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孟浩然> 孟浩然說課課件

孟浩然說課課件

孟浩然說課課件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的課題是《孟浩然》。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分:本篇課文是一篇探索孟浩然精神世界的散文。作者以深深的摯愛,獨特的視角,把孟浩然寫成了一個超然物外的風流人物。文章共有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重點寫出孟浩然的一個“一致”,透過三個“一致”,寫出了一個渾然一體的孟浩然。首先,作者透過可以見到孟浩然的古人對孟浩然的描繪,認為孟浩然的體貌特徵和精神世界是一致的,都給人留下“頎而長,峭而瘦”“風儀落落,凜然如生”“骨貌淑清”“精朗奇素”的印象。其次,作者強調孟浩然極端熱愛故鄉陽的山川大地。陽的先賢龐德公,漢陰丈人等隱士的高潔品格給了孟浩然啟示,他們的精神感召了孟浩然,孟浩然的隱而不仕是對陽曆史人文精神的傳承。最後,作者寫到孟浩然詩與人的一致。認為孟浩然詩的特點即在其“平淡”,“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

  教學目標:教學本篇課文,要讓學生掌握的知識目標是:瞭解作者聞一多和詩人孟浩然的生平,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觀點態度,理清文章結構,其中重點是把握作者對孟浩然“人品與詩品”評價的內涵;能力目標是透過比較閱讀,培養學生在比較中遷移領悟的能力。對本篇文章而言,就是透過不同的作家作品的比較,加深理解孟浩然詩“平淡自然”的風格;德育目標是透過學習本文,學習孟浩然高潔的志向和淡泊名利的節操。

  教學重難點:對於高中生來說,本文的前兩個“一致”,比較好理解。但最後一個“一致”中,有一些知識和見解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我把它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⒈一般認為,只有卓越的才華、充沛的詩情、豐富的內容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寫出好詩。而孟浩然的詩“量不多,質也不多”,作者卻認為這樣的詩“才是孟浩然的詩”,讚譽之情溢於言表。

  ⒉文中說到孟浩然詩“淡到看不見詩”,突出了孟詩的特徵是平淡。而我們平常所理解的平淡和詩歌評論中的平淡顯然不是一回事。

  ⒊作者引用了莊子的一段話,認為“誰能瞭解莊子的道理,就能瞭解孟浩然的詩”。而由於文字簡略和中學生的知識水平等原因,“莊子的道理”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

  我認為,弄懂了以上三點,也就懂得了全文的內涵。由此,我在教學中把這三點作為重點也是難點來處理。

  二、說教法

  1朗讀法。本篇課文是一篇文學色彩很濃的文化隨筆,有著許多發人深思的雋詞妙語。在課堂上,透過教師範讀,學生個別讀,齊讀等方式,品味涵詠,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對作者的觀點,對詩人的人品與詩品做到意會神通。

  2比較法。本課中,作者有一些顛倒新的說法,看似無理,實為妙論。透過與其他的作家作品的比較,對作者的觀點和孟浩然詩作的風格就會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容易並能加深理解。

  3討論探究法。本課難點比較多,而且歷史上對孟浩然的評價並不一致。本文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學術論文,因為它在行文時語言不追求嚴密,甚至有誇大之處。因此學生的理解也會見仁見智。透過討論探究,豐富見解,也能在觀點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三、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師生共同回憶並背誦以前學過的孟浩然的詩歌(《春曉》《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過故人莊》)。其中《春曉》這首一經入耳便永難忘記的精品讓我們在童年時就“認識”了孟浩然。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盛開的花園,孟浩然的詩歌就如同這座花園裡一陣微風吹來的荷花香氣,靜謐中聽到的竹葉上露水滴落的響聲。(“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是孟詩《夏日南亭懷辛大》中的句子。)那麼是什麼讓孟詩有著如此獨特的氣質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同樣作為詩人的聞一多先生的說法。(匯入的切入點是調動學生的原初體驗,師生齊誦為進入課文情境做準備。)

  2瞭解作者和詩人孟浩然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號友三,湖北水人。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州陽(今湖北樊)人,世稱孟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性先自鄒魯,家本重儒風”“晝夜常自強,辭賦頗亦工”“餘意在山水,聞之諧夙心”)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中年廢丘壑,上國旅風塵”“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拂衣從此去,高步躡華”)後歸陽,漫遊吳越。開元二十五年曾入時任荊州長史張九齡的幕府,不久返故居,直至終老。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與王維並稱“王孟”。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共寫到了孟浩然三個方面的“一致”。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據此分文章的結構。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三個“一致”,其一是孟浩然的體貌特徵與精神世界的“一致”,其二是孟浩然與故鄉人文精神和歷史傳承的“一致”,其三是孟浩然詩與人的“一致”。理出了這個頭緒,便看清了文章的結構關係。據此可以把文章分為三個部分或四個部分。(文章最後兩段可以看作是對第三個“一致”的延伸,也可以獨立為一個部分。)

