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內經> 內經中的汗

內經中的汗

內經中的汗

  中國自古以來有關汗的成語就特別多,比如汗流浹背,揮汗如雨......那麼中國醫學是如何定義汗的呢?

  在中醫看來,透過汗可以判斷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那麼汗是如何形成的!

  《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於陰謂之汗”。

  如果陽盛陰衰,熱氣逼迫津液向外走,就是汗。

  如果陽氣不足,營陰不能內守,就會向外散。

  這兩者都是自汗,雖然有相同的表象,但原因卻不同。

  如果這兩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出現竭陰或者是亡陽的症狀。

  上邊提到的兩種情況,一種是熱邪太盛,一種是陽氣虧虛。

  如果一個人稍微動一動就出汗,雖然不是自汗,那麼這種情況下,也是陽氣不固的一種表現,如果出汗之後身體偏冷,這種情況定是陽氣虧虛無疑。

  那麼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陰虛,如果陰虛,則陽所依附的陰不足,以至於熱邪乘虛而入,逼迫津液外洩,就是我們所謂的盜汗。正常情況下,我們白天的時候不出汗,因為白天陽氣行於外,衛護周身。而到了晚上,陽入於陰,則外無所固,內熱發作,形成盜汗。

  所以通過出汗的不同時間是可以判定一個人的體制的。如果是白天非正常出汗,多為陽虛或者是陽邪太盛。而夜間盜汗,多為陰虛。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汗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素問·評熱病論篇》: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也就是說,人體之內的汗,是通消化食物得來的。而谷生於精,也就是告訴我們食物是蘊藏天地精華的。所以,一個人只要能夠吃飯,能夠透過食物吸收天地精華,這個人就還有救。

  知道了這個汗是透過食物化生來的,那麼這個汗是透過什麼樣的形式排出體外呢?實際上就是皮膚腠理。

  《靈樞·營衛生會》提到: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歧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洩,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漂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洩。

  我們可以透過這段話清楚的瞭解到,汗的排洩是透過皮膚腠理,並且是有排汗的通道的。但是人體內如果有熱,就會逼迫這個汗不走尋常路,臉上,頭上甚至全身都出汗,這就是因為體內之氣漂悍滑疾。

  雖然非正常出汗的形式千差萬別,但是無非就是因為陰陽失衡,而陰陽失衡的原因無外乎三種,陰虛,陽虛,陽邪盛。邪氣在表,桂枝湯發汗即可。而陽虛補陽即可。如果是陰虛,熱邪內侵,就會兼有裡證,所以有句話這樣說:陽虛好治,陰虛難調。

  出汗,對於一個人來說十分重要,所以透過我們對汗的理解,可以很簡單的認清一箇中醫的水平,避免自己被江湖郎中誆騙。

  拓展閱讀:黃帝內經揭秘“女七男八”的生命規律

  人們可以根據不同年齡的身體變化,調節營養、養生、保健,讓身體按照自然規律,更好地生長變化。28歲和32歲,分別是女性和男性最巔峰的年齡段,但此時若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會讓自己一生落下病根兒。

  人與動物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同為人類的男與女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裡提到過一個很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女七男八的意思就是女子的生命節律跟七有關,而男子的生命節律跟八有關。

  女子每隔七年,生理上會發生一次很明顯的改變;而男子是每隔八年會出現一次生理上的變化。所以在這些節律點上,男女都要注意養生以應對身體上所發生的變化。

  《黃帝內經》上講: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7歲)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14歲)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21歲)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28歲)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35歲)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42歲)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49歲)

  男子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

  女七詳解

  《黃帝內經》說女子七歲會齒更髮長,而男子八歲則髮長齒更。上面這句話的後面兩個詞明顯地顛倒了一下,這個變化暗示著什麼呢?我們知道,小男孩小女孩七八歲時都會換牙,而換牙本身可以看作是腎功能的一個表現,因為牙齒是腎的花朵,是由腎氣所主,而頭髮長短是由肝氣所主。

  腎是主收藏的,肝是主條達的、發散的、生髮的,這就有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女子是收斂在前,生髮在後;男子是生髮在前,收斂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