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孟浩然> 孟浩然《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全詩賞析

孟浩然《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全詩賞析

孟浩然《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全詩賞析

  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

  孟浩然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

  回瞻下山路,但見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

  衡門猶未掩,佇立望夫君。

  賞析一

  “精思觀”,在襄陽附近。“王白雲”為孟浩然同鄉好友王迥,號白雲先生,與孟浩然多有唱和。

  這首精思觀紀遊之作,歷來被推為沖淡的標本。

  正如聞一多所評論:“ 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詩沒有。” 所謂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詩沒有是指詩人將詩意完全消融於平淡的字句中,以致“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出谷未亭午,到家已夕曛,是說未午離觀,傍晚還家。說明路途不是很遠。由詩題可以知道,詩人與王白雲結伴同遊,途中兩人走失,直到回家,才發現“王白雲在後”。弄得孟浩然佇立“衡門”(簡陋的門,語出《詩經·陳風》),大為著急—— 雖然詩中沒有明說。

  因此,全詩從第二聯起,在寫景中就充溢著一種企盼之情。“回瞻下山路,但見牛羊群”,回首歸路只見牛羊,是指不見王先生的影兒。詩人化用《詩經·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之語,十分微妙地暗示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的盼望歸來之意。“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則是無所依傍的寫景。樵夫隱沒於夜色,草蟲吞聲於深秋,一失影,一失聲,透露出的都是若有所失的神情。“衡門猶未掩”,是因為之子猶未歸。於是先歸者還在悵望,“佇立待夫君”。“夫君”,如同“之子”,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您這位老先生”,一種發生在親友之間的關切加埋怨,情見乎辭。

  “淡到看不見詩”,是現象。“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的築在一聯或一句裡,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聞一多),這才是孟詩的本質。

  賞析二:

  這首詩是在描繪那美好的家園感。第一句“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寫的是回家這個過程的時間問題,從中午一直到傍晚才到家。

  第二、第三句“回瞻下山路,但見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乃是在回家的途中,回望、佇聽、品味的描寫。回望下山的.路,只看到牛群和羊群。樵夫很失落的樣子,對於在外的蟲草之類已經不聞不問了。牛群、羊群是什麼?是家園的象徵,正所謂“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樵子要快點打完柴回家,所以對外在的東西已經忘卻了。最後一句“衡門猶未掩,佇立望夫君。”家門沒有關上,妻子在門旁佇立著,望著夫君的歸來。這可能是真實的畫面,是妻子在等待樵子;也可能是作者的想象。這無關緊要,對於男人來說,有妻子的家,才能稱之為“家”。有了妻子的家,才有家的溫暖。這是多麼鮮活而淳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