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孟浩然>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孟浩然其人及詩作風格。

  2.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3.對比閱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名心退盡道心生,迷津空有羨魚情”是後人對孟浩然的評價。人們常說“詩如其人”是說其詩品,“人如其詩”是說其人品。今天,讓我們讀詩識人,感受獨特的詩境和詩人隱逸的情懷。

  二 檢查預習,知人論世

  學生介紹詩人的有關情況。教師引導參看註釋①並歸納小結。

  三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突破這個重難點需分幾個步驟:

  (一)朗讀吟誦,整體感受(音讀)

  1,學生誦讀,讀懂字音,讀出節奏。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讀完後的感受。

  (二)根據註釋,讀懂詩意(意讀)

  1.結合註釋,學生自讀全詩。對疑難問題作標註,提出疑問,合作,交流。探討。

  2,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意內容,不足之處請其他學生補充。

  小結: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徵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聖地。孟浩然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遊歷吳、越數年後返鄉,決心步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在鹿門山闢一住處,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所以題日“夜歸鹿門”,有紀實之意,更有歌詠歸隱情懷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讀)

  “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究意境主要從兩方面人手:

  1.自讀全詩,請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內容。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象,要抓主要的,並充分地發揮聯想和想象,適當加以創造,語言力求優美。②聽讀,投影影象,教師播放樂曲《高山流水》,示範朗讀,學生初步感知詩歌意境和情感。

  3.分析意境,概括景物營造的氛圍特點。

  ①(突破重點難點)指導點撥。分析意境特點的方法。視覺:明暗、闊狹、虛實等;聽覺:動靜等;嗅覺:香臭等;味覺:苦辣酸甜等;內心感受:冷暖、愛憎、嚮往等。

  ②合作探究,比較兩個情景:全詩分別寫了哪兩個生活場景?學生伴樂誦讀感悟,抓關鍵句,從視覺、聽覺和內心感受,分析,賞析,概括全詩的兩個生活場景。明確:視覺、聽覺、內心感受:漁梁爭渡,熱鬧喧譁的塵世生活是動景(抓“爭渡喧”的“爭”字);鹿門隱居,寧靜寂寥的隱居生活是靜景(抓“開煙樹”、“巖扉”、“松徑”、“寂寥”、“幽人”等關鍵詞)。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和情調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特點: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等。明確:前四句對塵世生活的動態描寫主要表現了詩人的瀟灑和超脫,與後四句的隱居生活的靜態刻畫兩相對比,從而塑造了一個恬靜、悠閒、寂寥的隱者形象。

  ③緣景明情: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他想表達怎樣的情感?這首詩寫“夜歸”的“歸”途,實際上是從世俗到隱逸的道路,表現了詩人自在、恬靜,閒適的隱逸生活,也透露出孤寂無奈的情感。

  (四)感受形象美、形式美(美讀)

  1,感受形象美。①學生讀李白的《贈孟浩然》,概括李白對孟浩然的評價。明確:在中國文學史上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在孟浩然面前都有一種陡然被其高尚的人格所傾倒,可見孟人性的崇高了。②如何看待孟浩然的歸隱?他是否有過心靈的掙扎?明確:孟浩然原來是為隱居而隱居,為著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聞一多)。歷史的龐德公給了他啟示,地理的鹿門山給了他方便。一般人的隱居是在逃避,在不得志時,退而求其次,而盂浩然則把隱居當做自己的一份崇高的理想追求,一份精神信仰,他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情趣,傲視凡塵,超然物外。

  2,感受形式美。再讀全詩,從詩歌語言的角度感悟盂詩平淡自然的風格。明確:孟詩語言平淡。讀來卻有神韻,正應驗了李白的一句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四 課內對比閱讀(完成課後練習三)

  讀王維《歸嵩山作》探究意境,把握情感,並比較兩首詩詩境的異同。同:恬淡、優美,嚮往歸隱生活。異:盂詩意境質樸、輕淡;王詩意境絢麗。

  五 課堂總結

  鑑賞常用術語:(1)思想內容——熱愛自然、嚮往自由、閒適淡泊、悠然自得等。(2)表現手法——借景抒情、寄情於景、白描、襯托、對比等。(3)語言特點——清新自然、質樸自然、清新洗練。(4)分析重點:景物特徵。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2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造背景和創造目的。

  2、品味詩歌,並背誦全詩。

  3、熟悉律詩的格律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詩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涵。

  2、透過誦讀,瞭解詩歌情感,並背誦。

  3、感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然孟浩的“隱逸超脫”的情感

  2、感知詩歌寧靜清幽的藝術境界。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結合課文評價作者的寫作意圖。

  難點: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詩,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它的題目叫什麼?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記不準,一時說不出來,但同學們一定不會不記得這首詩!有誰不是從小就背誦這首詩的呢?

