小組合作交流,從課堂來看,這一點聾生能做到,弱智兒童比較難,但我覺得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意識,不能因為他殘疾、弱智,就覺得他什麼都不會。

  特別是,後面的評課老師說到,沒有注重質疑能力的培養,多是老師給出點線索,讓他們順藤摸瓜,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找找這瓜在哪?說得很到位,這就是啟發式教學的最高境界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弱智教育的老師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特別是高年段的教學。

  5、創新點,讓聾生表演古詩。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讓所有的老師耳目一新,孩子們獨具特新的表演,讓聽課的老師感到驚訝,他們只借用了老師準備的頭飾,把“新燕啄新泥”、“騎馬遊西湖”、“早鶯爭暖樹”……每一個場景,用肢體語言表達得那麼真切與樸實,對古詩的理解那麼到位,這也許是老師自己都感到意外的。

  當然,弱智學生不會表演,這一環節提示了我,老師可以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幫助學生理解。或者多收集別人表演的情境劇,讓他們學習、觀摩,也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