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夢遊天姥吟留別> 《夢遊天姥吟留別》導學案

《夢遊天姥吟留別》導學案

《夢遊天姥吟留別》導學案

  教學目標

  1.瞭解七言古詩的一般特點,體會李白作品的藝術風格。

  2.正確認識詩中所體現出來的不與權貴妥協的反抗精神和傷感情緒。

  3.領會想象奇特和比喻、對比、誇張等修辭手法,體味李白積極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難點 體味李白積極浪漫主義風格。

  一、作者及背景介紹:

  1.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李白是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安世濟民”是他一生的願望。公元472年,經友人推薦,被唐玄宗徵召進京。他興高采烈,認為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時機已經到來。但到了長安,任了個侍御閒職。當時的最高封建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李白不甘趨炎附勢,招致了權貴的讒毀,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為名,把他趕出了長安。天寶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南下準備再遊吳越時寫下這首詩留給友人,藉以排遺內心的悲憤,對世俗權貴的蔑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題 ⑴夢遊:說明內容的虛實。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夢的內容。

  ⑶吟: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別:說明本詩寫作目的。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不過本詩主要內容並無惜別之感,而是借題發揮,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體知識:本詩是一首七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古詩”又稱“古體詩”,是相對於格律嚴格的“近體詩”而言。“七言”分兩種,一種是以七字句為基礎,雜用四、五、六、九言而構成了形式自由的長短句,這樣長短交錯,換韻自由,富於變化,也稱為“歌行體”;另一種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齊。今天所學的這首詩屬於哪一種呢?(屬於前一種,即“歌行體”)

  二、預習檢測。

  1.①學生注意正音。

  天姥( ) 瀛( )洲 ( )溪 ( )水 ( )

  殷( )巖泉 慄( )深林 水( ) 扉( )

  ( ) 鸞( ) 覺( )時之枕蓆

  ②、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煙濤微茫信難求 信: 越人語天姥 語(yǔ),

  雲明滅或可睹 或: 勢拔五嶽掩赤城 拔:

  我欲因之夢吳越 因: 腳著謝公 著:(zhuó),

  迷花倚石忽已瞑 瞑: 熊咆龍吟殷巖泉 殷:

  慄深林兮驚層巔 慄: 驚:

  2. 整體感知詩詞, 夢,總有個入夢前——夢中——夢醒。我們可以再詳盡些,試用四字綱要來表述其遊程(要求每句綱要中都含一“夢”字):

  提示:入夢緣由——( ) ——( )——( )——( )這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情節線索,我們將其用一條線連綴起來成(山形).

  三、文言知識點:

  1.古今異義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的確、實在)

  雲明滅或可睹(滅,暗) 勢拔五嶽掩赤城(拔,超出)

  2.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虎鼓瑟兮鸞回車(名詞“鼓”用作動詞,彈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名詞“事”作動詞,侍奉)

  雲青青兮欲雨(名詞“雨”用作動詞,下雨)

  2).名詞用作狀語

  對此欲倒東南傾(方位名詞“東南”用作“傾”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南)

  然中開(“中”用作“開”的狀語,在中間)

  古來萬事東流水(方位名詞“東”用作“流”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

  3).使動用法 慄森林兮驚層巔(慄,使……慄;驚,使……驚)

  四:誦讀並分詩文

  (一 )誦讀並分①段

  1.齊讀①段並思考:既然題為“夢遊天姥”(在“夢遊天姥” 四字下標示雙橫線), 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二)誦讀並分②段

  1.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誦讀②段,並思考:或以 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並用1—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郎讀“洞中仙樂”部分,然後請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 描繪。

  (三)誦讀並分③段

  1.此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樣的思 想性格?

