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反思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反思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反思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李白離開長安後第二年寫的,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更是我國廣大學生的學習的重要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這篇文章非常重要。想要更深入的學習這篇文章嗎?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反思篇一

  當時上完課後心情是複雜的,有沉浸課堂欲罷不能的興奮,也有沒有達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

  一、抓住了詩歌教學的靈魂—讀,並且將教學目標貫穿於始終。以讀為

  主,進而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出詩人的感情。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二、能夠做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引導學生重點品味和神仙世界有關的詩句,體會詩人運用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的背後承載的感情。

  三、將鑑賞內容分給四個小組,放心大點的讓學生透過分析與合作體會作者寫作此詩時的心境。

  不足之處在於:

  在細節上教師點撥一定要到位、乾脆利索,不然學生會過多糾纏於此而

  忽略詩歌的感情脈絡,致使後面的重要詩句無法充分賞讀。本節課旨在落實讀、背、寫,但是如果沒有充分預習,學生的背和寫會變得飄浮無依,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訓練,只是空擺架子。

  再反思: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充分活動的環節最難把握,學生總有一些教師無法預料的觀點和認識。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在學習目標指引下,不如讓學生大膽質疑、互相對抗,這本身就是學生主體性的一種體現。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反思篇二

  面對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詩仙,手捧一篇浪漫主義的巔峰之作,我應該在課堂上給學生些什麼呢?這是我抽到《夢遊天姥吟留別》這個課題時頭腦中閃現的問題。

  一、我要給學生什麼?學生需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是我給出的答案。於是,這課的第一個環節——讓學生髮問,應運而生。

  學生問,“這首詩的題目是‘夢遊天姥吟留別’,應該是一首離別詩,但我怎麼沒讀到一點點離別愁緒呢”“這首詩開頭為什麼不直接寫天姥山,而寫瀛洲?”“第二段的感情變化是怎樣的?”“這首詩的體裁是什麼?”……

  這一個個問題既是學生真實的疑問,也切中理解本詩的要害,於是,我明白了,只要充分相信學生,他們不僅能解決問題,而且能夠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二、我要給學生什麼?學生感觸最深的是什麼,我就和他們探討什麼。於是,這課的第二個環節就設計為:結合文字,談談這首詩最打動你的是什麼。

  有的同學對“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這奇特的想象產生了興趣;有的同學體味到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灑脫;有的同學佩服“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骨氣和膽魄;更有的同學為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一句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爭執不下。辯論之中竟然有同學大膽發問,如果皇帝給李白一個大官做,他還能夠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嗎?激烈的辯論,最後以一位同學辯證的分析結束,但我想這種爭論是沒有結束的,因為,學生的思維還在活躍著。

  這更堅定了我以生為本,充分尊重觀點他們的課堂教學理念。

  三、我要給學生什麼?我能給學生什麼呢?我反問到。即使我能給學生些什麼,學生能接受嗎?

  與其強求給學生些什麼,不如看看學生能帶給我們什麼。

  於是,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同學們暢所欲言:請你用最喜歡的形式表達真實的閱讀感受。

  課本詩,古體詩,詩配畫,歌唱,頒獎詞等等各種各樣的文藝形式盡情的展示,更難能可貴的是,不管什麼樣的形式,就展示的內容來看,既是對文字的分析,又是對文字的深化和拓展。我羨慕學生們的才情,更為他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提問,交流,釋疑,展示。一節課下來,我能給學生什麼?這個課前一直思索的問題顯得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節課學生給了我很多,很多……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反思篇三

  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自主賞析文章。詩文較長,生難字詞較多。早自習預習時,首先讓學生通讀了全文,接下來對生難字詞進行了正音辨識,引導學生把握朗讀時的情感變化,指導學生朗讀。透過一個早自習的預習,全班學生基本能夠熟練朗讀全文,達到了預期的預習目的。

  本課要講的`內容很多,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大膽取捨內容,抓住一些關鍵點來講。在授課中基本實現了預期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此簡單總結這節課的得與失。

  (1)在授課途中我沒有按照傳統的匯入——作者簡介——背景介紹這個模式,而是在介紹完作者以後直接解題,把背景介紹放在了最後一個問題——有關“詩眼”的討論之前,便於學生真正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一主題,這一點我感覺遵循了內容為主題服務這一點。

  (2)作為詩歌教學,朗讀是很必須的,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自由朗讀——學生單個朗讀——集體朗讀——單個朗讀——集體朗讀的環節,做到了朗讀形式的多樣性。

  (3)在賞析詩歌之前我先讓學生思考並討論以理清思路,讓學生明白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以做到心中有底。

  (4)在賞析時主要以幾個問題貫穿,在這個環節中設計了兩次比較大型的分組討論,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合作探究原則,在此期間老師只是起到了一個領隊的作用,活動主體是學生,做到了還課堂給學生這一點。

  總之,這一節課,我自己覺得還是比較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的,當然作為一名執教一年半的青年教師,在這次課上也體現了一些不足之處,特反思如下,以指導以後的教學。

  (1) 粉筆字不是很好,位置擺放不是很恰當。

  (2) 學生回答問題後的點評語言比較枯燥單一。

  (3) 剛開始的緊張,導致少部分語言表達不精練。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發揚優點,不斷提升自己,以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做一名真正優秀的高中語文教師。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