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養成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難點】學生養成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和通訊都非常的不方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方式,也成了詩人們爭先歌詠的題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板書標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螢幕出示生字詞,學生朗讀)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瞭解詩人李白和寫作背景。
3.回顧以前學詩的方法。(如查字典、看註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4.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間互相說說詩的大意,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作者在黃鶴樓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廣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讀
1.學生思考詩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誰?
2.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板畫幫助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西辭”是什麼意思?
(武漢在揚州的西邊,所以,西辭是西邊辭行的意思,就是離開西邊,順江東下到揚州。)
4.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體會“盛世、盛景融名人”的華美畫面。)
5.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引領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
(四)鞏固提高
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小組內交流,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
(五)小結作業
小結:圍繞“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做總結。
作業:談話激發學下一首詩和繼續蒐集這一類詩的興趣。佈置預習作業。
四、教學反思
首先,小學段的詩詞的教學尤其要注重朗讀,需要老師採用多種朗讀手段,引導學生以讀促悟。其次小學課堂應是非常活潑,充滿活力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寓教於樂,從而樂學、好學。此外,古詩詞約義豐,教學時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2
一、 教學目標:
1、 認識生字,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 利用課本註解理解“之、故人、煙花三月”意思,在具體語境中理解“煙花三月、孤、盡、唯”的豐富內涵。
3、 創設詩境,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人複雜心情,感受朋友之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4、 掌握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步驟、藉助工具書等理解詩意。)
二、 設計意圖及教學思路:
1、 從詩題入手,理解這首詩講的內容,初知大意。
2、 透過貼黃鶴樓和揚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辭。自東向西,順流而下,理解“下”。
3、 抓住關鍵詞教學,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展開想象體會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煙花三月”既寫出離別時節,又透露出詩人對於孟浩然此行既帶著羨慕和嚮往又有不捨,即詩意的送別。“孤帆、唯見”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卻還佇立在樓上目送,想象話別場面,感悟深情。
4、悟中讀,讀中悟,達到感情的昇華。
三、 重點、難點:
準確理解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中情,讀出詩中情。
教學準備:課前積累本回顧摘錄送別詩;瞭解孟浩然,及李白寫詩背景,兩人相識故事。
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送別詩
這是一首名為《送別》的樂曲,邊看邊聽,你心中是否會飛濺起幾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幾首曾經讀過的古詩來。
生:《賦得古原草送別》 師:白居易的送別名篇。
《贈汪倫》 李白和汪倫感情深厚嗎?能讀出來嗎?(生進步)這樣是不是有詩的味道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的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古代呀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送行時以作詩表達深情厚誼就成了當時一種習俗!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別詩。(師板書)
(師寫到陵時)請同學們留意看老師寫這個陵。指導“陵”的寫法。請同學們寫兩個。
(二)循序漸進,讀懂詩題。
1、讀準題目
題目當中就有兩個生字是帶後鼻音的,誰能讀準確?(課件出示二詞)
請你帶大家讀一讀。
師:他後鼻音讀得特別好聽讀準了音,詩句就讀得更好聽了,咱們一起來讀題目,黃鶴樓,齊——
2、讀懂詩題
同學們,從詩體題中讀懂了什麼呢?
☆送別的地點是黃鶴樓。
(你知道黃鶴樓在什麼地方嗎?)
☆要遠行的人是孟浩然。
☆廣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師:廣陵是揚州的舊名。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城市。)
☆ “之”在古詩詞中出現頻率很高,用法不同,請你選一選在這兒是哪個意思?
題目告訴我們孟浩然要到揚州去,李白在黃鶴樓為他送行。
4、 感性讀題
這首詩是李白三十多歲時寫的。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孟浩然是與他同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華、人品。他在詩中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他們之間的相識相知還有段小故事呢!透過預習誰知道?
據說李白常在黃鶴樓上與人飲酒賦詩。有一天,他聽說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隱居在附近的襄陽,便立刻前往拜見。孟浩然聽說李白來了,顧不得整理衣冠,趕忙來到堂前。李白一見孟浩然,搶上一步說:“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詩名天下,特來求教啊!”“哪裡哪裡,賢弟過獎了,過獎了!你才華橫溢,我也久仰了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遊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帶遠遊,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
師:望著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於是一首千古名詩誕生了……讓我們一起再讀詩題——
讀懂題目傳遞給我們的資訊,體會詩人創作詩歌的背景,這才算真正“讀懂詩題”。
讀懂詩題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讓我們從具體詩句中來體會李白送別好友時的那種真摯情感。
(三)自主學習,讀通句子
1、自由讀
學習古詩的第二步就是讀通句子。在咬準字音的基礎上注意詩的節奏。自己試試。
2、反饋,指名讀並隨機指導
誰能讀?(指導:生字辭的讀音平舌音讀準)
再指一名。師總結:古人讀詩講究節奏感:剛才這位同學是按“故人/西辭/黃鶴樓”停頓,這是二二三節奏。老師讀一句你們接一句。
“故人西辭”四個字連起來讀,就變成四三節奏(範讀),老師讀前四個字,後三個同學們讀。
同學們前四個字,老師後三個字。
就這種感覺,一起讀。
(四)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詩句讀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詩句的意思。同學們可以一邊默讀一邊藉助書中和詞語手冊的註釋,初步瞭解這首詩的意思。
2、理解“西辭、故人、下揚州”的意思。
(師邊板畫邊解說:)滾滾長江水由西向東流,順流而下就能到達廣陵。哪個同學能幫我找出黃鶴樓和揚州的位置?指名上臺貼出黃鶴樓·揚州,貼對了嗎?生:對。評價:真厲害!師板書:揚州、黃鶴樓。為什麼貼在這兒呢?能結合詩句說一說嗎?指名說。
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
故人在這是指誰?(孟浩然)
由於長江水勢是自西向東,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要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這個下就是指——
再一起讀讀這兩句詩。
3、煙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播放江南春圖配樂。)你們的眼前是一個怎樣的煙花三月?邊看邊想有哪些優美的詞語可以描繪這美麗的景色。指名說(繁花似錦,楊柳如煙,五彩繽紛……)誰還能用讀過的詩句來形容這美妙的春天?指名說,教師相機導讀:
生: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師:楊柳如煙,是詩人嚮往之地。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4、理解“孤帆、盡、唯見”,感悟離別之情。
師:看來三月的揚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為喜歡遊玩、善於遊玩的李白來說,在這美好的時光裡,不能去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種羨慕,但和感情篤厚的好朋友分別,心中更多的會感到——
(生:孤獨、捨不得)
默讀後兩句,邊在書上做記號,詩中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種情感?