  作者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

  五、藝術特點:

  1、想象豐富。透過夢境的描繪,藉助仙界的出現,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詩中所寫的,是夢遊而不是真遊,卻又以現實為基礎。以神奇的夢境與醜惡的現實比,以光明與黑暗比對比。

  2、構思新奇。歌頌洞天之美麗,以鞭撻唐王朝的醜惡;為惜別而賦詩,卻寫遊訪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後的戰鬥意志,別開生面。

  3、消極因素。流露的“古來萬事東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間”之類的情緒,是清高計程車大夫共有的思想,表現出消極的一面。

  六、中心思想:

  全詩透過夢遊的描繪,寫出了作者憎惡封建現實,追求自由樂土的理想,表達了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七、拓展練習

  (一) 、課文閱讀訓練

  1.選擇背誦: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中,明顯點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表現他與唐王朝決裂,體現他傲岸不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對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描繪的形象的分中,不當的一項是( )

  A.主體部分描繪的是夢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詩人運用想象誇張的手法,描繪夢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詩人描繪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託,是與醜惡現實完全對立的

  D.詩人描繪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經歷的曲折反映,是現實世界的縮影

  3.下列對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思想感情的理解中,恰當的一項是( )

  A.表現了“人生無常”的感傷情緒 B.表現了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C.表現了與東魯諸公分別時的離愁別恨 D.既有“人生無常”的感傷,又有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的思想

  二、基礎知識檢測

  1.選出下列注音,字形有誤的一組( )

  A.天姥(mǔ) (shàn)溪 瀛(yíng )州 (lù)水

  B.(jī) 殷(yǐn) (lì) (nōng)然

  C.語(yǔ)天姥 暝(míng) (dàn) 扉(fēi)

  D.霓(ní) 悸(jì) 崖(yá) 恍(huǎng)

  2.請指出下列詞語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一文裡解釋有誤的一組( )

  A.信(實在) 語(談起) 橫(遮斷) 拔(超出)

  B.因(依據) (綠色) (木鞋) 暝(天黑)

  C.列(同“裂”) 扉(門扉) 回(運轉) 恍(恍然)

  D.向(剛才) 惟(只剩下) 清(淒冷) 壁(山腰)

  3.選擇題

  (1)拔 A.拔出來 B.提拔 C.突出、高出 D.攻取、佔領

  ①勢拔五嶽掩赤城( ) ③今者項莊拔劍舞( )

  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④其後秦伐趙,拔石城( )

  (2)回 A.撣轉;運轉 B.迂迴、曲折 C.迴旋 D.返回 E.重新拿回來

  ①虎鼓瑟兮鸞回車( ) ④迴清倒影( ) ②回車叱牛牽向北( ) ⑤廊腰縵回( )

  ③添酒回燈重開宴( )

  (3)還 A.返回 B.交還 C.轉身,迴轉 D.仍然

  ①別君去兮何時還( ) ②(扁鵲)望而還走( ) ③每假借於藏書之家,計日以還(

  【創新能力訓練】

  1、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中有“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之句,“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山。下面是分別描寫它們的詩句,次序亂了,請選出符合上面排列次序的一組。( )

  ①西當絕漠雄秦塞,東控深溟壯帝。 ②回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

  ③翠嶺千重色楚塞,黃河一線下秦川。 ④海明日觀三更曉,風動天門九夏秋。

  ⑤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轉秦地雷。

  A.①③④②⑤ B.④⑤③①② C.④⑤②①③ D.④①③②⑤

  2.《夢遊天姥吟留別》開篇兩句“海客談瀛洲,煙波微茫信難求”,能不能刪掉,改為開門見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雲明滅即可睹”開頭?

  [能力檢測]

  閱讀李白《古風》(其十九首),完成後面的題。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1.依次寫出這首詩押韻的字。

  2.給下列字注音釋義。

  ①躡

  ②揖

  ③曳

  ④凌

  3.與課文比較,這兩首詩寫的仙境有什麼區別。

  4.體會這首詩的意境,說說末四句寫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5.對詩中語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首句寫詩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嶽華山的最高峰蓮花峰,經過千里跋涉,終於見到明星仙女

  B.二、三句描繪了一幅優雅縹緲的神女飛天圖。玉女的纖纖素手拈著粉紅的芙蓉,凌空而行,遊於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著寬廣的長帶,迎風飄舉,升向天際。

  C.第四、五句是詩人想象被邀請來到雲臺峰,與仙人衛叔卿長揖見禮,並一同遨遊於太空

  D.第六、七句描寫被胡兵佔據的洛陽一帶,人民慘遭屠,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祿山及其部屬卻衣冠纓,坐了朝廷。

  6.對這首詩的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這是一首用遊仙體寫的古詩,與《夢遊天姥吟留別》是相同的。

