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孟浩然> 孟浩然軼事典故

孟浩然軼事典故

孟浩然軼事典故

  軼事:同“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典故: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孟浩然軼事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人生的成就誰說就只有官位一途

  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時年已經40歲的詩人孟浩然來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但他卻落第了。不用說,他此時的心情極為鬱悶。而他在湖北襄陽隱居時就曾努力讀書寫作,30年來,他真可謂擁有了滿腹文章,而且他也得到詩人王維和宰相張九齡的大力讚揚,使得孟在長安也頗有詩名。但他在應試時卻竟然失利,不難想像,他內心裡自然也就更為懊喪了。

  早些時候,孟還記得在一次詩人聚會時,因他詩中有一聯"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便深深贏得大家的一致讚賞,以為像這樣清絕的作品一般人是難以寫得出來的。對此,詩人自然也頗為自負。但命運就是喜歡跟他鬧著玩兒,他在這次原以為勝券在握的考試中居然又未能如願!

  他也曾想直接給皇帝上書,要求面試以求取功名,但生性清高的詩人一時又覺得難以啟齒;所以,事情就在這樣猶猶豫豫中給拖著了。然而,假如就這樣兩手空空兒地回返老家,那他心裡無疑又是很不願意的,畢竟這次出來的目的還遠遠未能達到嘛。於是,他遂在好友王維的住處寫了一首題為《歲暮歸南山》的詩,用以表明自己這種進退維谷的心境。

  剛寫罷詩,王維就進來了,一眼瞥見孟這首新作寫的是: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滿窗虛。①

  剛讀一遍,王維便很是欣賞了,但他又不覺極為感嘆。他不是不想幫好友的忙,但如今又如何才能幫得上一個真正的大忙呢?正在苦思冥想之際,忽然有小書童急匆匆地過來向王大人報告:皇上就要駕臨了!王維一聽,心裡便不由慌張起來,該怎樣把孟浩然推薦出去而又不違背聖旨呢?而此時的`孟浩然則無疑更為緊張,他想要就此去叩見皇上,但只是如今,他的身份?……

  正在此時,玄宗的腳步聲越發近了;眼看著玄宗就要推門進來,王維遂把孟浩然往他床底下一指並輕輕一推,自己則慌忙出來迎接皇上大駕光降。等待玄宗坐定,此時,王維卻也不敢隱瞞這房間裡還藏有詩人孟浩然;因為他知道皇帝萬一知道後,這"欺君之罪"的結果會是什麼。

  玄宗在獲悉眼下即有知名詩人孟浩然在此,也很高興地對王維說道:"此人的詩名朕早就知道了,現在他既然在這裡,那就請出來見見何妨!"這樣,當下便有詔命孟浩然出來叩見皇上。玄宗和藹地詢問孟浩然:"愛卿帶來了詩作嗎?"孟急忙奏道:"因來得匆忙,偶然間還沒帶呢。"玄宗便笑著說:"詩人嘛,能有不當場寫作的麼?卿如今當場給朕賦上一首何如?"這樣,孟遂把剛才才寫好的詩作以一種抑揚頓挫的語調朗吟起來: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

  正當聽到"不才明主……",還沒等到孟浩然把全詩唸完,玄宗就極不耐煩了,一揮手便蠻橫地叫孟停下來,憮然道:"要知道,這只是卿不來求官而已!事實上,朕卻並未拋棄卿呀,而卿卻居然在詩中要來誣陷我了?!"說完,他遂讓孟迴歸終南山去了。

  在求官路上碰了一鼻子灰的詩人孟浩然,只得失意地離開了京城長安;但由於他那卓絕的詩才,歷來就成為評論家們幾乎是一致讚賞的物件,這恐怕正是玄宗所始料未及的。而人生的道路無疑有很多條,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即是其形象化的說法;而詩人孟浩然的最終成就也證明了他不做官,也依然能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事功彪炳的人物之一。這當然決不是偶然的,這是因為詩人並沒有自暴自棄地對待人生呀!因為只要做到自重並去發憤圖強了,這樣,即便是擁有最高權力的人物也奈何不了你奮力前行的步伐!

  按:① 一般來說,此詩並不屬於近體詩"五律",儘管幾乎所有的選本都把它作為"五律"入選,如著名的《唐詩三百首》即是如此。蓋首句格律為"仄仄平仄平",而且末尾平聲字屬於押韻者,儘管對句中"歸"字為平聲,但它似乎並非屬於人們常見的"隔句拗救"格式。然而,這種詩格在孟浩然集裡卻頗多見,大詩人李太白詩集中亦頗不少,這似乎又可視為正常格律外的一種特殊"近體詩"了。② 此據《新唐書》,實本於《唐摭言》。至如《唐詩紀事》以為孟因張說之薦,而《增修詩話總龜》則又言李相推薦;蓋一事而傳聞異辭若此也。

  《新唐書》

  原文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人。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年四十,乃遊京師。嘗於太學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採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張九齡為荊州,闢置於府,府罷。開元末,病疽背卒。

  後樊澤為節度使,時浩然墓庳壞,符載以箋叩澤曰:"故處士孟浩然,文質傑美,殞落歲久,門裔陵遲,丘隴頹沒,永懷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築大墓,闔州搢紳,聞風竦動。而今外迫軍旅,內勞賓客,牽耗歲時,或有未遑。誠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負公夙志矣。"澤乃更為刻碑鳳林山南,封寵其墓。

  初,王維過郢州,畫浩然像於刺史亭,因曰浩然亭。鹹通中,刺史鄭諴謂賢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開元、天寶間,同知名者王昌齡、崔顥,皆位不顯。

