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治未病觀
治未病一詞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刺熱》曰:“肝熱腎熱,頤先赤。
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鬥而鑄錐”為喻,形象地說明治未病的醫學思想,這裡所說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則,並不是說中醫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強調不應只注意已發生的病,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有可能即將發生的疾病上,體現了治未病的觀點。
《黃帝內經》中治未病的觀點主要體現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中防逆轉、瘥後防復發四個方面。下面我從疾病的發生、發展、傳變、復發四個方面分述之。
一、未病先防-防止疾病的發生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採取各種措施,做好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在中醫學中,醫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疾病發生之前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如何才能做到未病先防?《素問•刺法論》中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說明“治未病”的主要內容是記憶體正氣。
1.增強正氣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增強自身體質,提高人體正氣,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進而能達到形與神俱、終其天年。“人體正氣”是決定疾病是否發生發展的關鍵因素。《靈樞·百病始生》更具體指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生氣通天論》“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均突出“正氣”對疾病與健康的主導性思想。
2.顧護腎臟
腎為先天之本,《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精化腎氣,腎氣分陰陽,腎陰與腎陽能資助、促進全身臟腑陰陽,腎又稱五臟陰陽之本。腎精、腎氣關係到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功能及機體陰陽平衡的調節。護腎保精而使人體精氣充足、形健神旺,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黃帝內經》明確提出“竭其精”、“散其真”是促人衰老的主要因素。精藏於腎,《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入房過度則傷腎”,“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因此,欲得長生需保精,保精則必節慾,同時注重生活起居規律,才能延年益壽。
3.調神養性
《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精神情志活動,與人的生理、病理變化有密切的關係。情志活動異常影響臟腑氣機,導致臟腑氣機升降失常,從而繼發多種疾病。《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思想安閒清靜,沒有雜念,精神守持於內而不使外耗,則疾病無以生。《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精神活動是由五臟所產生的,又能反作用於五臟,影響五臟的生理功能。調神養性是人類調節自己的情志,以適應環境變化,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方法。故精神調養是防病的重要環節,同時精神情志的不暢也能使人生病,所以無論是防病還是治病都要注意到精神對機體的重要作用。
4.順應自然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人要了解和掌握自然變化規律,主動地採取養生措施以適應其變化,這樣才能使各種生理活動與自然界的節律相協調,保持健康,增強正氣,避免邪氣的侵害,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裡指的就是要遵循四時變化規律,順應自然的衣食調配,起居有常,動靜合宜。《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養生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若違逆四時而作,將損傷五臟精氣。生活起居,精神情志的調攝要順應四時陰陽變化,防止六淫外邪侵襲。
5.調攝飲食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飲食有節,謹和五味調和,有利於身體健康。《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闡明“養生之道,莫先於食”的道理,飲食是人身營養的直接來源,維持著人體的正常活動。克服飲食偏嗜,五味要搭配適合,不可偏嗜某味,以防某髒之精氣偏盛。食物與藥物一樣,也有寒溫之分,故食性最好是寒溫適宜,或據體質而調配,體質偏熱之人,宜食寒涼而忌溫熱之品,體質偏寒之人則反之;又各種食物含不同的養分,故要調配適宜,不可偏食。正如《素問•藏氣法時論》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因此飲食偏嗜則導致髒氣偏盛、偏衰。飲食起居對人體的正氣強弱有很大關係,養生就是要合理飲食,保證營養全面充足,以增強人體自身免疫能力和防病抗邪的能力,因此飲食關乎人之康壽與疾病的.發生發展。
