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陸游> 陸游的絕筆詩有哪些

陸游的絕筆詩有哪些

陸游的絕筆詩有哪些

  引導語:《絕筆詩》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對兒子的遺囑,表達的是詩人一生的心願,傾注的是詩人滿腔的悲慨。

  詩詞內容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意

  本來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裡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我。

  詞語註釋

  1.元:同“原”。

  2.但:只。

  3.悲:悲傷

  4.九州: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國。

  5.同:統一

  6.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

  7.乃翁:老人自稱,指陸游自己。

  8.北定:收復。

  簡析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後。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鑑賞

  此詩是陸游愛國詩中的又一首名篇。陸游一生致力於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從詩中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也凝聚著詩人畢生的心事,詩人始終如一地抱著當時漢民族必然要光復舊物的信念,對抗戰事業具有必勝的信心。題目是《示兒》,相當於遺囑。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詩人在寫此詩的十一年以前,嘆息過“死前恨不見中原”,在熱烈地期待著舊業的光復。直到臨終之際,詩人仍然抱有這樣堅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敵部隊要揮戈北上,趕走敵人,收復失地,平定中原。這對於詩人自己,當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後代的兒孫們能看到。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當皇朝的軍隊收復中原的時候,不要忘記把“北定中原”這個大好的訊息告訴詩人,以求了結一樁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表明詩人即將離開人世,就什麼都沒有了,萬事皆空,用不著牽掛了,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悽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著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強勁有力,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見九州同”描寫詩人的悲愴心境。此句詩意是詩人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沒有看見祖國的統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為“不見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悲哀、遺感之情。

  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詩人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詩人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

  最後一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已經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你的父親。表達的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悲壯的心願,充分體現了年邁衰老的陸游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

  此詩“悲壯沉痛”、“可泣鬼神”,歌頌陸游愛國精神光照千秋。用筆曲折,行文多變,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創作背景

  陸游的一生,呼吸著時代的氣息,吶喊著北伐抗金的.戰鬥呼聲,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熱忱。《示兒》詩為陸游的絕筆,作於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後的抗戰號召。八十五歲的陸游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首《示兒》,表達了詩人的無奈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期盼。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陸游則是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寫的絕筆詩內容

  宋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五歲的陸游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首詩,表達了詩人的無奈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期盼。 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政權後,不但不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竟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入異族,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及寧宗,照舊屈辱求和。這一歷史時期,不知有多少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陸游則是文學上的傑出代表。

  1210年農曆除夕這一天,人們都忙著守歲,而陸游家中的氣氛卻異常沉重——身患重病的陸游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他的六個兒子寸步不離守在床邊,靜靜地望著這位戎馬一生,飽經風霜的老人。陸游緊閉雙眼艱難地呼吸著。突然,他“迴光返照”似的睜開了雙眼,眼睛閃爍著奇異的光芒。兒子知道父親要說些什麼,連忙拿過紙和筆。在兒子們的攙扶下。

  陸游艱難的支撐起身體。他望著窗外想:人死後萬事皆空,我本來可以閉目而去。但唯有一件事放心不下呀,那就是國家統一。隨之他寫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看著自己的孩子。他吃力得說:“孩……子……們,你們一定要在南宋軍隊驅除敵虜,統一山河時……祭祀我的亡靈……把這凱旋的喜訊告訴我,讓我在九泉之下也好……安……息……呀!”說完,他繼續吃力地寫道:“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他手中的筆落到地上,身子無力地倒在床上,閉上了雙眼。一隻手直挺挺地指向北方。

  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滅亡之後,南宋政府從淮西調兵進駐開封城內。並從開封分兵收復了洛陽之後,妻子劉氏在興奮之際。想到陸游的子孫一定會遵從他的遺囑,把這個好訊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長,那個歌舞湖山、奸臣當道的南宋小朝廷連暮氣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況這“方張之寇”的蒙古大軍呢?多虧廣大愛國軍民奮起阻擊,才使得這個風雨飄搖的政權又延續了四十多年。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後》,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雲: 青山一髮愁濛濛。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陸游的絕筆詩為《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