  孟浩然,就是這樣一位悄悄走進你的童年的詩人,甚至於是終生與你相伴的唐代詩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童年舊夢,再次走進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屬湖北)人,主要活動於開元年間。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的澗南園,中年以前曾離家遠遊。四十歲那年赴長安應進士試,落第後在吳越一帶遊歷多年,到過許多山水名勝之地。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貶荊州刺史,孟浩然曾應闢入幕,不久辭歸家鄉,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

  孟浩然詩歌的語言,洗脫凡近,“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他的一些詩往往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致,經緯綿密處卻似不經意道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例如他的名篇《過故人莊》:

  2、背景介紹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數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徵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聖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裡,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遊歷吳、越數年後返鄉,決心追步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闢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3、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①、學生朗讀、背誦詩歌。

  ②、看註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討論:詩歌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4、詩歌內容

  ①、朗讀並分析第1句

  師:詩歌開篇寫了什麼景象?

  明確:開篇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於歸家時搶渡的喧鬧,首句表現的是安寧靜謐的環境,次句卻表現喧囂,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比照,這是遠離人寰的禪境與喧雜紛擾的塵世的比照。

  ②、朗讀並分析第2句

  師:這種比照暗示著詩人和世人的選擇不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志向是什麼?

  明確:前句承“漁梁”詩意,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後句承“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這兩句是以人歸引出自歸,作為前文的具體補述。兩種歸途展現兩樣不同的心境,這又是一個比襯,從中表現出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③、朗讀並分析第3句

  師:詩人既選擇歸鹿門,那麼他在歸途中又見到什麼景象呢?

  明確:鹿門山的林木本為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著崎嶇的山路,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龐公昔時隱居的地方 。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於忘乎所以。龐公,即龐德公,東漢隱士。《後漢書逸民傳》載 :“龐公者 ,南郡襄陽人也。荊州刺史劉表數延請,不能屈,後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採藥不返。”孟浩然仰慕龐公的志節,他在《登鹿門山懷古》中也吟有“昔聞龐德公,採藥遂不返。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的詩句。

  ④、朗讀並分析第4句

  師:詩人回到鹿門隱居之所,他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明確: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採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山岩之內,柴扉半掩,松徑之下,自闢小徑。這裡沒有塵世干擾、唯有禽鳥山林為伴,隱者在這裡幽居獨處,過著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結: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 ”,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淨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三、遷移練習

  將此詩與王維的《歸嵩山作》對比,說說兩首詩的意境有何異同。

  課後反思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賞析方法。

  2、感知詩歌意境,感受詩人灑脫的胸懷及隱逸志趣。

  教學重點

  1、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把握詩歌意境,領悟感情。

  2、理解惟有幽人自來去所體現的詩人複雜的心緒。

  教學難點“惟有幽人自來去”一句所蘊含的複雜感情。

  學情分析及預習要點

  1、已經懂得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2、預習詩歌內容,熟讀詩歌。

  教學方法 問題引導 教師點撥 學生討論 歸納總結 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問題點撥:

  問題點1:“夜歸鹿門歌”給我們提供了哪些資訊?

  學生討論明確:

  夜“夜”表示時間,

  歸“歸”表示事件,

  鹿門“鹿門”表示地點,從註釋①、②可知關於鹿門的兩個資訊:

  詩人孟浩然曾隱居鹿門;東漢隱士龐德公曾隱居鹿門山;

  教師補充:孟浩然家住襄陽城外峴山附近,在漢江西岸,而鹿門山在漢江東岸,與峴山隔江相望,乘船前往數十時可達。

  ﹙教師補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唐代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少時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到長安應進士舉,失意而歸。張九齡鎮荊州時,招致幕府。後病死。他的詩多寫隱居閒適和羈旅愁思,在山水田園景色的描寫中寄託自己的性情,語言清淡,意境高遠,多自然超妙之趣。與王維並稱於詩壇。﹚ “歌”表示一種文體,說明這首詩是一首古體詩,與《長恨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問題點2:聯絡陶淵明《歸園田居》和孟浩然生及平鹿門山這個特殊的地方你能體會到詩的題目中暗含的.情感嗎?

  師生共識:詩歌的題目可知這首詩應該是寫孟浩然由峴山夜歸鹿門的情形,可能與歸隱之情有關。

  二、學生朗讀詩歌,老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歌內容。

  1、個別朗讀,集體朗讀。﹙教師指導誦讀節奏,七言古詩,“二二一二”節拍﹚

  2、教師以問題點撥學生感知詩歌整體意思。

  點撥問題:

  1、假如以“週末回家”為題寫一段文字,你準備寫什麼?

  討論明確:

  週末回家 回家心情,途中所見,回家後的心情。

  3、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推測《《夜歸鹿門歌》的內容:歸鹿門的心情,歸鹿門途中所見,歸鹿門後的情形。

  4、學生參看註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內容,驗證自己的推測。

  5、學生再讀詩歌,感悟詩歌內容

  6、學生概括詩歌內容。

  三、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

  1、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教師板書。

  意象

  鐘聲黃昏渡頭沙岸江村

  月 煙樹 巖扉 松徑 鹿門

  2、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幾幅畫面?給畫面命名。﹙教師點撥:可以以時間地點為標誌給畫面命名。﹚

  教師板書:黃昏江邊景,月夜山中景。

  3、引導學生從意象出發,思考畫面的意境特點,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學生討論,教師以問題適時點撥引導﹚

  賞析畫面一

  點撥問題1:對於鐘聲和喧鬧聲,詩人更向往哪一個?

