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歐陽修> 朝中措歐陽修

朝中措歐陽修

朝中措歐陽修

  導語:《朝中措》是著名的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寫,是他為好友劉原甫踐行所創作的著名佳作。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歐陽修朝中措,歡迎閱讀!

  朝中措

  歐陽修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尊前 通:樽)

  《朝中措》譯文:

  平山堂的欄杆外是晴朗的天空,遠山似有似無,一片迷濛。我在堂前親手栽種的那棵柳樹啊,離別它已經好幾年了。我這位愛好寫文章的太守,下筆就是萬言,喝酒一飲乾杯。趁現在年輕趕快行樂吧,您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頭兒已經不行了。

  《朝中措》註釋:

  平山欄檻:平山堂的欄檻。

  手種堂前垂柳:平山堂前,歐陽修曾親手種下楊柳樹。

  別來:分別以來。作者曾離開揚州八年,此次是重遊。

  文章太守:作者當年知揚州府時,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稱“文章太守”。

  揮毫萬字:作者當年曾在平山堂揮筆賦詩作文多達萬字。

  千鍾:飲酒千杯。

  直須:應當。

  尊:通“樽”,酒杯。

  《朝中措》鑑賞: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與歐陽修過從甚密的劉敞(字原甫)知制誥;嘉祐元年(1056),因避親出守揚州,歐公便作此詞送給他。歐公曾於仁宗慶曆八年(1048)知揚州,此詞借酬贈友人之機,追憶自己揚州的生活,塑造了一個風流儒雅、豪放達觀的“文章太守”形象。詞中所寫平山堂為歐公任揚州太守時所建。

  這首詞一發端即帶來一股突兀的氣勢,籠罩全篇。“平山欄檻倚晴空”,頓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無比。這一句寫得氣勢磅礴,便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邁的基調。接下去一句是寫憑闌遠眺的情景。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登上平山堂,“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簷下”,則山之體貌,應該是清晰的,但詞人卻偏偏說是“山色有無中”。這是因為受到王維原來詩句的限制,但從揚州而望江南,青山隱隱,自亦可作“山色有無中”之詠。

  以下二句,描寫更為具體。此刻當送劉原甫出守揚州之際,詞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楊柳。“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種”二字,看似尋常,卻是感情深化的基礎。詞人平山堂前種下楊柳,不到一年,便離開揚州,移任潁州。這幾年中,楊柳之枝枝葉葉都牽動著詞人的感情。楊柳本是無情物,但中國傳統詩詞裡,卻與人們的思緒緊密相連。何況這垂柳又是詞人手種的。可貴的是,詞人雖然透過垂柳寫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暢。特別是“幾度春風”四字,更能給人以欣欣向榮、格調軒昂的感覺。

  過片三句寫所送之人劉原甫,與詞題相應。此詞雲“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不僅表達了詞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劉敞的倚馬之才,作了精確的概括。綴以“一飲千鍾”一句,則添上一股豪氣,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氣度豪邁、才華橫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詞的結尾二句,先是勸人,又回過筆來寫自己。餞別筵前,面對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衝口而出。無可否認,這兩句是抒發了人生易老、必須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但是由於豪邁之氣通篇流貫,詞寫到這裡,並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蒼涼鬱勃的情緒奔瀉而出,滌盪人的心靈。

  歐詞突破了唐、五代以來的男歡女愛的傳統題材與極力渲染紅香翠軟的'表現方法,為後來蘇軾一派豪放詞開了先路。此詞的風格,即與蘇東坡的清曠詞風十分接近。歐陽修政治逆境中達觀豪邁、笑對人生的風範,與蘇東坡非常相似。

  《朝中措·襄陽古道灞陵橋》鑑賞

  【作品介紹】

  《朝中措·襄陽古道灞陵橋》是金代詞人完顏璹的作品。是一首感今追昔之作,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此類作品,並不拘泥於一時一地一物,而是筆勢跳躍,地域轉換涉及頗廣,古今上下,縱橫多變。既表達了作者內心澎湃激盪的感情,又是刻意而為的婉轉的筆法。