  譯文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少年時崇尚氣節、義氣,喜歡幫助患難的人,隱居在鹿門山。四十歲時,才遊學到京師。曾經在太學(朝廷裡的最高學府)賦詩,滿座的人都感嘆佩服,沒有敢和他比的。張九齡、王維非常欣賞他。王維私自邀請他進到內署(王維的辦公處),不久唐玄宗來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維告訴了唐玄宗實情,皇帝高興得說:"我聽說過這個人卻沒見過,有什麼害怕還要藏起來?"下令孟浩然出來。唐玄宗詢問他的詩作,孟浩然又施禮,背誦自己的詩作,到"不才明主棄"這一句,皇帝說:"你不求做官,而我也不曾拋棄你,為什麼要誣陷我?"因此讓孟浩然回去了。採訪使(官職名)韓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薦他。正巧孟浩然家裡有老朋友來,喝酒非常高興,有人說:"你與韓先生有約定。"孟浩然斥責他說:"已經喝酒了,哪有時間管他!"最終沒有赴約。韓朝宗大怒,來告別,孟浩然依然不反悔。張九齡擔任荊州刺史,把他徵聘在幕府中,後來幕府撤銷了。開元(唐玄宗年號)末年,孟浩然背上長瘡而死。

  後來樊澤擔任節度使,當時孟浩然的墓碑毀壞了,符載寫信給樊澤說:"故隱士孟浩然,文才傑出,去世多年,後人衰落,湮沒于田野之中,大家都懷念他,行路的人到此都大發感慨。上一任節度使打算為他改建一座大墓,全州的搢紳,聽到訊息都很興奮。如今因為對外迫於戰事,對內為賓客操勞,一拖再拖,一直沒有時間。就算有好事者打算改建,也沒有完成先生的宿願。"樊澤於是在鳳林山南又給孟浩然刻碑,隆重的祭奠了他的墳墓。

  起初,王維路過郢州,在刺史亭畫下了孟浩然的畫像,因此叫此亭為浩然亭。鹹通(唐僖宗)年間,刺史鄭諴認為賢人的名字不能冒犯,改名為孟亭。

  開元、天寶(唐玄宗年號)年間,和孟浩然齊名的王昌齡、崔顥,官位都不高。

  【拓展內容】

  孟浩然的趣事

  隱鹿門山

  孟浩然性愛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頭,慣習野人舟。”正是適應了這性情。從澗南園到鹿門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從鹿門山到襄陽城,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也許是東漢初年的習鬱,修鹿門廟、建習家池給了他啟示。光武帝封習鬱為侯,其封邑在今宜城。習家池則是習鬱的私家園林,也就是“別墅”。習鬱愛山水,而這三地聯結,就構成了一條非常理想的遊山玩水的路線。從宜城出發,泛舟漢水到鹿門山麓,“結纜事攀踐”,到鹿門廟祭祀神靈,欣賞山林景色。然後,下山登舟,經魚梁洲到鳳林山下,舍舟登岸至習家池別墅。從習家池回宜城可以泛舟,也可以沿著冠蓋裡騎馬、乘車。習鬱就是在這條線路上,享受著“光武中興”帶來的和平安寧的生活。而孟浩然則在這如畫的山水間,領略著盛唐時代的田園牧歌般的樂趣。

  轉喉觸諱

  關於孟浩然的:“轉喉觸諱”的典故歷史上有四種記載:王維說、李白說、李元紱說、張說說。

  王維說

  襄陽詩人孟浩然,開元中頗為王右丞所知 。句有“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者 。右丞吟詠之,常擊節不已 。維待詔金鑾殿, 一旦, 召之商風雅, 忽聞上幸維所,浩然錯愕伏床下, 維不敢隱,因之奏聞 。上欣然曰 : “朕素聞其人 。 ” 因得詔見 。上曰 : “卿將得詩來耶 ?”浩然奏聞 : “臣偶不齎所業 。 ”上即命吟 。浩然奏詔, 拜舞唸詩曰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 。 ”上聞之撫然曰 : “朕未曾棄人, 自是卿不求進,奈何反有此作 !”因命放歸南山,終身不仕 。

  李白說

  唐孟浩然與李白交遊,玄宗徵李入翰林, 孟以故人之分, 有彈冠之望, 久無訊息, 乃入京謁之 。一日玄宗召李入對, 因從容說及孟浩然 。李奏曰 : “臣故人也, 見( 現)在臣私第 。 ”上急召賜對, 俾口進佳句 。孟浩然誦詩曰 :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 ”上意不悅,乃曰 : “未曾見浩然進書,朝廷退黜 。何不雲 : 氣蒸雲夢澤, 波動岳陽城 ? 緣是不降恩,終於布衣而已 。

  張說說

  明皇以張說之薦召浩然,令誦所作 。乃誦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 ”帝曰 : “卿不求朕, 朕豈棄卿 ? 何不雲 : 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 。 ”因是故棄 。

  李元紱說

  孟浩然拜訪華山李相, 恰巧李元紱不在,孟浩然於是留下一首絕句而去,曰 : “老夫門前三日立,朱箔銀屏晝不開 。詩卷拋卻書袋內, 譬如閒看華山來 。 ”一日,明皇召俾口進佳句 。孟誦 : “北闕休上書, 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 。 ”何不雲 : “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 ? ”由此不遇 。

  失約朝宗

  孟浩然四十歲時進京考試,與一批詩人賦詩作會。他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詩令滿座傾倒,一時詩名遠播。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和王維等愛詩的京官都來和他交朋友。郡守韓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揚他的才華,再和他約好日子帶他去向那些人推薦。到了約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談詩,很是融洽。有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公有約在先,不赴約而怠慢了別人怕不行吧。他不高興地說,我已喝了酒了,身心快樂,哪管其它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