  ﹙啟示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回顧孟浩然的生平及寫作背景。﹚更向往鹿門,因從註釋可知孟浩然少時曾隱居鹿門。

  點撥問題2:從詩歌中能否找出依據呢?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乘舟歸鹿門。

  由“亦”聯絡擬《擬行路難》中的“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的“亦”啟發引導明確:世人回家,詩人也回家。同時歸途,方向不一樣,志趣不同。世人只求的是世俗人的快樂,故爭渡回家,詩人嚮往的是山寺的寂靜,山中的清幽,所以乘舟歸鹿門。

  小結畫面一:描繪了悠然的鐘聲、喧鬧的渡頭,營造了山寺的僻靜和塵世的喧囂之境,透過對比,抒發了詩人悠然脫俗、嚮往歸隱的情感。

  教師板書:

  意境特點 情感

  悠然 ﹙對比﹚ 悠然

  喧鬧 脫俗

  賞析畫面二

  點撥問題1:月 煙樹 巖扉 松徑 鹿門,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構成怎樣的意境?

  特點:皎潔朦朧幽僻清幽

  意境: 優美 寂靜

  點撥問題2:詩人喜歡此處的景物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忽到龐公棲隱處”,中的“忽”,詩人陶醉於優美、寂靜的環境中,忘乎所以。物我暫時融為一體。環境清幽,詩人內心也是寧靜超脫,悠然自得的,彷彿超脫世俗。

  小結畫面二:

  描繪了皎潔的月光、朦朧的煙樹、幽僻的巖扉、清幽的松徑,營造了山中幽美寂靜的意境,月夜山中寂靜優美,生活在此的詩人,內心應當是寧靜超脫的。抒發了作者隱逸的情懷。

  教師板書

  意境特點 情感

  優美 寂靜 寧靜超脫

  4、歸納緣景明情的思路。

  意象—特點—意境—情感

  四、深入理解詩歌內涵。

  點撥問題1:“夜歸鹿門歌”中的“歸”僅僅是回鹿門嗎?

  討論明確:從日落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從渡口喧囂到山中清幽。實際上是從世俗到歸隱的道路

  教師板書:人歸心歸,由世俗到隱逸。

  點撥問題2:詩中“惟有幽人自來去”一句體現詩人怎樣的一種心境?

  討論明確:詩歌的最後的兩句,營造了一個清幽的自然環境,詩人在這裡,與世隔絕,惟山林是伴,只有他一個人孤獨寂寞地生活。這就使人在這幅高山隱居圖中感受到詩人隱逸志趣下面隱藏的進仕無望的一點孤獨感傷。

  教師板書:孤獨感傷

  五、學生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賞析方法自主賞析王維的《歸嵩山作》

  六、比較《夜歸鹿門歌》與《歸嵩山作》

  學生討論明確:

  共同點:

  1、體現詩人的隱逸志趣。

  2 、景物和詩人感受詩意地結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不同點:

  1、《夜歸鹿門歌》前後情感一致,《歸嵩山作》前後情感有變化。

  2、《夜歸鹿門歌》多用白描著墨輕淡,《歸嵩山作》有豐富的色澤和光彩。

  七、佈置作業:背誦《夜歸鹿門歌》

  教學反思

  《夜歸鹿門歌》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鑑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的首篇。該單元要求教會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詩歌的意境)。即要教會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儘量構想詩人描繪的奇幻世界,從而獲得對人生、自然的新認識。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

  同時《夜歸鹿門歌》這首詩將山寺的鳴鐘、月照的鹿門、夜歸的世人、月、煙樹、巖扉、松徑等景物(意象)順次組合,於喧鬧的紅塵之外,另創出一個和諧的、寧靜幽美的隱逸勝境來,抒發了詩人歸隱後清閒淡素的情懷志趣,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典型的意象、獨特的意境、獨有的情感。

  鑑於以上兩點,這節課的重點就是教會學生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鑑賞詩歌。先透過解題、朗讀,對詩歌有一個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直奔重點。讓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根據初步感知,以時間和地點為分界概括兩幅畫面:黃昏江邊景、月夜山中景。

  然後啟發引導學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點,揣摩詩人情感。景物特點一旦體悟到位,領悟情感也就輕鬆自然。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讓學生自主欣賞王維的《歸嵩山作》效果很好。學生已基本掌握這種賞析方法,對詩歌意境情感領悟比較到位。

  反思這節課,我再一次認識到,一節課一個重點即可,不宜貪多;對於詩歌,景物是核心,引導學生體會景物特點是理解詩歌的關鍵;

  需要改進的幾處:

  1、第一幅畫面賞析,忽略了“爭”的點撥。

  2、最後兩句的賞析中,還應從知人論世層面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