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內經> 《內經》精神情志養生

《內經》精神情志養生

《內經》精神情志養生

  《內經》僅代表當時醫學理論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學的思維來解釋自然科學問題的理論假說,雖然發現了許多客觀的規律與結論,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

  當代社會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愈來愈多,現在疾病譜的改變也充分說明了精神情志致病的廣泛性。因此,對精神情志方面的養生保健必須引起重視。《內經》認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動的基本體現,由五臟所產生,同時又能反作用於五臟,而影響人體臟腑功能活動,強調人們必須要“積精全神”,才能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內經》關於精神情志養生的論述非常豐富,主要見於《素問》的《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陰陽應象大論》、《舉痛論》,《靈樞》的《本神》、《本髒》、《天年》等篇。實踐證明,透過調節精神情志進行神志方面的養生,在現實生活中具有防治多種臨床疾患的實用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所謂調節精神情志,主要是指對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的調節,即應保持心態的安閒清靜,控制意志,減少嗜慾,情志適度等。筆者現將其分成精神調節、情志調節兩方面進行論述。

  精神調節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其中提出了“恬惔虛無”、“志閒而少欲”精神調節的兩個具體養生理法。“恬惔虛無”,恬淡為安靜之意,虛無指不存雜念,即避免情志過激。“志閒而少欲”,閒,本義為木欄類遮攔物,引伸為控制、限制,即控制、約束自身,減少各種不切合實際的慾望。 《內經》還進一步舉例,指導人們從具體的生活方式上來調攝精神,即“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上古時代會養生的人,心態平和,有吃的無論粗細都覺得很可口,有衣服穿無論美醜都覺得很合身,各種風俗習慣都讓人舒坦,這樣以來,大家沒有人在乎地位高低,沒有爭權奪勢,沒有嫉妒心理,大家都過著純樸無華的生活,在心無妄求妄欲的狀態下,內藏於五臟之中,如此一來形神和睦,就不會受到外界刺激的侵擾,達到“不懼於物”的精神境界。

  《內經》精神調節給予當代人的養生借鑑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提示人要正視現實,將生活、工作目標定得近期一些、可操作性強一些,不可好高騖遠;其次,不要與他人攀比,不可欲望過分強烈,嗜慾不止,則會擾動神氣,破壞神氣的清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過度的不良慾望,做到心情舒暢,陶冶情志,靜心寡慾,有利於怡養精神。其次,因為人有慾望不可避免,我們為了追求健康,就要降低慾望值,如果慾望值過高,一旦達不到目的,會產生憂愁、悲傷、苦惱、思慮太多,從而傷身致病,因此要把精力用在事業和工作上,淡化名利,多做好事,多做奉獻,必然心地坦然,精神高尚,帶來精神和身體上的健康。再次,要尋找正確的、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從中體味生活的樂趣。樂趣的選擇最重要是力所能及,不可強迫自己。

  情志調節

  《內經》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七種正常的對精神刺激的情緒反應。在正常情況下,這是人的七種不同的情感反應,不僅不會引起疾病,還可以調養精神。《內經》強調開朗、樂觀的性格是調攝情志的基礎,雲:“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說明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舒暢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營養。精神樂觀可使營衛流通,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要想永保樂觀的情緒,首先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心胸寬廣,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對於名利和享受,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再次,培養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不良情志刺激,超過人體心理承受能力和調節能力,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七情直接影響有關內臟而發病,其基本規律是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悲、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主驚、恐,過驚、過恐則傷腎,因此《內經》調神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調控不良情緒。

  鬱悶大怒:《內經》非常重視大怒對人體的傷害,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雲:“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大怒不僅傷肝臟,怒氣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可見怒氣傷身的嚴重危害性,故戒怒是情志養生的一個重點,戒怒之法要以理制怒、時常排解鬱悶。提倡個人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衝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雖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後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過激情緒,使情緒反映“發之於情”,“止之於理”,如發怒必須反省,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犯錯誤。另外在心情不快、憤怒不解時,可以到環境優美的公園或視野開闊的海濱漫步散心,可排除鬱悶的情緒,產生豁達明朗的心境,所以日常所見憤怒之人出去走走就會宣洩一下憤怒情緒,使心情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