重點:
(①“盡”、“唯”字襯托了李白送別孟浩然的過程以及對孟浩然無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獨立江樓,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著孟浩然的船,直到從視線裡消失,船都看不見了,他仍不肯離去,孤獨的站在那裡,只看見浩蕩的長江水滾滾向東邊流去。彷彿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揚州一樣。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目送之中!讀。
機動點撥:我們知道,家裡有客人的時候,客人告別需要送送。一般關係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門,而關係密切的要送到大門口,親近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的朋友就送上車,等到車開動,也就回頭了。(李白怎麼送)李白不是這樣,他不僅送到江邊,送上船,等到開船,而且一直站在江邊不回頭,直到看不見朋友的船。這是什麼樣的朋友離開,這是怎麼樣的友誼?
②孤帆。長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說是過江千帆,怎麼會只有一隻帆船呢?(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關注友人的這隻船,江帆點點,只見一船。)讀。 孤還有什麼意思?(孤獨、寂寞。沒有了好朋友的親密相處,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獨寂寞的。)讀。讀出孤獨。
“我的心裡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點點,只見一帆,帆不見了,只看見長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揚州。”這唯見是什麼意思?只看見。對,只能看見江水了為什麼李白還不離開啊?(生:捨不得。)
這又是怎樣的情啊?生:依依惜別、難分難捨。讀出難分難捨的感情。指名讀。
帆盡了可情未盡啊,碧空盡和天際流,延長起來讀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組讀後兩句。我彷彿看到了那如長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組讀。我彷彿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綿綿不斷的厚誼。
(五)、展開想象,多元感悟。
1、多麼真摯的情意,多麼感人的畫面!李白有多少心裡話想對孟浩然說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說什麼?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來。
2、(放音樂)道不盡的千言萬語,這深深的情,這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老師情不自禁想吟誦。師範讀。
男同學站起來吧。一起送孟浩然。這是豪壯的相送。女同學你們也來送送他。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賽讀。
我的眼前是那一雙雙飽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個個翹首東望的李白:
帆船漸漸遠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沒有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湧起——
(六)拓展
1、黃鶴樓的這一別別出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又為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輕一些再來一遍。帆去遠,心相隨啊!多麼的情深意長啊!我們再來讀一讀。
2.滾滾長江東逝水,不思量,自難忘。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吟誦——
作業:課外摘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並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古詩,蒐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或詩句。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李白寫的《贈汪倫》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很好,孩子們,把後兩句有感情的再讀一遍。是啊,汪倫送別李白的情誼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還要深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去感受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題:
1、學習題目中的三個生字,齊讀課題。
2、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三、初讀古詩。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呢?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1、學習詩中兩個生字。
2、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
課件範讀。
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課件,根據劃分好的節奏,自己先學著讀一讀。
指名讀、教師範讀、齊讀
四、理解詩意
自由的讀一讀第一、二句,想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辭?“在西邊辭行,往東走。”課件出示黃鶴樓和揚州的的位置圖。
3、煙花?形容花開得很繁茂,像浮動的煙霧。煙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課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嗎?
師: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這對好朋友會做什麼?
剛才我們瞭解了這兩句詩中一些詞的含義,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在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這鶯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賞美景,吟詩作畫的好時候,可是老朋友就要離開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揚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引讀
4、儘管依依不捨,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嗎?你從哪裡知道?你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
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小船不見了?
孤帆什麼意思?
這麼大長江上難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這條小船嗎?為什麼詩人卻說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還久久地佇立江邊,望著那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此時此刻他在想什麼呢?
指名讀、引讀、齊講習
五、感悟詩情
帶著這種感受,這種感情把整首詩讀一讀。
指名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六、課外拓展
讀得真好,讀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一年後,李白回憶起當時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又寫下了《江下行》這首詩,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詩詞裡,還有很多關於離別的佳作,請同學們回去後蒐集一些描寫送別的古詩,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法仔細品讀。
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這節課上,我利用創設的情境,抓住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為此,我制定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就是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就預先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課前蒐集了李白與孟浩然、黃鶴樓、廣陵等的相關資料,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談話匯入,瞭解背景,課題質疑、自學釋疑,感悟詩境、誦讀詩文、拓展學習”來進行。
一、情景匯入,瞭解背景
本課教學從李白的《贈汪倫》匯入,讓學生從詩人感受到朋友送別自己的深厚情誼中遷移到自己送別友人的真情,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題質疑、自學釋疑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透過自學,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何時送”和“怎麼送”這兩個問題。
三、學習古詩,體會詩情
本環節透過學生自由讀、聽課件範讀、齊讀、教師範讀、劃分節奏讀等方式,使學生在讀中初步理解詩中蘊含的畫面與情感。
在教學中就透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並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並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
在處理“怎麼送”這個問題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送別的現場,透過“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比如:“這時長江裡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嗎?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黃鶴樓邊,心中會想什麼?”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後,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後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誦讀詩文,感悟詩情
本環節透過播放配樂、教師引讀,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學習,加強聯絡
課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後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做為拓展學習,擴大閱讀面,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絡,激發學生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透過反覆的積累誦讀,轉化為內在的修養。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語言不夠精煉,沒有經過精雕細作。2、節奏顯得前松後緊,整體把握不夠好。3、對於難點的突破,由於時間的關係,現得比較匆忙等。但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以上這些不足會逐步得到克服。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的內容,想象詩所描繪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指導朗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你們想聽嗎?播放。這是李叔同的《送別》。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為送別而憂傷落淚,並揮筆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詩仙李白曾經寫過的一首送別詩你們還記得嗎?(《贈汪倫》)指名背。這情誼比桃花潭水還要深啊!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齊背後兩句。
今天我們要學習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
二、解題
1、齊讀課題。你從題目讀懂了什麼?
