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歐陽修> 《採桑子》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採桑子》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採桑子》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歐陽修,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採桑子》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採桑子》中的第四首,小編提供的歐陽修《採桑子》的原文翻譯及文學賞析,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採桑子》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

  採桑子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白話譯文】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濛濛;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彷彿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濛濛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採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甚愛潁州西湖風光,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閒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後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 ,由此引出“群芳過後”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於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透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群芳過後”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讚美說“好”,並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人心情舒暢則觀景物莫不美麗,心情憂傷則反之。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道理也正在於此。

  過片表現出環境之清幽,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笙歌散盡遊人去,”乃指“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遊春盛況已過去,花謝柳老,“笙歌處處隨”的遊人也意興闌珊,無人欣賞殘紅飛絮之景;“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惜春戀春的複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後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後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於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後二句,“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後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製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裡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此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後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後,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後的閒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於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全詞取境典型,敘事抒情結合。章法縝密,構思嚴謹,意象鮮明。

  《採桑子》的.原文翻譯及賞析2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

  五代:李煜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鬚在玉鉤。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深秋時節,梧桐樹下,轆轤金井旁,落葉滿地。樹木入秋而變,人見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簾,眼望窗外細雨,舊愁之上又添新愁。

  閨中的思婦獨守著瓊窗,想到韶華漸逝,心願難成,怎不雙眉緊皺,愁在心頭。回首邊地,徵人久無音訊。想要寄書信,可是黃河寒波滔滔,溯流難上,思婦只能在孤獨寂寞中苦苦守望。

  「註釋」

  ①此詞調名於《草堂詩餘》、《花間集補》中作《醜奴兒令》,《類編草堂詩餘》中注曰:“一名《羅敷令》,一名《採桑子》。”《類編草堂詩餘》、《花草粹編》、《嘯餘譜》中均有題作“秋怨”。從詞意看,當屬李煜中期的作品。

  ②轆轤(lùlú):一種安在井上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車。金井:井欄上有雕飾的井,這裡指宮廷園林中的井。梧桐:一種落葉喬木,葉柄長,葉大,質地輕而韌。古代詩人常用梧桐金井說明時已至晚秋。如李白《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中有詩句:“去國客行遠,還山秋夢長。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床。”又王昌齡《長信秋詞》中也有詩句:“金井梧桐秋葉黃”。

  ③幾樹:多少的樹。樹,這裡指梧桐樹。驚秋:《詞林萬選》中作“經秋”。驚秋,有二種理解,一說吃驚秋天的到來,二說秋風驚動了梧桐樹。兩種理解儘管語意角度不同,但均可通。

  ④晝雨:指白天下的雨。晝,白天。新愁:《詞林萬選》、《嘯餘譜》等本中均作“和愁”;《全唐詩》、《歷代詩餘》、《花間集補》、《古今詞統》等本中均作“如愁”,《古今詞統》注中雲:“‘如”一作‘和’。”新愁,指悲秋之愁。

  ⑤百尺:這裡為約指,極言其長。蝦鬚:因簾子的表狀像蝦的觸鬚,所以用“蝦鬚”作為簾子的別稱。《類編草堂詩餘》注中雲:“蝦鬚,簾也。”唐代陸暢《簾》詩中有句“勞將素手卷蝦鬚,瓊室流光更綴珠。”用法同。玉鉤:玉製的鉤子。這句話是說長長的簾子掛在玉鉤上。

  ⑥瓊窗:雕飾精美而華麗的窗。春斷:《詞林萬選》中作“夢斷”。春斷,這裡指情意斷絕,即男女相愛之情斷絕。春,指男女相愛之情。雙蛾:《花草粹編》、《花間集補》等本中均作“雙娥”。即指美女的兩眉。蛾,蛾眉,指婦女長而美的眉。皺:起皺紋,指皺眉。

  ⑦回首:回望。邊頭:指偏僻而遙遠的地方。唐代姚合《送僧遊邊》詩有:“師向邊頭去,邊人業障輕。”之句。

  ⑧欲:想要。寄:寄託。鱗游:游魚,這裡借指書信。古人有“魚傳尺素”之說,古樂府《飲馬長城窟》中記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人遂以“雙鯉”或“魚信”代指書信。

