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讀後感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讀後感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讀後感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古體詩。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讀後感 篇1

  《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的代表作,帶我們走進了李白那充滿奇幻色彩的夢境。想起李白的豪邁,又不覺得聯想起了易安的婉約。幸甚至哉,於是作詩一首。

  “陰陰翳翳,縈縈繞繞,飄飄渺渺飄飄。電閃雷鳴之勢,山巒崩摧,石扉洞天仙府,轟作響,天崩地裂。九州怒,四海驚,神仙鹹在其間。

  洞中碧落無垠,路不見,深眸望斷天涯。日月流輝,風光金闕宮殿。青雲彩霞為裳,風作馬,紛紛來下。虎鼓瑟,鸞駕車,風飄仙樂。這次第,怎一個樂字了得?”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被放逐出京後,遇到的一灣明月。溫情,飄逸,有仙人之氣,送詩人以自由美麗的山山水水。我們看看李白,他夢遊天姥,一覽仙境,可他並非消極避世,仍然胸懷天下。所以才有夢的醒,讓自己清楚地認識這個社會,承認這個事實。這樣的人,是痛苦而偉大的。自始至終,他依然記得少年的壯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一顆精忠報國的心啊!

  人才,可以不遇一時,但不會埋沒一生。李白,政治上的才能無處施展,於是便把滿腔熱血傾注於一根筆桿。於是,我們雖然少了一位政客,但我們收穫的卻是一位華夏奇才!

  李白,是什麼讓你的內心如此堅毅,是什麼讓你的步履如此堅定。我想,那該是你的一腔愛國之情吧。

  李白,願我可以大聲吶喊出你的詩篇,勇敢地踏上前方的路!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讀後感 篇2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讀《夢遊天姥吟留別》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以此詩句來概括《夢》詩很得當。在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中,李白用高超的浪漫主義寫作手法,創設出超拔、光明、壯麗的意境,表達了自己崇高的人格、不懈的追求和堅決的鬥爭精神。

  全詩分為三節。

  第一節,塑超拔形象,表傲岸個性。

  此節中心句為“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三個“天”字在一句之中很顯赫,而沒出現“山”字。山卻敢於向天挑戰。“連”,為齊、平。“橫”,為遮,含有“恣”“肆”義項。上可與天比高,下可俯視群山。五嶽是群山之首,而天姥能藐視它,更無須提周圍的赤城與天台了。一“掩”一“傾”,“視儔列如草介”。天姥形象的超拔,是詩人“壯思”所致,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思想的藝術表現。

  海上仙山不可求,有長安失意之意;“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雲霞明滅”是壯麗之意象,“越人”表天姥之地,與“連”、“橫”、“拔”、“掩”構成超拔之勢,傲岸之性。

  第二節,夢遊天姥,表理想境界。

  本節可分五層:

  一層:嚮往先輩,以求神會。

  “我欲因之夢吳越”,最主要的原因嚮往先輩謝公。謝靈運(385—433),出身世族,世襲康樂公,南朝宗王朝抑制世族,政治無出路,“自謂才能宜參權要,既不見知,常懷憤憤”,出為永嘉守,恣意遨遊,寄情山水,曾遊天姥等高山,蔑視權貴,後被誣告謀反,被殺。李白對這位開創山水詩的先輩是非常敬佩的,自己青年漫遊就有謝公的影響,現在失意,“因之更加思念,”“因之”一夢而到謝公的宿處,並“腳著謝公屐”,而同步青雲。

  追隨謝公以表蔑視權貴的決心。這裡還創設一個淡雅、明靜、清新、飄逸的意境。“明月”關照護送,是個性化的'、情感化的,是至愛的。這種情感是失意的人最可求的,而明月即天意,這裡的“送”與後來“仙之人”的“迎”,是有意呼應的。意在表明自己的高貴之軀豈可與糞土王侯可比。“淥水盪漾猿啼”,突出自然清新,暗比官場混濁腐蝕。

  第二層:登高觀日,聞曉天機。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日出八行》)”李白的境界是浩然的宇宙境界,筆下常為大景觀、大氣象,以宏觀的視角而構成宏偉的意境美。“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有色彩,有聲音,是自然最輝煌最有生力的時刻,沖決黑暗的光明是那麼的激動鼓舞人心,噴薄而出的紅日給人以無限的溫暖和無盡的力量,雄雞高唱天下白,給人以無窮的智慧和無比的振奮,這些就可謂是天機,天機並不神秘,人從大自然感悟到許許多多的哲理,就是天機詩人“空中聞天雞”的巧用。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可石忽已暝”,寫過程美,寫奇花異石之美,寫自己陶醉於奇險之境的奇絕之美。

  明月相送,海日相迎,雄雞高鳴,迷花倚石,詩人以月為朋以日為友,飄逸於天地之間,這是對長安朝堂的藐視,是詩人崇高思想境界的寫照。

  第三層:地吼天鳴,感受雄健美。

  “雲青春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點出天忽已暝的原因。身處雲中,體會萬變,熊咆於澗,龍吟於潭,低沉而高遠,“殷巖泉”是客觀描寫,“慄深林兮驚層巔”是主觀描寫,膽小者為之慄驚,豪放者為之激昂。“熊”諧為“雄”,“龍”為興雲呼雨之神,詩人為兩者的威嚴之美而讚歎。“列缺霹靂,丘巒崩摧”進一步表神威,來抒發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劈殺之氣。物我合一,感受自然的雄健美,從自然中汲取力量,增強自我已被世俗壓迫得幾乎奄奄的剛氣。