二、既病防變-防止疾病的發展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併,良醫弗為”的告誡。指出疾病日久傳變的必然趨勢和造成“良醫弗治”的嚴重後果。既病防變是指疾病發生的初始階段,應力求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及傳變。早期診治就要求病者勿諱疾忌醫,醫者要掌握疾病發生髮展規律及其傳變途徑,才能防微杜漸有效地治療,而臨床的要點就是根據疾病傳變規律,先安未受邪之地。《素問•離合真邪論》曰:“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強調早期治療,病初積極採取措施,有利於促使疾病早期治癒,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若疾病進一步發展,得不到有效控制,則預後堪憂,外邪侵入人體後,如果不早期治療,就有可能由表入裡,由輕變重,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內臟,造成難治及不治的後果。所以在診治疾病時,僅對已發生病變的部位進行治療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疾病發展轉變的規律,準確預測病邪轉變趨向。對可能被影響的部位,採取預防措施,以阻止疾病轉至該處,終止其發展、轉變。
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於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在疾病的過程中,由於邪正鬥爭的消長,疾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由單純到複雜的發展變化。早期診治,其原因就在於疾病的初期,病位淺,病情多較輕且簡單,正氣未衰,邪氣不盛,治療較益,傳變較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曰:“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者。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說明疾病越早診治,疾病越輕,療效越好,如治療不及時,病邪就會有表及裡,病情愈趨深重、複雜,治療難度也就增加了。《靈樞·逆順》強調“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在疾病尚未生、未發或病之初期就針灸治療,早遏其路。
三、病中防逆轉-防止疾病的傳變
病中防逆轉主要表現在防止傳變,是指在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傳變途徑的基礎上,早期診斷與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素問·玉機真髒論》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把握病機,掌握疾病的傳變規律,採取針對有效的措施阻止逆轉正是“治未病”的重要內容,正如《素問·八正神明論》曰:“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在治療過程中,把握時機,防止疾病向嚴重複雜的方面發展,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見微得過,用之不殆”之意,其目的在於防止疾病傳變及加重。病中防逆轉,首先醫者要善於根據疾病的不同運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如針灸、藥物、導引、按摩等,這樣才能效如桴鼓,即《素問·異法方宜論》曰:“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治所以異而病皆愈”之意。其次,要掌握疾病的傳變規律,對可能被波及的臟器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向嚴重複雜的方向發展轉化。疾病一般都有其一定的傳變規律和途徑,如《素問·熱論》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三陽受之…。”漢代張仲景正是在《素問·熱論》的啟發下創立了六經辨證,並懂得在未傳之時及早干預,防止傳變。
四、瘥後防復發-防止復發
瘥後防復是指在疾病初愈的康復階段,要採取各種調攝措施,防止疾病的復發。由於疾病初愈之時,往往正氣未復,邪氣未盡,如果調攝不當,很容易導致其復發或產生後遺症。如《素問·熱論》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即強調在熱病將愈之時應忌食肥甘厚味以免助長熱邪,導致熱病遷延不愈。《素問·腹中論》:“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疾病初愈,雖然症狀消失,但此時邪氣未盡,正氣未復,氣血未定,陰陽未平,必待調理方能漸趨康復。所以在病後初愈,仍需適當用藥,鞏固療效;同時配合飲食調養,注意勞逸得當,生活起居有規律,從而避免疾病的復發。否則,若適逢新感病邪,飲食不慎,過於勞累,均可助邪傷正,使正氣更虛,餘邪復盛,引起疾病復發。如傷寒新愈,若起居作勞,或飲食不節,就會發生勞復、食復之變,從而提示人疾病初愈,應慎起居、節飲食、勿作勞,做好疾病後期的善後治療與調理,方能鞏固療效,防止疾病復作,以收全功。
《黃帝內經》治未病是以人體健康為物件,以事先預防為主軸的健康醫學體系。《內經》治未病主要體現在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傳變、復發,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中防逆轉、瘥後防復發四個方面。日常養生著眼於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遵循養生之道,強身保健,抗衰延壽,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和最重要內容。治欲病立足於察微知著,防微杜漸,遵循生成規律,調氣於疾病之先。治已病著力於早期治療,知常達變,遵循傳變規律,阻斷傳變,避免危害。《黃帝內經》治未病為建立中醫特色的健康醫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