2、指名說。
3、齊讀。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別之後就很難再見,於是呀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風俗,當時的送別詩就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堪稱千古一別啊。為什麼這麼著名呢?這裡有三名,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歲,然而一樣的興趣愛好,一樣的才華橫溢,使他們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麼依依不捨。
三、聽古詩朗誦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注意聽準字音。
四、學習生字
1、我們先和生字朋友打聲招呼,誰願意讀?容易讀錯的再給大家提個醒。
2、齊讀。
五、初讀古詩
1、指名讀,注意讀準字音。
2、齊讀。
六、節奏朗讀
1、指名讀
2、師範讀
3、學著老師的樣子讀給你的同桌聽。看誰能讀出節奏美。
4、誰願意展示給大家聽?指名讀。
5、齊讀。
七、感悟詩境,品讀古詩。
1、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流,順流而下就能到達廣陵。哪個同學能幫我找出黃鶴樓和揚州的位置?指名上臺貼出黃鶴樓·揚州·貼對了嗎?生:對。評價:真厲害!師板書:揚州、黃鶴樓。為什麼貼在這兒呢?能結合詩句說一說嗎?指名說。
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
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要順流而下,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
故人是什麼意思?從哪知道的?生:註釋(老朋友)在這指誰?(孟浩然)再讀讀這兩句詩。
2、煙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想去看看嗎?邊看邊想有哪些優美的詞語可以描繪這美麗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圖配樂。你們的眼前是一個怎樣的煙花三月?指名說(繁花似錦,楊柳如煙,五彩繽紛……)哪個同學更厲害能用詩句來形容這美妙的春天?指名說,教師相機導讀:
生: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師:楊柳如煙,可詩人卻沒有心情去欣賞,那是因為——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師:楊柳依依,可詩人仍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那是因為——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麼啊?指名說:船。幾隻?生:一隻。師:對!孤帆就是孤孤單單的一隻船。板書: 詩人稱這隻孤孤單單的船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只課件點選:江上千帆。為什麼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師: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為李白的心裡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點選課件去掉千帆。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麼深厚的友誼啊!誰來再讀讀,指名讀。你的眼裡有孤帆了。誰再來讀?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讀出心裡只有孤帆的感覺?你再試試。很好,範讀,再來一遍。齊讀。
4、孟浩然的孤帆漸漸遠去,漸漸消失了。師板畫。李白還在看什麼啊?生:江水。哪個詩句告訴我們?生: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起讀一讀。唯見是什麼意思?只看見。對,只能看見江水了了為什麼李白還不離開啊?生:捨不得。這又是怎樣的情啊?生:依依惜別、難分難捨。是啊,怎樣才能讀出難分難捨的感情?自己讀看看。指名讀。帆盡了可情未盡啊,碧空盡和天際流降下來,延長來讀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組讀。我彷彿看到了那如長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組讀。我彷彿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綿綿不斷的厚誼。男同學站起來吧。讓我們一起送孟浩然。這是豪壯的相送。女同學你們也來送送他。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賽讀。
導讀:我的眼前是那一雙雙飽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個個翹首東望的李白:
⑴帆船漸漸遠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沒有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湧起——
⑵帆船漸漸遠逝了,已消失在藍天碧水的盡頭,李白還不肯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唸——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唸——
5、此時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再來感受那分別得畫面。邊看邊想。播放課件。
帆盡了可情未盡啊!此時,李白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孟浩然說,拿起你手中的筆用幾句話寫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漸漸遠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說: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麼希望你不要走。我們可以一起在這天下名樓飲酒作詩,吟詩作畫。師:那是多麼愜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雖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揚州但我的心早已隨你去了。我們的友誼就像這滾滾長江東水。師:情深意長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沒有你相伴我怎麼能開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時光是那麼美好又那麼的短暫。師: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憂愁。
這深深地情,這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老師情不自禁想吟誦。師範讀。你們也來讀一讀。生齊讀。師生配合讀。老師讀一、三句,你們讀二、四句。
八、拓展
1、黃鶴樓的這一別別出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又為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輕一些再來一遍。帆去遠,心相隨啊!多麼的情深意長啊!我們再來讀一讀。我來讀你們接。
2、滾滾長江東逝水,不思量,自難忘。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吟誦——
3、短短的四十分鐘過去了。我們也要說再見了。離別之際把這首動聽的歌曲送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在音樂中感受李白與孟浩然的真情,體會友誼給我們帶來的溫暖與感動。
九、作業:
收集送別詩句。抄一抄,背一背。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古詩所表達的是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本節課以 “送”字貫穿全文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透過朗讀、想象、合作、表達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過程與方法:結合課文註釋、網路資源、朗讀、想象等方法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中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1.老師知道同學們會背許多古詩,著名詩人李白瞭解嗎?他有幾個名字?
2.詩仙李白的詩我們已學了好幾首,你能背一首嗎?
從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情感豐富的李白,李白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廣交朋友的詩人,著名詩人孟浩然、王維、杜甫、賀知章、王昌齡都是李白的摯友。今天,我們再跟隨李白的詩句感受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深厚情誼。
3.齊讀課題。
二、讀詩題
1.“送”是什麼意思?這是首送別詩,從題目中可知道些什麼?
2.齊讀詩題。
三、讀詩文、知詩意
1.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文,讀準字音和節奏。
2.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詩句中每一句話的意思,你都讀明白了嗎?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書下的註釋,老師為你提供的關鍵詞和網址,查詢相關的資料來體會詩句的含義。先完成的同學在組內互相說說。
3.說古詩大意
師:有什麼不懂的嗎?
(1)西辭。 大家不妨看地圖,黃鶴樓與楊州的位置關係,明白了嗎?
(2)下的意思 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 到、去”的意思
(3)什麼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你們想知道麼?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揚州三月的圖片,你們看看還可以用什麼樣的詞描繪這揚州的煙花三月?(出示課件)
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誦讀古詩,並背誦。
3、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學生:
①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讀熟課文。
教師:
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程式:
一、揭題、解題(2分鐘)
1、揭題,讀題。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2、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蒐集的有關資料(3分鐘)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3)、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4、理解詩意(15分鐘)
1)、學生自學古詩(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10分鐘)
3)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同2學講解古詩 教師注意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5、體會詩境(6分鐘)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麼?