  (2)請一位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部分,並括孟浩然的相貌。

  (3)齊讀第二部分,並用自己的話說說孟浩然的人生選擇與故鄉有著怎樣的關係。

  (4)教師示範朗讀第三部分。並請學生思考:孟浩然歸根結底是一位詩人。那麼聞一多先生又是怎樣評價孟浩然的詩歌的呢?

  (①“果然,他的詩是不多,量不多,質也不多。”②“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詩。”)

  4探究閱讀

  (1)一般認為,只有卓越的才華,充沛的詩情,豐富的內容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寫出好詩。而孟浩然的詩“量不多,質也不多”,作者卻認為這樣的詩“才是孟浩然的詩”,讚譽之情溢於言表。應該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觀點?

  (我對作者觀點的理解是:孟浩然的詩量不多是因為他沒有仕與隱的行為的矛盾,雖然在情感上有“羨魚情”,但他並沒有“退而結網”,因此他免除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矛盾,詩的需要減少了,量當然就少了。所謂的“質不多”是指孟浩然詩歌中表現出的才情和才學不夠多。唐詩主情韻,宋詩主才學。同時孟浩然人生經歷簡單,情感波瀾也就小,因此質高的詩“總是太少”。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在教學中舉出其他類似作家的例子,如“生於深閨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李煜,“太平宰相”晏殊等,作為印證作者觀點的材料。)

  (2)作者認為。“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如何理解孟浩然詩的“淡”的特徵?

  (“平淡”是詩歌評論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它不同於平庸和淡而無味,而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來。有詩為證:“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孟浩然的詩歌往往用出色的白描手法,用素淡的語言,簡潔地寫出自己的直覺感受,似乎毫不著力,卻富於超妙自得之趣。孟詩對自然景物,有時甚至不做具體清晰的刻畫,筆意只在若有若無之間,卻創造了渾然一體,引起讀者無窮想像和回味的意境。教學中以教材中的`《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一詩為例,理解孟浩然詩平淡的風格。)

  (3)文章最後兩段及引用莊子的一段話,應該怎樣理解?

  (在教學中首先應該讓學生了解莊子這段話的上下文。其次讓學生了解古人對孟詩的類似作者的評價,例如宋人嚴羽認為孟詩“一味妙悟而已”,清代王士認為孟詩“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莊子的材於不材之間的境界,我認為即是說孟浩然詩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詩,它具有了詩的神韻,而脫去了詩的表象。這是對孟浩然詩歌平淡風格的延伸解讀。)

  5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孟浩然的《晚泊潯陽望廬山》。請同學們結合聞一多先生所說的“詩如其人,人如其詩”的道理,品味兩首詩的不同之處,並進一步體會孟詩之中的淡味。

  晚泊潯陽望廬山 望廬山瀑布

  掛席幾千裡,名山都未逢。 日照香爐生紫煙,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遙看瀑布掛前川。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飛流直下三千尺,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鍾。 疑是銀河落九天。

  鑑賞要點:孟詩用純乎水墨的淡筆,勾勒江山勝處的風貌。頭四句,景中傳遞了悠遠的情思。後四句以景帶情,詩人在遐想,深深懷念慧遠這位高僧的塵外幽蹤,此時,高人不見,空聞鐘聲,心中不禁興起了一種無端的悵惘。這首詩透過晚泊潯陽的所見所聞所思,流露出對隱逸生活的欽羨。而在李白的筆下,香爐峰青銅般的顏色被紅日映照,從雲環霧照中透射出紫色的煙,這色彩是何等濃麗!三四句用誇張、比喻的手法,寫出瀑布飛流直下的氣勢,可謂有形有神,奔放空靈。

  6課堂小結

  透過聞一多先生的《孟浩然》一文,我們對孟浩然這位曾是悄悄走進我們童年的詩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悟。李白讚歎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清芬”,我們也應該象他一樣,對孟浩然純潔芳不慕榮利的高潔品格拜揖,用這位將與我們終生相伴的大詩人的節操勉勵自己,保持精神世界的純淨和高尚。

  7佈置作業

  1、課後蒐集有關孟浩然的資料,製成卡片,相互交流。

  2、孟浩然和陶淵明是同一類詩人,但也有不同之處。你認為孟浩然的詩同陶淵明的詩有什麼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