  ⑨九曲:蕭本二主詞中“曲”作“月”。九曲,形容黃河河道的迂迴曲折,這裡代指黃河。九,泛指多數。唐代盧綸《邊思》詩有:“黃河九曲流,繚繞古邊州。”之句。遂以九曲代指黃河。泝(sù)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開寶六年,宋太祖任命李煜的弟弟從善為泰寧軍節度使,並留在京師。李煜請求宋太祖讓從善回國,未獲允許,作登高文,哀念不已。據說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這首詞是從善入宋後未歸,李煜為思念他而作的。

  賞析

  上片寫景,先點出“轆轤”、“金井”、“梧桐”三物,不單是寫實,也都有寓意。轆轤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邊常常是女子的懷人之所。轆轤的迴圈滾動又與思念的輾轉反覆相通,搖著轆轤,情思纏綿,往往是詩詞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徵。古代的井邊多種梧桐,“一葉知秋”,秋來梧桐葉兒黃,故梧桐是常見的悲秋意象。這三者位置相關,意義相通,常常被聯絡到一起來寫女子的秋思,如吳均的“玉欄金井牽轆轤”,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與這裡的“轆轤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李煜的表達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強調了一個“晚”字。“晚”可以指黃昏,暗示了從早到晚的期盼,有“黃昏望絕”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葉黃隕落的形象,令人聯想歲華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來的“幾樹驚秋”,本來是寫人在驚秋,卻道以“樹驚秋”;寫情就更婉轉,更深沉,並使蕭瑟的秋景與女子的傷情融合到了一起。“晝雨如愁”引出人物。說是“晝雨”,可見是下了一天還沒有停的雨。而這雨是小雨,絲雨,紛紛揚揚,飛飛灑灑,就如同瀰漫在人心中的憂愁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百尺蝦鬚在玉鉤”,是說精美的竹簾掛在鉤上,暗指人的遙望,下啟“回首邊頭”,景物描寫也就由室外轉入了室內。

  下片抒情,以“瓊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蝦鬚”,過渡十分自然。這裡的“春斷”,要分作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說春去秋來,時光流逝,歲華漸老,青春不再復返,故日“斷”。一是說遠人無訊息,任憑思念,深情不得傳達,“腸斷白萍洲”(溫庭筠),“春斷”也就是“情斷”。這兩層意思相輔相映,都在表現思念之深,於是而有“雙蛾”之皺,有“回首”之舉,有“欲寄”之事,更用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思念之切。由皺眉,到遙望,到“欲寄鱗游”,思念的感情漸進深化,寫出女子終於決定要以主動的訴說去打動對方的心,以喚回心愛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湃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縱使信寫出,何人可傳寄?何處可投遞?無奈之極。可越是無奈,越見情深。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有思,秋風秋雨關秋思,離情別恨聯秋怨,寫得婉約蘊藉,回味悠長。後人馬致遠之《天淨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

  【拓展閱讀:】

  歐陽修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貧,他的母親以荻(秸稈)畫地,教他寫字。

  多誦古人篇章,為詩文,“下筆出人意表”。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言事,得罪宰相被貶,被降知夷陵縣。康定元年(1040)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

  慶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誥。慶曆五年,杜衍、范仲淹、韓琦、富弼等名臣相繼被排擠出朝,歐陽修上書為他們分辯,被貶知滁州,後又改知揚州、潁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和宋祁等一同編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

  晚年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太子少師。神宗熙寧五年(1072)卒於家,諡文忠。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風格

  (1)反映人民生活和軍國大事的詩歌.代表作有《食糟民》,《邊戶》等.

  (2)表現自己仕途中的各種遭遇,抒發自己的坦蕩胸懷和曠達精神.代表作有《戲答元珍》等.

  (3)反映民風民俗以及詠物的詩歌.其詩歌總體藝術特色是:風格以平淡為主,但含意深婉,脈絡細密;也有濃烈的議論化和散文化傾向. 歐陽修的詩歌初步表現出了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特點,已明顯從宋初詩風的侷限中擺脫出來,以較為宏大的創作格局、暢達健朗的風格意趣初步奠定了時代新風。歐詩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雖然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詩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了腐敗政治。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總的來看,風格是多樣的。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 歐陽修的詩歌有兩大特點,一是以文為詩,一是以議論為詩。歐陽修詩歌中最精彩的是以近體為主的短篇之作。這類詩語言淺近自然親切,意脈流暢連貫,對確立宋代平易自然的詩歌風格有開創之功。 精讀作品:歐陽修 《戲答元稹》《朋黨論》《五代史伶宮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