3)、這時長江裡是不4、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
6、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
7、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9、藉助詩境,訓練說寫(14分鐘)
1)、引導: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會是什麼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指令碼,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情景的表演,寫一個指令碼,指令碼要交待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們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10、學習小組合作撰寫指令碼。
11、學生自願或推薦表演,表演後師生共同評議。
12、根據表演效果,重新修改指令碼。
13、佈置作業(1分鐘) 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完成下面的作業:
1)、有感情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2)、《古詩三首》都寫到了春天,說說三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5、?
3)、蒐集並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一、緩解學生緊張氣氛 烘托課堂氛圍
同學們,與往常相比,我們的教師裡發生了什麼變化?班長閆興回答說:“今天我們這節課來了幾位聽課老師,那作為班長,我們以何種方式來歡迎聽課老師呢?班長閆興帶領大家鼓起掌來。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剛上完體育課和做了課間操,同學們累嗎?今天啊,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歌曲《送別》(師唱)有的同學隨同老師一起唱,唱完之後,同學交流感受,有的同學說出與親人分別時傷心、難受……進而匯入新課,今天老師與大家來共同學習一首送別詩,並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解詩題、說詩人
1、解詩題:
透過思考,能說出送別的地點是黃鶴樓,送別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廣陵去。
2、說詩人:
生預習,知道本詩的作者是李白,學生介紹詩人李白:唐代詩人,我們學過他的詩有《早發白帝城》、《贈汪倫》。老師補充:黃鶴樓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市,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
四、品讀詩句,走入詩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詩:
⑴ 點名學生讀,讓學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詩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學生回答:黃鶴樓和揚州。教師板畫黃鶴樓、長江水、揚州。
⑵ 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學生能夠說出“西辭”的含義:詩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黃鶴樓分別了,由黃鶴樓向東乘著小船經過長江到揚州去。
板書:
名樓送
⑶ 抓住“煙花三月”展開現象:
老師讓同學們說出“煙花三月的揚州”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學生說出:繁花似錦,草木茂盛、漂亮、美麗……教師藉機嚮導,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裡,李白有心情去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嗎?學生回答:沒有。教師:那我們帶著何種心情、用什麼語調來讀這兩句詩呢?
⑷ 學生試讀。
2、理解第三、四句詩:
⑴ 教師:接下來我們看看三四句詩,點名讀,讓學生找出用得較好的詞語。
學生:孤帆、遠影、唯見、長江、天際流
⑵ 孤帆、盡:
① 品“孤帆:
教師:在那浩瀚的長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個小船嗎?
學生:不是。
教師:那為什麼李白這樣說呢?
學生1:因為只有一隻小船載著孟浩然溪流而下。
學生2:因為只能看見一隻小船。
教師:在煙花三月的日子裡,李白沒有心情觀看其它風景,他佇立江邊,只能看見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說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捨不得離開孟浩然。
② 思“盡”:
教師:那第三句中的“盡”指的盡什麼,我認為它有一個沒有“盡”,你們知道它是什麼嗎?
學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師:能具體的說一下嗎?
學生:是孟浩然載著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見了。
教師:那什麼沒有“盡”呢?
學生:是李白與孟號然的情感。
教師板書:
情永在
⑶ 欣賞第四句詩:
教師:這個時候,詩人李白還能看見什麼呢?
學生:一江春水。
教師:那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學生:裡面還有與好友依依不捨的感情。
⑷ 換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師:假如你現在是李白,說一說你自己的感受。
學生1:難受。
學生2:捨不得離開。
⑸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⑹ 對全詩劃分節奏,進行朗讀。
五、精確概括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學生:重視友情,朋友的友誼不能忘……
教師板書:
珍惜友情
六、教師總結
在人世間,有很多情,有一旦與他人結交就產生的友情,有你每日來到學校,要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恩情、親情;有同學們成家之後,就產生的愛情,無論哪種情感,我們都要好好珍惜!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8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絡、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詩人李白在送別朋友孟浩然去揚州時一方面年輕的他一方面嚮往揚州的繁華一方面又捨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匯入時,我給學生提醒同學們回憶已知的關於朋友相送的古詩,並說說你喜歡它的原因,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著,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透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並透過組詞練習初步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然後,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這裡,我讓同學說說自己不懂的詞語,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班上裡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們可以透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透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後,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回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你知道哪些關於朋友送別的古詩?
2、為什麼喜歡它?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朋友相送的古詩,生讀題目。
4、解題:
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裡?“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誰嗎?
6、黃鶴樓在哪兒呢?師生交流,激起同學們對黃鶴樓的嚮往之情。
(出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圖。)
二、流利地讀詩
1、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卡片:鶴浩陵辭州孤帆碧惟際每個字讀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讀這首詩,把它讀流利。
4、認字組詞;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浩:這裡指名字中的一個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聯絡孤帆來解釋;
惟:聯絡惟見來理解。
5、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6、指名讀古詩,生評議;(字音、節奏等);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麼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⑴ 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⑵ 查學習古詩的工具書;
⑶ 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裡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穫,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煙花:柳如煙,花似錦。
三月:陽春三月。
下:順流而下。
碧空:藍天。
盡:消失。
惟見:只看見。
天際:天邊。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坐著船順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華的揚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華的揚州城裡看看。我站在黃鶴樓上一直看著看著,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飄越遠,慢慢地消失在藍天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邊流去。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麼不一樣呢?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想想作者李白此時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來朗讀這首詩。
3、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
指名背,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給出一首送別的詩:
長江之濱母送別,荊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學成歸,寸草才可抱春暉。
2、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是講什麼的?
3、喜歡嗎?為什麼?
4、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揭示謎底,是老師自己寫的。
5、師小結:
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
六、佈置作業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麼作業?
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願望。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激發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著理解詩歌。
師——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加匯入:
1、(播放音樂)平時大家積累了許多古詩,想和老師對對詩嗎?
