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夢遊天姥吟留別> 夢遊天姥吟留別翻唱

夢遊天姥吟留別翻唱

夢遊天姥吟留別翻唱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古體詩。此詩是記夢詩,也是遊仙詩。下面是關於夢遊天姥吟留別翻唱的內容,歡迎閱讀!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譯文

  海外來的客人談起瀛洲,(大海)煙波渺茫,(瀛洲)實在難以尋求。紹興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在雲霧霞光中有時還能看見。天姥山高聳入雲,連著天際,橫向天外。山勢高峻超過五嶽,遮掩過赤城山。天台山高一萬(一萬為正確版本,四萬經考證為誤傳)八千丈,對著天姥山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越人說的話夢遊到了紹興,一天夜裡,飛渡過了明月映照的鏡湖。鏡湖的月光照著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現在還在,清澈的湖水盪漾,猿猴清啼。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製的木鞋,攀登直上雲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空中傳來天雞的叫聲。山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頭,不覺天色已經晚了。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慄,使山峰驚顫。雲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盪生起了煙霧。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開啟。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雲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琴,鸞鳥拉車。仙人們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驚魂動魄,恍然驚醒起來而長長地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蓆,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如此,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與君分別何時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遊覽時就騎上它訪名川大山。我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心中鬱鬱寡歡,極不舒坦!

  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是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徵》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

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後又同遊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遊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會稽(紹興)。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 題目:“吟”,古詩的一種體式,內容大多是悲愁慨嘆,形式上自由活潑,不拘一格。“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把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留給東魯的朋友作別。

  結語:以上是小編推薦夢遊天姥吟留別翻唱的內容。《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奇離惝恍,雖似無門徑可尋。但細玩之,起首入夢不突,後幅出夢不竭,極恣肆幻化之中,又極經營慘淡之苦,若只貌其右句字面,則失之遠矣。一起淡淡引入,至“我欲因之夢吳越”句,乘勢即入,使筆如風,所謂緩則按轡徐行,急則短兵相接也。“湖月照我影”八句,他人捉筆可雲已盡能事矣,豈料後邊尚有許多奇奇怪怪。“千巖萬轉”二句,用仄韻一束以下至“仙之人兮”句,轉韻不轉氣,全以筆力驅駕,遂成鞭山倒海之能,讀雲似未曾轉韻者,有真氣行乎其間也。此妙可心悟,不可言喻。出夢時,用“忽動悸以魄動”四句,似亦可以收煞得住,試想若不再足“世間行樂”二句,不但叫題不酲,抑亦尚欠圓滿。“且放白鹿”二句,一縱一收,用的筆靈妙不測。後來慢東坡解此法,他人多昧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