  第四層:天門洞開,群仙來迎。

  此層是夢境的高—潮。詩人激昂之際,仙境為他敞開無限宇宙、無限光明,高遠澄清。心為之酣暢,雖登高而不及。儀仗嚴整,陣容強大的神仙,飄然而來,仙樂悅耳,色彩繽紛,為迎遠客而來,為迎“謫仙”、“詩仙”而來,榮幸之至,興奮之至。這是詩人現實中的理想境界,《西上蓮花山》《四月上太山》都有這仙境描寫。與屈原“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於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涉江》同出一脈,同表一志。是對長安權貴的極大蔑視。

  第五層:魂魄悸動,煙霞頓失。

  驚心動魄的場面,卻可即不可求。現實是殘酷的,理想是壯麗的,“一生傲岸若不諧,思疏媒勞志多乖”,詩人不能不為之“長嗟”不已。

  總觀夢境描寫,詩人在遊覽中追求清靜、光明、生氣、奇豔、雄渾、剛艦飄逸的境界,使自身不斷得到愉悅和昇華。

  第三節,正視現實,養我傲骨。

  現實中應及時行樂,不要囿於名利,不要受屈於權勢,應追求超拔,追求高遠,享受世間美好的東西,遠離汙濁之地,珍惜時光,于山水之間陶冶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金錢可以揮霍,生命不能揮霍,我材不可揮霍。“鳳飢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與群雞,刺蹙爭一餐。(《古風》其四十)離開長安,不是人生失敗,而是人生進齲這個決心和志向在安史之亂後得以展現,他加入永王幕府仍是青年時的志向“安社稷”“濟蒼生”的摧動,永王兵敗後,流放夜郎。遇赦後仍密切關注時局的發展,當聽到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的訊息,還曾請纓從軍,半途因病而還。與杜甫一樣,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現實主義者,“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墊”(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直至病死,未完已志。瞻前顧後,李白在長安失意之後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暫且的,是在養志,在養傲骨,而非真的歸隱。因此說,萬事東流水,行樂世間也是積極的。

  “別君去兮何時還?”此句詩人似在思慮,沒有明確回答,這“還”暗指還長安,施已志。如有“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的機會,那麼可“長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讀後感 篇3

  李白曾說自己的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杜甫曾經誇他的詩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的詩歌不僅僅具有最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得內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統一。

  我喜歡李白的詩,更加崇拜的是他的骨氣。由於要寫部落格必須提升自己的素質,我又細讀李白的一些文章和詩,再一次被李白的才氣震撼並折服。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這是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對夢境的描寫,看了真使人目眩神迷心向神往。從謐靜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曲折迷離的千巖萬轉的道路到令人驚恐戰慄的深林層癲,境界愈轉愈奇,愈幻愈奇。最後有夢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繽紛的神話世界。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寫出了詩人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好像詩人苦悶的靈魂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探究原因,李白為什麼在這裡能寫出使人似醉似痴神迷心驚的詩句,跟他的出身閱歷經歷以及所形成的思想性格分不開。他是一個天才詩人,他還兼有遊俠、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等類人的氣質或行徑。他接受儒家“兼善天下”思想,關心社稷關心蒼生關心百姓;但他又接受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藐視世界一切的思想;他還深受遊俠思想的影響好打抱不平。總之儒家、道家、遊俠三位一體,使他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敢於打破傳統偶像,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他持才傲物的性格與當權的宦官外戚格格不入因此遭受他們的嫉妒壓制排擠和打擊,而皇帝也僅僅把他當成歌舞昇平的點綴和御用文人。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所以他異常苦悶要抒發要吶喊。李白一生大半過著浪遊生活,寫下了不少遊歷名山大川的詩篇,其中還有一些詩和他求仙學道的生活聯絡在一起。他那種酷愛自由、追求解放的獨特性格,以及憤懣苦悶的情緒常常借這類詩篇表現出來。當他政治失意之後,這種詩也越寫越多越來越好達到驚人的地步。他喜愛的山水往往不是寧靜的丘壑幽靜的林泉而是奇峰絕壑的大山,天外飛來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這些雄偉起險的山川,特別契合他叛逆不羈的性格。因此他常常在詩裡寫出好像要登涉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同天仙神靈相往來的情景。

  李白的詩達到如此震撼人心的地步,寫作上有什麼特色呢?他強烈的個性和熾熱的感情,在詩歌中處處留下濃厚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使他的詩增加了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上天入地無所阻擋的力量,如“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讀來感到熱情奔放親切自然。當現實生活中事物不足以表達其激情時,他就藉助種種奇麗驚人的幻想,進入到神仙的境界。他的詩歌語言樸素自然和他認真學習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分不開的。他的浪漫主義是有其豐富生活為基礎的,所以在詩歌中能呈現感情充沛瞬息萬變的特色。當他由夢境轉到仙境在昇天神遊的美麗幻想中醒來了,想到現實中的種種不如意事就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呼聲。

  儘管再次重讀,李白的詩對我還是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