2、能記住這麼多的古詩,你們真棒。知道我們剛才所對的古詩是誰寫的嗎?你瞭解李白嗎?(課件李白素描圖出現)
3、(過渡)千年聖地黃鶴樓,如詩如畫江南春。當時詩人李白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黃鶴樓上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但此時老朋友卻要東下揚州,這真是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這首送別詩。(出示課題)
二、解詩題,知作者
1、師:同學們,老師寫在黑板上的課題少了哪個字呀?(陵)這是我們這節課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現在你們觀察下,有什麼要給大家提個醒的?(“陵”右上是“土”,下邊是折文)觀察細緻,請大家舉起小手和老師一起把課題補充完整。
2、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交流自己讀題後所得:送的地點、誰送誰、“之”的含義、對黃鶴樓、廣陵及人物的瞭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誼故事等)
3、教師隨機點撥學習方法:是啊,蒐集資料,也是理解古詩的一個方法!題目中的關鍵詞我們都知道了,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生試著說題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別之後就很難再見,於是呀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風俗,當時的送別詩就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堪稱千古一別啊。為什麼這麼著名呢?這裡有三名,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然而一樣的興趣愛好,一樣的才華橫溢,使他們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麼依依不捨。
三、讀通讀順,整體感知
1、就是這麼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讀了吧,來自己先放聲讀讀,讀的時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讀準字音,讀吧。
2、學習生字(我們先和剛才還未認識的生字朋友打聲招呼,誰願意讀?容易讀錯的再給大家提個醒。個別讀——所有生字詞語都來了,全班齊讀)
3、請一個同學來讀這首詩,老師給你加點伴奏,希望你能讀出韻味。其他同學邊聽邊想想你的頭腦中會浮現出怎樣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說的,這首詩描寫了孟浩然在黃鶴樓向李白告別和李白站在岸邊目送孟浩然遠去這兩個情景。有誰知道哪幾句詩描寫了孟浩然在黃鶴樓向李白告別的情景,哪幾句詩描寫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重難點:
1、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欣賞樂曲《送別》,說說自己聽懂了什麼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匯入,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瞭解這是一首送別詩。)
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會難,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的情誼成為一種習俗。因此許多的送別詩被人們廣為傳誦。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課件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瞭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二、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1、指名拼音較差的學生拼讀生字、新詞。
2、指名個別讀生字,新詞。
3、觀察要寫的生字,重點指導“陵”。
4、學生練習生字的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三、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註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詩的大意再與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詩。
1、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課件出示課件幫助理解。)
2、圖文對照,理解“西辭”。板書:名樓送
3、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想象華美畫面。)板書: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詩。
1、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2、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1)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板書:目光送
(2)想象“盡”了的是什麼,無“盡”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3)討論:滾滾東流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板書:心隨送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聽範讀,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師生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高適的《別董大》。
(理解高適與董大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友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學生髮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5、你有特別好的朋友嗎,舉一個例子,簡單說說你們之間的深情厚誼。
五、總結
在家裡,我們享受著親情的溫暖。走出家門,我們又將感受到友情的快樂。願大家都能尋找到一位能夠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這首《找朋友》送給在座的每位老師與同學們,願我們與自己的朋友友誼天長地久。
六、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收集送別詩
板書: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名樓送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目光送
唯見長江天際流。 心相送
反思: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捨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藉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麼?讓學生透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於一體。
教學中注重體會二:“帶著朋友的句句叮嚀,孟浩然毅然乘船東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獨自站在江邊遠望,遠望……他望到些什麼?”以一個問題為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啟用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當學生提到“孤帆”一詞時,我馬上設疑:“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為什麼只見“孤帆”? 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這樣用三個帶有層次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字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後讓學生透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捨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在古詩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題時,卻忽視了對詩題的理解,使部分學生誤認為黃鶴樓為一人名,同樣的,對於“之”字的理解也過分依賴於書本上的註釋,對於此類難理解的字詞,教師沒有單獨提出,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掌握。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孩子們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注重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把“愛的教育”深深紮根於學生的心靈深處。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情誼深厚。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學寫生字。
2、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學情分析】:
剛接手的班級,語文基礎較差,但比較活躍,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對於古詩比較感興趣,有積累的習慣。
【教學方法手段】
1、 課前師生共同蒐集相關資料,瞭解詩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等,為學習古詩做好準備。
2、 可以按照知詩人──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進行教學:
3、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學習古詩的重點
4、 2、匯入新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如《贈汪倫》《草》《山中送別》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 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讀熟課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教學
古詩可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一首詩就蘊藏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長長的歷史,讀詩不但有利於陶冶情操、豐富語文知識,更重要的,孩子們這是在傳承我們祖國的文化啊!“腹有詩書氣自華”做個有品位的人,平時就要多讀詩、多積累詩。現在誰能把你平時積累的古能為大家信手拈來一首?(生背誦)
1(生背,師相機評價: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濃濃的思鄉詩
寥寥數字贊不盡的祖國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溫馨的抒情詩
春光無限好,寫景詩
2.師說題目,生接說(《贈汪倫》《草》《山中送別》)
3.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離別容易相見難,於是詩人在送別時做得詩稱為送別詩
二.教學古詩
20古詩兩首(板書)
師:課前大家已經做過預習了,一起說出第一首的詩題(生齊說)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師生寫)很好!注意“孟”是我們需要寫的生字,注意他的寫法
告訴我作者是誰?(生:李白)唐代大詩仙 李白
齊讀課題!(生讀)
1、解題:
師:“之”什麼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課本下面的註釋中有!(師:真是個會學習的孩子!看註釋學習古詩便捷的好方法。)
師:題目中你還知道了什麼?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廣陵
師:這是去的位置,廣陵就是揚州,(畫位置)在長江中下游江蘇中部,一個花繁錦簇的名都,被譽為“富甲天下”!
師:還能瞭解什麼?
生:李白是在黃鶴樓送朋友
師:送的地點,(畫位置)黃鶴樓位於長江上游武漢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享有“天下絕境”的美稱,(點課件黃鶴樓)歷代詩人都喜歡到此遊覽作詩,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來此遊玩的
師:什麼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老師還不太明白,能告訴老師嗎?
