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全文意思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有名的岳父詩篇。下面我們為你帶來《木蘭詩》全文意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原文】
木蘭詩
朝代:南北朝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全文意思】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麼,問姑娘在惦記什麼。姑娘並沒有思念什麼,姑娘並沒有回憶什麼。昨夜看見徵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捲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湧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鬥,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後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小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啟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髮,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非常驚訝: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隻兔子一起並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隻是雄兔,哪隻是雌兔。
拓展閱讀:《木蘭詩》趣話
《木蘭詩》(又名《木蘭辭》),是我國南北朝時樂府民歌中一首有名的敘事詩。詩歌問世以後,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一直膾炙人口,木蘭也成了一名青年女子的英雄形象。但木蘭姓什麼,家住何處等與木蘭有關的一些情況,一直不為人知。
直到1980年,在大興安嶺發現了“鮮卑石室”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年號)四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和有關文獻,根據其中所載內容,經有關專家考證,認為《木蘭辭》中的木蘭原名穆蘭,她既是《木蘭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詩的作者。穆蘭家在河套(指內蒙、寧夏境內賀蘭山東,狼山和大青山南,黃河沿岸的地區)內,北魏太武帝神二年(公元429年),天朝徵兵(即詩中的“可汗大點兵”),以統一北方,穆蘭因父老而代父從軍,“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今內蒙五原郡)”的軍營報到,擔任了太武帝拓跋燾的御前傳令兵,因此往往單獨行動,傳遞軍機要件,而受到“可汗”(太武帝拓跋燾)的信任。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十二月,太武帝獲勝歸來,穆蘭因允武允文,受到單獨召見。太武帝要她擔任五品的“尚書郎”。她因怕女扮男裝,擔任朝臣而犯欺君之罪,堅決表示“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回故鄉”。《木蘭辭》就是她回鄉後,用漢朝樂府“緣事而發”的民歌形式寫成的,原題為《穆蘭辭》,後傳為《木蘭辭》。
1983年1月號的臺灣《人世間》雜誌上曾刊登署名歐陽不修寫的一首題為《天涯遊子故園情》的新木蘭詞,表達了海外遊子盼望祖國統一,骨肉團聚的迫切心情。這首詞寫道:
唧唧復唧唧,老兒長嘆息,問我何所思?問我何所憶?我說心內酸,頻年久浪跡,身為亂世民,家人長散失,多少相思苦,多少離愁味,來臺卅餘年,書信不能寄。不能寄。不聞母親喚我聲,只聞窗前夜雨聲悲泣!不聞賢妻喚我聲,只聞子規啼血三更急!不聞兒女喚我聲,只聞梁間乳燕哀慼戚!樹高雖千丈,落葉歸根地。但願上帝發慈悲,祖國河山早統一,早統一兮可還鄉,親情骨肉慶團敘。
說來也巧,在國外也有兩位木蘭式的女子。18世紀俄國文學家杜羅娃,23歲參加了一個騎兵團,在戰鬥中由普通一兵晉升為騎兵大尉,後因負傷,才暴露了女性身份。以後,她拿起筆,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19世紀英國有位才華出眾的大學生,名叫巴利,15歲就榮獲了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後來投筆從戎,在軍隊中當醫助,一直榮升到英軍監察長,在軍隊中幹了半個世紀,直到死後檢屍時,才發現他是一位女性。在我國軍隊中,也有一位,她就是小說《戰火中的青春》中副排長高山的生活原型,遼寧凌原人郭俊卿。她15歲時改名為郭富,參加了八路軍,為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1983年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