  B.詩中用衛叔卿的故事暗暗關合自己的遭遇,表達自己不事權貴,傲岸不的性格。

  C.在這首古詩中,詩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透過美妙潔淨的仙境和血腥汙穢的人間這樣兩種世界的對照表現出來的。

  D.作者借遊仙表現了對現實的反抗和對理想的追求,情調從悠揚到悲壯,風格從飄逸到沉鬱。

  知識拓展——李白

  一、好任俠, 喜縱橫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 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 好任俠, 且喜縱橫. 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 自漢末以來, 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

  因此, 李白從少年時起, 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

  後來, 他與一位號為東巖子的隱者隱居於眠山, 潛心學習, 多年不進城市. 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裡, 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 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 由於飼養慣了, 定時飛來求食, 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 一聲呼喚, 便從四處飛落階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 一點都不害怕. 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 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 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 認定他們有道術, 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 那時李白才十六歲. 趙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 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 喜談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二、仗劍遠遊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劍去國, 辭親遠遊". 他乘舟沿江出峽, 漸行漸遠, 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 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 推送著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 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

  天台道士司馬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 而且寫得一手好, 詩也飄逸如仙. 玄宗對其非常尊敬, 曾將他召至內殿, 請教經法, 還為他造了陽臺觀, 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 自然十分開心, 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 李白器宇軒昂, 資質不凡, 司馬一見己十分欣賞, 及至看了他的詩文, 更是驚歎不已, 稱讚其“有仙風道骨, 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 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讚美他. 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後來賀知章讚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 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興奮之餘, 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 以大鵬自喻, 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 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 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經岳陽,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 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萬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邊, 號陶大哭, "泣盡繼之以血". 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 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 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 真是無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 自己繼續東遊, 決心在東南之遊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 在此寫下了燴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龍盤, 六朝宮閱歷歷在目. 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 他認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頹之氣, 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 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 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當李白告別金陵時, 吳姬壓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頻頻舉杯勸飲, 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 流過了人們的心頭, 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後, 從江上前往揚州.

  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 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 與同遊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 到了盛夏, 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 《繫馬垂楊下, 銜杯大道邊. 天邊看綠水, 海上見青山》, 好不愜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 臥病他鄉, 思緒很多, 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鄉, 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 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準南病好之後, 又到了姑蘇. 這裡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懷古有感, 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 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讚賞, 稱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來, 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 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蹟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 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讚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蘿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

  李白由越西歸, 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 雖然思鄉心切, 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 他自覺難於迴轉家園. 最後, 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 他來到洞庭湖, 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 又從他那裡瞭解到孟浩然的為人, 於是便去陽拜見孟浩然, 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陸, 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 然而, 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 他仍然想尋找機會, 以求仕進. 在隱居壽山時, 李白以干謁遊說的方式結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聲譽.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許師的賞識, 便將其招為女婿. 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巖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 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 又幾次出遊, 結識了 一些官吏和貴公子, 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謁見荊州長史兼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 玄宗即位後, 己有過多次狩獵, 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 耀武揚威, 以此震鄰國.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獰獵, 正好李白也在西遊, 因上《大獵賦》,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聖朝園池遐荒, 殫窮六合", 幅員遼闊, 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 誇耀本朝遠勝漢朝, 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 另外, 也趁此遊覽一下長安, 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 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 常登臨終南山遠. 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 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 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頗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

  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 並透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 最後兩句說 "何時人少室, 王母應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 希望引薦, 願為朝廷效勞.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

  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極宮, 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 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 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見, 並呈上袖中的詩本. 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 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 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丰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 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長安, 沒有機會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喪. 好友誠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 但李白無意前往. 這次去長安, 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 卻毫無著落, 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 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 也極不得意, 只有發出"行路難, 歸去來"的感嘆, 離開了長安.

  四、翰林供奉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 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 對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 玄宗降輦步迎, “以七寶床賜食於前, 親手調羹”. 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 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 胸有成竹, 對答如流. 玄宗大為讚賞, 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職務是草擬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 利用他敏捷的詩才, 賦詩紀實. 雖非記功, 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 以盛況向後人誇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 同僚不勝豔羨, 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帶著酋長、使臣去溫家獰獵, 李白自然侍從同去, 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 歌頌聖朝威力, 深得玄宗賞識. 此時, 玄宗寵愛楊玉環, 每與她在宮中游樂時, 玄宗都要李白寫些行樂詞, 譜人新曲歌唱. 李白懷著“長揖蒙垂國士恩, 壯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盡才思採寫這些詩.