⑶ 觀看欣賞:
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個季節裡的揚州城。
(課件播放揚州風景,教師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調中介紹:在唐朝,揚州是江南最繁華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詩人都向往到揚州一遊。而三月,更是揚州最美的時候,瘦西湖畔,楊柳依依,從寧靜的樓閣向外望去,一片煙雨迷濛,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搖晃著,等到百花盛開之時,整個揚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導朗讀: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這樣一個地方,李白的心裡會怎樣想?那我們來讀一讀前兩行詩。
(指導學生讀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讀出李白的嚮往,讀出詩句的美麗。
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心裡很羨慕,很嚮往。但是,當李白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裡又是什麼滋味?要知道,離他而去的`是誰呀?
生:孟浩然。
師:在詩中,李白稱他為──
生:故人。
師: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兩位好朋友,兩位詩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們在一起遊覽名山名水,欣賞風景,碰到自己喜歡的風景,就作一首詩。
生:傍晚的時候,他們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欣賞明月,對著明月朗誦“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雲端。”
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談天說地,談論國家大事,生活中的見聞,心中的理想。
師: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現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後兩行詩,看看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讀後兩行詩。)
師:從這兩行詩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邊,看著孟浩然漸漸走遠。
生:李白看著孟浩然的船越走越遠,直到船不見了,他還在望著。
生:李白在江邊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隨著那隻船。
師:讓我們隨著李白的目光,一起讀──(手勢提示)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從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麼?
生:我看出李白很捨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師:那你來讀讀這句詩。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不捨的目光。請你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神情的目光。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小船消失在藍藍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長江水,望著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際,他的心裡在想些什麼?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順風,在揚州玩得快樂。
生:孟浩然,這一別,我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相聚,到時候,把揚州的情況給我講講吧!
師:這深深祝福,這依依不捨,這濃濃情意,像這滾滾長江水連綿不斷。把這兩行詩讀出來。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孤帆已盡,但祝福不盡,思念不盡。(示意另一名學生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這情意像江水一樣深,像江水一樣長。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真是情意深長啊!李白的情深義重感動了我們,感動了孟浩然,感動了千百年來的中國人,人們深深地喜歡上了李白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一起讀整首詩。
生:(朗誦全詩。)
師:繁華的長江交通運輸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條帆船嗎?生; 不
師; 會有?
師:千帆競渡,舟楫如織,可詩人為什麼說是“孤帆”呢?
生:因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師: 因為只有這條船上有——朋友
……
師:他的心裡、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從這兒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這份濃情厚意讓李白佇立江邊,目送友人,久久都不願離去啊。
師:(點音樂)現在我們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邊:(配樂)
A、朋友的小船已經開了好一會兒了,你還在望啊,望著望著不禁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B、船已經越駛越遠了,影子也漸漸模糊,可你仍在翹首凝望啊,望著望著不禁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C、這船的影子已經消逝了,只看到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邊,可你還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著望著不禁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睜開眼睛!
李白,你佇立江邊這麼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藍天,你到底在想什麼啊?
師::有牽掛嗎?(有)你怎樣牽掛?帶著你的牽掛,送送朋友——
有期盼嗎?(有)怎麼期盼?帶著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嗎?(有)你怎麼祝福?帶著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師總結:是啊,長江水帶著我長長的思念,帶著我美好的祝福,帶著我的深情厚誼滾滾東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離別之意,都包含在了這句千古絕唱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1、孩子們,(點)煙花三月,名樓作別,李白回憶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思緒萬千,這綿綿的思緒喲,全化作了這篇傳世佳作——全詩(配樂)
2、這綿綿的思緒喲,也唯有化作這——故人…【
【板書設計】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長 孟浩然
心相隨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透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情,讀出詩中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5課:《黃鶴樓送別》
(齊讀課題)
2、誰來把題目擴充得具體一些?(學生在說的時候適當提醒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孟浩然前往揚州而餞行)
這麼一擴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了嗎?教師適當板書:(李白、孟浩然)誰再來說一說。
3、過渡:暮春三月,長江邊柳如煙,花似錦,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為好朋友孟浩然餞行,老朋友乘舟漸行漸遠,面對著一江浩蕩的春水,李白心情異常激動,隨口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詩)
4、誰來讀——你讀——你在讀——我們一起讀
5、同學們你讀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板書:依依惜別)
6、是啊,一首詩就是一段情,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讀讀這個故事,用心感知這依依惜別之情。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畫出相關的詞語、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詞句好好讀一讀,細細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二、學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1、你讀出了什麼?那些字詞觸動了你的心絃?“藏”了什麼?(不忍,不願,不捨)帶著你的感觸在讀這句話。
2、看著這段話,還有誰也想說說? (引讀:一會兒。.....一會兒。......)他們在幹嘛?
3、是啊!江邊的景色的確很美,文中有好多詞句描寫了這美景,誰找出來讀讀?
煙霧迷濛 繁花似錦 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這就是“煙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這麼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與孟浩然會在黃鶴樓上幹什麼?
飲酒、吟詩、聊天、賞景。.....多麼瀟灑,多麼愜意。
5、而今天呢?這些景還能入他們的心嗎?(他們是借欣賞美景來隱藏內心的傷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這份情很深,這份情很濃)
7、指導朗讀:這真是“眼前有景無心賞,惜別之情心中藏”!你讀。
誰也不願提起“分別”,誰也不想表現出“傷感”,都把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誰還想讀?
(二)過渡:可是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萬語湧上了心頭,(出示終於,李白……)——指名讀
1、從李白的言行中,你讀出了什麼?(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們總對什麼人尊稱您?
李白一口氣用了六個“您”,足見李白對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請你帶著你的體會讀一讀這段話。
B你從哪裡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你的知識真淵博,請你讀一讀這段話。
C還從哪兒讀出尊敬?(“兄長和老師”)
(出示補充資料,指名讀)這段文字讓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長,就是他的——老師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麼呢?(人品和詩篇)
E文中用了一個什麼詞來形容孟浩然的詩篇?(譽滿天下)
F什麼叫譽滿天下?你能幫他找個近義詞嗎?
G是啊,說到孟浩然你一定會想到一首詩——《春曉》,從幾歲的孩童,到白髮蒼蒼的老人,幾乎人人都能吟誦,誰來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詩還有許多,你知道?
