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夢遊天姥吟留別> 高中語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高中語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高中語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引言:《夢遊天姥吟留別》是高一語文教材下冊的重點學習古詩之一,如何讓學生理解《夢遊天姥吟留別》其中的詩意及詩人表達的情感?以下是小編提供一份《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設計,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備課的語文老師們。

  一、文字解讀

  李白早年就有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推薦了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李白進京本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詞臣,並不重用他,又受到權貴的排擠,天寶三年(744)李被賜金放還,第二年,他南下吳越故地,與友人作別,作詩《夢遊天姥吟留別》以表心情。

  二、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造背景和創造目的。

  2、品味詩歌,並背誦全詩。

  3、理解體會詩歌的浪漫主意的色彩,豐富的想象,誇張的手法廣泛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詩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涵。

  2、透過誦讀,瞭解詩歌情感,並背誦。

  3、感知詩歌中的想像世界,感受詩人於其中所飽含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虛設夢幻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難點: 聯想豐富、構思奇特的藝術特點。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一、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代表作《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

  李白是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安世濟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願望。天寶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經友人吳筠的推薦,被唐玄宗徵召進京。他興高采烈地來到了長安,認為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時機已經到來。但到了長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個侍御閒職,不能施展政治才幹。當時的最高封建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李白“糞土王侯”不甘趨炎附勢,招致了權貴的讒毀,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為名,把他趕出了長安。冷酷的現實粉碎了他不切實際的幻想。李白在極度悲憤惆悵的心情下,離開了京城,重新繼續他的漫遊生活。天寶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離家南下準備再遊吳越時寫下這首詩留贈給友人,藉以排遺內心的悲憤,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世俗權貴的蔑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題:

  “吟”本指吟詠,即作詩。以後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即樂府詩這的一種體裁。“留別”,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遊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夢遊是借“別”表明自己的態度與意向是真。另名《別東魯諸公》或《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舊詩分“古體”和“近體”,始於唐朝。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稱為古體詩。後來人們襲用唐人的說法。《夢遊天姥吟留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古體詩。

  三、課文分析:

  海 客談 瀛洲, 煙濤微茫 信 難 求;(2)

  航海歸來的人談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煙波浩渺(瀛洲)實在難以尋求;

  三山: 蓬萊、方丈、瀛洲,古代傳說中東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 語 天姥, 雲霞明 滅(4) 或 可 睹。

  越地人 談到天姥山, 雲霞忽明忽暗 有時能夠目睹。

  天姥見注(1)

  分析: 一難求,一可見,夢遊有現實基礎。

  天姥 連天 向天橫(5), 勢 拔 五嶽 掩 赤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