  在長安時,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 他發現國家在榮的景象中, 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 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 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 籠罩著中國, 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 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寵, 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 自己雖在長安, 但也沒有施展自己管、晏之術的機會.

  朝政的腐敗, 同僚的詆譭, 使李白不勝感慨, 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 誰料就在此時, 倒被賜金放還, 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這次的歸山, 實在是體面一點的放逐.

  五、再次遠遊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東都洛陽. 在這裡,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 此時, 李白已名揚全國, 而杜甫風華正茂, 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 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 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 兩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陽時, 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 訪道求仙.

  這年秋天, 兩人如約到了梁宋. 兩人在此抒懷遣興, 借古評今. 他們還在這裡遇到了詩人高適, 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暢遊甚歡, 評文論詩, 縱談天下大勢, 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 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 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道教的秘文)、授道去了. 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 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 成為道士. 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 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的蓋寮, 為他造了真. 此次的求仙訪道, 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 他們兩次相約, 三次會見, 知交之情不斷加深. 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 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 就在這年冬天, 兩人分手, 李白準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 便從任城乘船, 沿運河到了揚州. 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 也就沒有多滯留.

  到了會稽, 李白首先去憑弔過世的賀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會稽, 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遊穴、蘭亭等歷史遺蹟, 泛舟靜湖, 往來溪等處, 倘佯山水之中, 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

  在金陵, 李白遇見了崔成甫. 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懷更加相投. 每次遊玩時, 都盡情暢遊, 不計早晚. 他們泛舟秦淮河, 通宵達旦地唱歌, 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 拍手為他們助興. 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 每當想念, 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 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 漂泊不定. 這時國家混亂, 情況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 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 以探虛實.

  到了幽燕之後, 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 形勢己很危急, 自己卻無能為力. 安史之亂前兩三年, 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 仍然衣食依人, 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 以求幫助.

  在此次漫遊期間, 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變, 國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學道, 一面企圖為國建功, 對於國家安危, 頗多關切, 雖然仍事漫遊, 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 安史之亂策發, 李白避居廬山. 那時, 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 李白應邀人幕.

  李白人幕後, 力勸永王勤王滅賊, 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 他也作過自我檢討. 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 以此免禍, 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永王不久即敗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 這時崔渙宣慰江南, 收羅人才. 李白上詩求救, 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 將吳兵三千軍駐紮在潯陽的宋若思, 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 並讓他參加了幕府. 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 為宋寫過一些文表, 並跟隨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 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麼原因, 後來不但未見任用, 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 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 即將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 "夜郎萬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覺憂傷.

  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 大家都很尊重他, 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 宣佈大赦, 規定死者從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這樣, 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 終於獲得了自由. 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發自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陣. 乾元二年, 李白應友人之邀, 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 發思古之幽情, 賦詩抒懷.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 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 他往來於兩地之間, 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當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 賦 《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終年六十二歲.

  答案提示:

  二,2,從我欲因之夢吳越,我們把第一段括為“入夢緣由”其餘的是:→夢遊歷程→夢中仙境→夢醒時分→醒夢留別

  四:(一)1.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 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 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2.明確: 還提到了五嶽、赤城和天台,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板書:緣由)

  (二)1.(邊分邊板書)

  月夜——溪清幽 白晝——山中壯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樂

  師: 品味重點字詞:飛、送、殷、慄、驚等。

  明確: “飛”“送”兩字先後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 詩人夢遊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殷”“慄”“驚”分別活用為動詞、使動、使動。

  2.參考: 電閃雷鳴,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門,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 府的天空浩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 風 為駿馬,雲裡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著琴瑟啊鸞鳥駕著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 也數不清,多麼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三)1.明確: “別君”二字照應題目“留別”(在“留別”二字下標示 雙橫線)。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書: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 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汙濁的 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我,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 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2.明確: 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 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 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 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拓展練習。 一、課文閱讀訓練 1.我欲因之夢吳越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D 3 .D?二、基礎知識檢測 1.B 2.D 3.(1)①C ②B ③A ④D (2)①A ②A ③E ④C ⑤B (3)①A ②C ③B?【創新能力訓練】1.C?2.答:不能。瀛洲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島,已暗含尋仙的意思。詩人想尋仙,而瀛洲不可尋,這才轉而尋天姥。有此兩句,下面再寫夢中所見仙府圖景,才不會使人感到突然。