H他一生寫了260多首詩。詩聖杜甫這樣評價:(出示)清詩句句盡堪傳(讀),意思是說孟浩然的詩清新優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傳。這就叫——齊讀。因此,李白說——您的詩篇譽滿天下。
2、李白不僅敬仰他的詩篇,還敬仰他的人品。李白這樣讚美孟浩然(出示《贈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註釋,能讀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麼樣的人品嗎?
b就是這樣一個風流瀟灑,不羨權貴的孟浩然怎能不讓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愛——讀
c其實,我們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嘗不是一樣的風流瀟灑,不羨權貴,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僅是朋友,用王勃詩裡的一個詞他們更是心靈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導有感情朗讀: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長、老師,知己即將離去,你會怎麼說?——誰來讀?誰還想讀?
3、從李白的言行中還讀到了什麼?(不捨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後的古代,和我們交通便利的現代大不一樣,今天我們分別了,也許明天就能再見,而在交通極其落後的古代,這一別也許——永遠也見不了。
B同學們這杯中盛的難道僅僅是滿滿的酒嗎?李白把對友人的深情厚誼不僅融在真摯的話語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讀。
A從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麼呢?他想告訴李白什麼?
B指導朗讀: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長和老師!誰來做孟浩然來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讀出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
指名讀,男女生讀。
(三)知已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師範讀(岸邊楊柳依依,教師出示影片。)
1、你感受到了——(指幾名學生說)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佇立在江邊——引讀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
2、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岸邊的李白,面對著浩蕩的江水,你的心情也會像這江水一樣波瀾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畫面,又有哪些話要對你的好友傾訴呢?閉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說的話寫在書上。
學生交流
3、此時的江水成了什麼?(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牽掛就伴著這滾滾的長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揚州。)
4、一切景語皆情語你怎樣理解“楊柳依依、沙鷗點點”?
5、所有的景物都帶上了依依惜別之情。我們再讀這小節。
(四)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再次出示這首詩,齊讀)
1、學到這兒,這首古詩的意思懂了嗎?誰能結合文中的話來說一說。
2、“孤帆”是什麼意思?
老師忽然產生了一個疑問,長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揚州又是繁華的都市。此時,長江上來來往往的帆船應該許多,但李白為何說長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隻小船呢?
3、引導有感情朗讀: “過盡千帆皆不見心中只有孟浩然。”一個“孤”字就像這首詩的眼睛,向我們傳達詩人對好友的一片深情,誰要讀?
4、李白將一切對好朋友孟浩然的不捨、牽掛、祝福。......都吟在了這首詩中。誰還想讀?
5、滾滾長江東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樓空,但黃鶴樓卻見證了一場千古送別,留下了一首千古絕唱。同學們,假如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面對滔滔的江水,飛翔的沙鷗,你一定會情不自禁想起兩個人——(指板書),你一定會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指板書),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地吟誦道——(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這樣,今天聚,明天散,為此,許多詩人都把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結成一句句詩文,你知道——我羅列了幾句,我們一起讀。
2、讓我們記住這一句句的經典。下課。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
2、理解詩意。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並背誦。
4、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讀熟課文。
2、教師:
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式】
一、揭題、解題
(2分鐘。)
1、揭題。
2、讀題。
3、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4、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蒐集的有關資料
(3分鐘。)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3、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三、理解詩意
(15分鐘。)
1、學生自學古詩:
(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0分鐘。)
⑴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同學講解古詩;
⑵教師注意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四、體會詩境
(6分鐘。)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麼?
3、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
5、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五、藉助詩境,訓練說寫
(14分鐘。)
1、引導: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
2、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會是什麼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指令碼,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情景的表演,寫一個指令碼。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背誦、抄寫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結合詩句,想象詩歌的情景,初步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情誼。
3、激發學習古詩的熱情,初步掌握學習詩句的方法。
課前談話:
學習流程:
一、讀懂詩題,指導學法。
1、誰來讀一讀題目
師:一個學生,你都讀準了。
2、誰有不同的讀法?
師:你還讀出了停頓。
3、一起讀課題。
3、大家知道題目是什麼意思嗎?
第一個學生:之:到——你是怎麼學懂的?(“註釋”是學習古詩的好幫手,別忘了它。)
第二個學生:如果你能把誰從什麼地方到哪兒去,放在前面說,會說得更通順。板書:送
第三個學生:原來,我們還可以從題目中讀出一件事情來。
4、再讀題目,讀出一件事情來。
5、廣陵,就是揚州,這個“陵”字比較難寫,我們一塊兒來寫一寫。
好,讓我們來把題目抄到第一行方格里。
6、投影、評價
二、讀通句子,基礎性朗讀
題目已經讀懂了,詩句又寫了什麼呢?我們來讀一讀古詩,再借助課後的註釋,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全詩。
2、個讀檢查
3、個讀評價
4、齊讀古詩。
三、讀懂意思,理解性朗讀
(一)學懂1、2兩句——敘事
1、同學們讀得那麼認真,現在,誰想說說詩句的意思了?
學生交流。師: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事情說清楚了。
如果把時間放前面說,能把事情說得更通順。
當我們連起來說事情時,可以簡單地說成是“煙花三月”,如果再具體展開,就顯得有些囉嗦了。
師:你的學習能力真強,老師請教一下,你是怎麼學懂的?
u 預設:煙花三月——你理解了。能不能煙花換一個詞,這是怎樣的三月呢?
師小結:透過換詞,我們不難發現,這裡的煙花並不是現在所說的“鞭炮、禮花”?而是指煙霧迷濛,萬紫千紅的春天。
u 預設:西辭——這裡的西辭是什麼意思?你明白嗎?
課件出示,師:請看這幅圖,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邊,孟浩然就要面對著黃鶴樓辭別了。這裡“西辭”點明瞭黃鶴樓和揚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稍停)大家發現沒有,老師用了這麼多的話才說清它們的關係。而古詩卻只用了——兩個字。古詩的語言多凝練啊!
板書:西辭
2、誰還想說?(誰能連起來說,把送別的事情說清楚。)
3、小結:這兩句詩,就把送別這件事說得清清楚楚了。誰願意再來讀讀這兩句?
4、再次朗讀。評價:你讀得很舒緩,一定在想象他們送別的情景。
你一定讀懂了,你的朗讀讓我彷彿身臨其境呢。
你是用心在朗讀呀,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二)、學懂3、4兩句——繪景、抒情
1、誰願意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2、生交流。師:哦,你看到了滾滾長江東逝水。
你讀出了一幅畫面,誰能讀出更多?