  【原文】

  朝中措

  襄陽古道灞陵橋①,詩興與秋高。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②,雲飛隴首③,風落江皋。夢到鳳凰臺上,山圍故國周遭。

  【註釋】

  ①瀑陵橋:即灞橋,:整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灞水上。

  ②玉塞:鄲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市東。

  ③隴首:泛指隴山一帶地區。

  【賞析】

  這是一首感今追昔之作,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此類作品,並不拘泥於一時一地一物,而是筆勢跳躍,地域轉換涉及頗廣,古今上下,縱橫多變。既表達了作者內心澎湃激盪的感情,又是刻意而為的婉轉的筆法。因為詞人雖然憂念國事,對金朝衰勢焦灼悲苦,但迫於政治環境的險惡,此種心情,卻不敢直接表白,只能委婉地透露,故在此詞中用典頗多,但其用典渾化無痕,意深而筆曲,頗為耐人尋味。

  上片首句以灞陵古道起,氣勢頗為宏大。灞陵橋,即霸橋。《三輔黃圖》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此處以此地起首,當然不是寫離別,而是要緬懷英雄業績之意。因為在歷史上,這一帶曾發生過無數次激烈的戰鬥,湧現出了眾多威名赫赫的英雄人物:雄才大略、一統中華的秦始皇、“按劍清八極,歸酣歌《大風》”的漢高祖劉邦;漢初功臣蕭何,韓信、張良;漢武帝時的封疆大將衛青、霍去病、射虎南山的飛將軍李廣,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等等,他們在這裡都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事蹟。詞作者由古蹟“灞陵橋,想到了這些英雄人物,又不禁聯想到金朝國勢衰落,卻無人能象這些英雄那樣,擔當起挽救國家於危亡中的大業,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故有”詩興與秋高“句。”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雄豪“雖是化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豪傑“句,但卻毫無突兀之感,實在是作者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既抒發了他追念前代英雄豪傑的真情實感,同時也流露出他對國家缺乏棟樑之才,不知前途如何的深切的憂慮。

  下片,沿上片起首之意,依然以地名入詞。玉塞,即玉門關,又稱玉關,“霜清玉塞”意玉門關外,霜清月冷,“雲飛隴首著,風落江皋”則更顯悽清。

  後兩句,出自南粱柳惲《搗衣詩》“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這三句都是寫秋景,皆對應了上片“秋高”二字。同時也婉轉地表露了作者的生活窘況。《金史》本傳曾載詞人“客至,貧不能具酒餚。”可見,此三句不同地域的秋景描寫,也未嘗不是作者孤悽,憤懣心境的曲折表露。後兩句“夢到鳳凰臺上,山圍故國周遭”則化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及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詩句,充溢著強烈的感傷之情,表達了詞人對故都燕京昔日繁華、昌明盛世的深切懷念。往日國家興旺,才人輩出,而今冷落淒涼,缺少棟樑之才;兩相對襯,詞人是多麼的焦灼,心中的悲憤、憂慮向誰傾述?讀罷此句,那種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思宛如感同身受。嘆寥寥數句,能達此立意,可見作者是個極具才華的詞人。

  【作者介紹】

  完顏璹(1172-1232)本名壽孫,字仲實,一字子瑜,號樗軒老人。金世宗孫,越王完顏永功長子。“天資雅重,薄於世味”(《中州集》卷五),累封密國公。天興元年蒙古軍攻金者汴梁,圍城中以疾卒,年六十一。《金史》卷八五附傳永功。博學有俊才,喜為詩。平生詩文甚多,自刪其詩存三百首,樂府一百首,號《如庵小稿》詩詞賴《中州集》以傳。周泳先《唐宋金元詞鉤沉》輯為《如庵小稿》一卷,凡九首。元好問推為“百年以來,宗室中第一流人也”(《中州集》卷五)。多寫隨緣忘機、蕭散淡泊意緒。況周頤稱其“姜史、辛劉兩派,兼而有之”(《惠風詞話》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