  [能力檢測]1星 清 行 卿 冥 兵 纓 2①niè 踩 ②yī 拱手禮 ③yè 拉 ④líng 升,高出 3(1)課文內中的“仙境”雖然熱鬧、歡樂,但詩人卻不在其中;而《古風》中的詩人則應邀與仙同遊。 (2)課文中的“仙境”表現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而《古風》則表現了詩人出世的思想。 4末四句描寫了現實生活景象,此處由幻想到現實,抒發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殘暴叛軍的切齒痛恨,表明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5A(迢迢,遠遠的意思。句中沒有千里跋涉之意。) 6.B(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是獨善兼濟的思想矛盾和憂國憂民的沉痛感情。)

  賞  這是一首用遊仙體寫的古詩,大約作於安祿山攻破洛陽以後。詩中表現了詩人獨善兼濟的思想矛盾和憂國憂民的沉痛感情。詩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嶽華山的最高峰蓮花峰,遠遠看見了明星仙女。“明星”本是華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給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錯覺。首二句展現了一個蓮峰插天、明星閃爍的神話世界。玉女的纖纖素手拈著粉紅的芙蓉,凌空而行,遊於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著寬廣的長帶,迎風飄舉,升向天際。詩人用神奇的彩筆,繪出了一幅優雅縹緲的神女飛天圖。   美麗的玉女邀請李白來到華山雲臺峰,與仙人衛叔卿長揖見禮。據《神仙傳》載,衛叔卿曾乘雲車、駕白鹿去見漢武帝,以為皇帝好道,見之必加優禮。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於是大失所望,飄然離去。這裡用衛叔卿的故事暗暗關合著李白自己的遭遇。天寶初年,詩人不是也曾懷著匡世濟民的宏圖進入帝闕嗎?而終未為玄宗所重用,三年後遭讒離京。所以沒奈何,只好把衛叔卿引為同調,而與之駕鴻雁遊紫冥了。   正當詩人恍惚間與衛叔卿一同飛翔在太空之上的時候,他低頭看到了被胡兵佔據的洛陽一帶,人民慘遭屠,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祿山及其部屬卻衣冠纓,坐了朝廷。社會的動亂驚破了詩人幻想超脫現實的美夢,使他猛然從神仙幻境折回,轉而面對戰亂的慘象。詩至此戛然而止,沒有交代自己的去留,但詩中李白正視和關切現實,憂國憂民的心情,是十分明顯的。   在這首《古風》裡,詩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透過美妙潔淨的仙境和血腥汙穢的人間這樣兩種世界的強烈對照表現出來的。這就造成了詩歌情調從悠揚到悲壯的急速變換,風格從飄逸到沉鬱的強烈反差。然而它們卻和諧地統一在一首詩裡,這主要是靠詩人縱橫的筆力、超人的才能和積極的進取精神。   李白後期的遊仙詩,常常在馳騁豐富的想象時,把道家神仙的傳說融入瑰麗奇偉的藝術境界,使抒情主人公帶上濃郁的謫仙色彩。這是和他政治上不得志,信奉道教,長期過著遊山玩水、修道煉丹的隱士生活分不開的。但他借遊仙表現了對現實的反抗和對理想的追求,使魏晉以來宣揚高蹈遺世的遊仙詩獲得了新的生命。《古風》其十九便是一個例證。[4]

  譯文: 登上西嶽華山最高的蓮花峰,遠遠地看見華山仙女明星。

  白皙的纖手拿蓮花,凌空步虛漫遊在太空。

  霓虹般的衣裳拖著寬廣的衣帶,輕盈飄拂地昇天而行。

  她邀請我同登雲臺峰,拜見那仙人衛叔卿。

  恍惚之間與他們離去,乘著鴻雁飛入高空。

  俯視地下的洛陽平川,到處是眾多、紛雜的胡兵。

  鮮血淋漓塗滿了野草,吃人的豺狼都封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