能不能從不同角度理解呢?難道這兩句僅僅寫的是景色嗎?你又體會到什麼呢?(望得遠,站的時間長,依依不捨,惆悵,思念……)
你已經超越了想象,是心貼心的體會。
是啊,心中無限的惆悵啊!因為古代交通極不發達,他們不知道何時才能再相見啊!
大家理解得多好哪,老師相信大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讀的加深,一定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u 預設:盡。師:盡就是——消失,不見了。你一定是透過想象讀懂的,是吧?如果能發揮想象,我們能讀懂更多。
3、讓我們來讀好這兩句。誰來?
引讀:李白目送著一葉扁舟,漸行漸遠,此時他是多麼依依不捨啊!(一生讀)——方超穎
天涯一望,唯有空惆悵。——馮張弛
帆已盡,水自流,剪不斷的思念,才是李白的心。——程容
4、李白始終沒有離開,久久佇立江邊,望著滾滾江水,他會想些什麼呢?
(課件:佇立的圖片)
5、(學生說到了往事)師:也許他們會回憶起歷歷往事吧,他會想起什麼呢?
(課件補充文字閱讀)
6、往事如煙,還是祝福我的朋友吧,因為孟浩然要去面見張丞相了……
李白會怎麼祝福呢?
評價:補充如“金榜題名。”“祝你一路順風。”等詞句。
7、(ppt拓展)李白久久佇立江邊,縱有千言萬語,有與何人說?就讓這滾滾江水,捎去李白的心裡話吧。我們一起來寫一寫。
8、交流.
四、欣賞性朗讀
1、李白的心,盡在字裡行間吶!誰願意把詩人的心融進你的朗讀裡呢?
2、生個讀師:為了獎勵你的勇敢,老師給你配上音樂。
我特別欣賞xx把……讀得好,這一份依依不捨,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們再來欣賞誰的朗誦呢?
有一位作家這樣說:會欣賞別人的人,也一定能被別人欣賞。
五、積累古詩。
1、誰能背了?
生讀得很出色——xx,我相信你長大了一定能做個出色的播音員!
老師本來也想來讀一讀,但是聽了xx的朗讀,自愧不如啊!
只要我們用心去吟誦,所有的老師一定會欣賞我們的朗讀。
2、配樂、齊頌詩歌。
3、抄寫全詩。
師:請同學們把這首送別詩抄下來,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可以試著默一默。
評價:Xx同學已經寫好了,讓我們來看一看。
同學們寫的都很正確,但老師覺得字還可以更加端正一些。
過渡:李白期盼著好朋友早日歸來,可是半年過去,孟浩然沒有回來,一年過了,他還是沒有回來。李白思念朋友,一年後再一次登上了黃鶴樓,去年的今天,往事歷歷在目,他不禁吟誦起這樣一首詩。
4、補充詩歌——朗誦《江下行》,下課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 解詩題,知詩意,品詩味。
2、 透過賞析品評本首詩,使學生更加熱愛古詩,學習品評古詩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讀懂詩的意思,瞭解詩句包含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品味詩中的嚮往羨慕之情,展開聯想,再現告別場面。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課題,
1、板書課題《黃鶴樓 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2、指名讀課題,齊讀課題。
3、師:我們跟著這位大詩人(李白)一起到(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這“之”是什麼意思?題目中含有的“三名”:名樓?(生答黃鶴樓),名人?(生答孟浩然),名城?(生答廣陵)。
4、師:誰來說說這首詩主要寫的是什麼?生答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5、同學們知道這兩位詩人的關係嗎?問由,評價。是的,他們是朋友,你是怎麼知道的?(從詩歌裡知道,會讀詩;從課外知道,很會蒐集資訊,知識很豐富)
5、教師簡介。
是啊,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對好朋友,一對瀟灑風流的好朋友。他們同為唐朝大詩人。當時李白年輕快意,在詩壇裡初露鋒芒,整個世界在他眼裡美好無暇。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已詩名滿天下。所以,孟浩然當時不僅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他的老師和兄長。
二、正確朗讀,粗知大意。
1、學生自由讀詩,
2、 讀著讀著,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學生自由交流。
3、 他們是什麼時候喝酒話別的?此時正值——(生)煙花三月。為什麼不說鮮花三月而是煙花三月呢?你眼前是怎樣的三月啊?學生看到的,是鮮花盛開的三月,是百花盛開、綠樹蔥蘢的三月,是鳥語花香的三月,也有學生說是悲傷的三月,可能是因為想到了這三月的景再美,可沒有好友在身邊,這美景卻令他黯然神傷。
4、 看到“孤帆”,你有什麼疑問?不消說,此時大家的心裡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在偌大一個江面上,怎麼會只有一隻小船呢?因為他眼裡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視而不見;因為朋友走了,他心裡很孤獨,所以過盡千帆眼不見。此時此刻,詩人所看到的,只有那──孤帆遠影碧空盡;只有那載著他好朋友遠去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只有那把他的那顆心、那個眼神牽得遠遠的──孤帆遠影碧空盡。
5、 船走遠了,孟浩然也已經看不見了,按說李白也該回去了,可是他走了嗎?此時我們彷彿看見了什麼?悵然立在江邊的李白,可能會想些什麼呢?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今日一別,何時再見?”“祝願好朋友一路順利”“願他在揚州生活得好”“回憶以往兩人歡樂的場景”……這就像那滾滾的長江水,江水永遠流不斷,象徵著李白與孟浩然兩人的難捨之情也是說不盡道不完的。
6、再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總結學法,以備遷移。
今天同學們學得很認真,我們瞭解了兩位詩人的關係,瞭解了時代背景和地方特點,解釋了字詞和整首詩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展開聯想,發揮想象,品味了詩人的感情,所以大家都走進了李白的內心世界,再現了李白送孟浩然的場景。同學們,在平時自己學習古詩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做到:(齊讀課件)瞭解詩人和時代背景,解釋字詞及至整首詩,發揮想象,品味感情,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課件)。這樣,我們才算初步讀懂了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